朱婷 林立平 韦玉亚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为肝脏第二好发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与肝细胞癌相比,ICC生存率相对较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1]。此外临床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肝良性病变为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IPT),IPT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炎性增生的瘤样结节和肝局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其影像学与肝脏肿瘤相似,检查时常被误诊为肝内恶性肿瘤而导致过度治疗[2-3]。目前临床筛查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首要方法是超声检查,但常规超声对ICC和IPT的鉴别亦会出现误诊情况,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提出肝脏病灶微循环可通过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反映出来,并且CEUS可明确病灶组织中灌注模式,对肝内局灶性病变鉴别的准确性较高[4-5]。本研究通过对比IPT与ICC患者CEUS成像特征及定量参数,探究CEUS用于鉴别IPT与ICC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2016年4月—2021年7月ICC患者57例设为ICC组,另选IPT患者32例为IPT组。ICC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学证实,IPT部分患者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部分患者因拒绝肝穿刺活检故以增强CT/MRI联合临床随访为对照。其中ICC组男、女各31、26例;年龄40~69(53.98±8.42)岁;病灶直径2~7(4.59±2.02)cm;IPT组男、女各19、13例;年龄39~69(53.07±8.59)岁;病灶直径2~7(4.25±1.89)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已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为ICC或IPT;(2)符合CEUS检查指征;(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凝血障碍;(3)在本研究前接受肝脏病灶治疗。
(一)CEUS检查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超声科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LOGIC E9 (美国GE,探头频率1-6MHZ)、ACUSON Sequoia (德国西门子,探头频率1~5 MHZ) 和ARIETTA70 (日本HITACHI,探头频率1-6MHZ),增强扫描所用的造影剂为意大利Bracco公司开发的声诺维(国药准字J20130045)。先对肝脏内病灶行二维超声多切面扫描,选择最佳切面,将探头位置固定后切换至造影模式,之后经肘静脉将造影剂注入,观察病灶及周围肝组织成像4~6 min,同时动态存储图像。
(二)图像分析 观察病灶造影剂灌注和消退情况,从造影剂注入外周静脉时开始计时,记录相关指标,包括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病灶呈等增强时间及开始消退的时间,根据肝实质及病灶内血流显示时间分为动脉期(注射后10~30 s)、门静脉期(45~120 s)、延迟相期(120 s以后)。动脉期病灶增强方式:周边环状增强、整体不均匀增强、整体均匀增强;动脉期增强程度:高增强(病灶增强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等增强(相等)和低增强(相对较低);动态增强模式:门脉延迟期病灶分别为等回声、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改变(与周围肝实质相比),注射造影剂45 s前病灶为低回声改变定义为“快进快退”模式。IPT与ICC患者CEUS检查图像见图1~2。
a.动脉期;b.门脉期;c.延迟期
a. 动脉期;b.门脉期;c.延迟期
两组动脉期增强程度对比无差异(P>0.05);ICC组“快进快退”的患者占比为35.09%,显著低于IPT组的68.75%(P<0.05),ICC组周边环状增强、整体不均匀增强、整体均匀增强患者占比分别为31.58%、54.39%、14.04%,IPT组周边环状增强、整体不均匀增强、整体均匀增强患者占比分别为18.75%、40.63%、40.63%(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灶CEUS成像特征比较[n(%)]
两组开始增强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ICC组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显著多于IPT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灶CEUS定量参数比较(s,±s)
经ROC分析,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预测I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0.925、0.924,均P<0.05。见表3。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预测ICC的ROC曲线见图3。
表3 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预测ICC的ROC分析
图3 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预测ICC的ROC曲线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常规超声检查时,不少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鉴别良恶性时易被混淆。IPT为肝脏的炎性良性病变,临床上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使用常规超声筛查IPT时缺乏特异性表现,想要准确诊断IPT难度较大,IPT易被误诊为肝脏恶性肿瘤(如ICC)而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或化疗;而ICC早期发病隐匿,影像学特征也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IPT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不利于患者预后[6-7]。因此,超声如何能提高ICC和IPT的鉴别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剂是一种血池造影剂,可实时观察肝脏病灶内部及周边的微循环灌注特点,对肝脏局灶性病灶进行定性评估。本研究中,ICC患者动脉期增强方式中周边环状增强、整体不均匀增强占比较高,而IPT患者整体不均匀增强、整体均匀性增强占比较高,两者造影增强方式比较有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如下:ICC患者超声造影剂主要集中于肿瘤细胞多的区域,ICC病灶周缘区由丰富的肿瘤细胞及少量纤维化组织构成,间质内薄壁且血管丰富,而病灶内部只有较少的肿瘤细胞,血管分布稀疏,中央多为纤维或凝固性坏死组织,部分病灶中央片状坏死较多,且分布不均,因此ICC患者CEUS检查时病灶呈向内填充的周边环状增强,中央呈少灌注或不均匀灌注[8-10]。IPT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瘤样结节炎性增生,其二,肝脏局部发生慢性炎细胞浸润,此外还伴有增生性炎性肉芽肿,当炎细胞和肉芽大量存在时,CEUS检查时呈整体均匀增强,当大部分病灶纤维化或凝固性坏死灶时,CEUS检查时呈整体不均匀增强[11-12]。本研究显示,ICC和IPT在CEUS检查中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IPT呈现出“快进快退”的特点,此外病灶动脉期多为高增强,其可能与病灶炎性细胞和纤维组织含量占比有关[13]。
本研究中,ICC组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显著多于IPT组。其原因可能为:IPT病灶为炎症细胞浸润,表现为水肿、脓肿,病灶血管通透性较高,且血管丰富程度较低,造影剂注入、达峰和消退相对较快,而ICC病灶内部血管丰富,新生的细小血管较多,且血管结构复杂,造影剂在血管和纤维组织间质间弥散缓慢,注入和消退时间较慢[14-15]。经ROC分析,达峰时间、等回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预测IC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0.925、0.924,提示上述指标可用于ICC和IPT的诊断鉴别。
综上,CEUS鉴别ICC和IPT时,两种病灶动态增强模式和动脉期增强方式具有明显差异,ICC病灶达峰时间、等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明显长于IPT,可用于ICC和IPT鉴别,本研究局限:( 1) 纳入样本有限,还需大量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2) 因条件限制未做定量的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未能客观准确分析病灶随时间推移的增强程度变化,以待后续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