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梦娇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 苏州 215600)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其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随着肾功能的下降,其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会明显减少,从而可导致其发生贫血。另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残余肾无法对贫血引起的缺氧刺激产生足够的应答反应,从而可导致其贫血持续加重[1]。研究指出,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贫血的发生率超过98%。患者在发生肾性贫血后会严重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还可引发心血管疾病,威胁其生命安全[2-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罗沙司他胶囊是一种治疗肾性贫血的新药,属于第二代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HIF)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可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改善机体的铁代谢功能[4]。本文主要是比较用罗沙司他胶囊与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效果。
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肾性贫血的诊断标准;首次接受针对贫血的治疗;临床资料完整;其本人或其家属知悉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对本研究不认可;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肝功能异常;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开展本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患者30 例。在试验组患者中,男、女分别有13 例、17 例;其平均年龄为(63.73±12.64)岁,慢性肾脏病的平均病程为(14.31±2.55)年。在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有17 例、13 例;其平均年龄为(64.97±13.02)岁,慢性肾脏病的平均病程为(14.98±2.39)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对其进行针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使用琥珀酸亚铁片对其进行纠正贫血的治疗等。琥珀酸亚铁片的用法是:口服,每次服100 mg,每天服3 次,分别于三餐后服药。在此基础上,用罗沙司他胶囊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此药的用法是:口服,体重为40 ~60 kg 的患者每次服100 mg,每周服3 次;体重超过60 kg 的患者每次服120 mg,每周服3 次。治疗后若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HGB)无明显改善,可将此药的用药次数增加至4 次/ 周。用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此药的用法是:皮下注射,每天用药100 ~150 U/kg,分3 次给药,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HGB 合理调整此药的用量。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 个月。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贫血相关指标及铁代谢指标。贫血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和HGB。铁代谢指标包括血清铁(IRON)、转铁蛋白(TRF)、不饱和铁结合能力(UIBC)和总铁结合力(TIBC)。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用SPSS 19.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数据采用定性定量、双录入、核查等方式录入;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 疗 前, 两 组 患 者 的RBC 计 数、HCT 及HGB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RBC 计数、HCT 和HGB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贫血相关指标的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贫血相关指标的比较(± s
组别 RBC 计数(×1012/L) HCT(%) HGB(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30) 1.96±0.84 3.24±0.51 21.23±2.41 37.43±4.24 108.34±12.21 154.26±10.20对照组(n=30) 1.98±0.68 2.23±0.61 21.31±3.02 28.46±3.00 109.35±11.50 111.23±10.3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RON、TRF 的水平和血清UIBC、TIBC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IRON、TRF 的水平和血清UIBC、TIBC 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铁代谢指标的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铁代谢指标的比较(± s
组别 IRON(μmol/L) UIBC(μmol/L) TRF(g/L) TIBC(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n=30) 6.34±0.64 21.34±0.34 12.34±0.34 42.13±3.34 1.82±0.39 2.79±0.69 29.34±2.34 61.24±3.20对照组(n=30) 6.44±0.81 13.21±0.64 12.41±0.44 30.23±3.24 1.78±0.41 2.20±0.39 30.23±3.00 42.13±3.05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用药期间,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用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据统计,目前我国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已超过28 万例[5]。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合并有肾性贫血。肾性贫血患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威胁其生命安全。以往临床上多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治疗肾性贫血。但长期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且会增加其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长期应用铁剂会导致患者体内氧自由基的释放量增多,影响其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从而导致其整体疗效不理想[6]。因此,寻找一种科学、有效、安全的治疗肾性贫血的方案至关重要。罗沙司他是一种新型的HIF(为低氧条件下可调控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核心转录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可上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降低铁调素(Hepc)的水平,并能提升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和TRF 受体的活性,从而可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7-8]。在Ⅰ期~Ⅲ期的临床试验中,罗沙司他无论是对接受血液透析还是未接受血液透析的肾性贫血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9]。TRF 是血浆中主要的含铁蛋白,负责运载由消化道吸收的铁元素和由红细胞降解释放的铁元素[10-11]。罗沙司他可有效抑制HIF 的降解,提升TRF 受体的活性,从而可提高肠道对铁元素的吸收和利用[12-13]。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相比,用罗沙司他胶囊治疗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贫血相关指标和铁代谢指标,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治疗的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