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晋锋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胺碘酮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6月—2021年6月医院诊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鼠标法分为人数相同的对照组和研究组(n=42),分别采取阿替普酶溶栓治療及胺碘酮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62%(41/42),高于对照组85.71%(36/42),P<0.05。结论:在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基础上应用胺碘酮可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关键词:胺碘酮;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在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凝血系统会被激活并迅速形成血栓,以堵塞破裂的斑块。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会引发血管腔狭窄,在该病例变化下,血管腔被完全堵塞,心肌供血中断,会导致心肌供血、供氧性坏死,临床将这一改变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其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若缺乏及时有效治疗手段,患者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在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可溶解堵塞血管的栓子,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再次基础上,应用心脏保护药物可提升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本次研究发现胺碘酮结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理想效果,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6月—2021年6月医院诊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鼠标法分为人数相同的对照组和研究组(n=42)。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年龄不低于60岁;(3)因心肌缺血引发胸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4)患者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束。排除标准:(1)对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史;(2)肝肾功能不全;(3)超过溶栓时间窗;(4)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男、女各21例,年龄60—76(67.51±3.68)岁;研究组男、女分别为22例、20例,年龄61—75(67.48±3.7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S20020035)静脉溶栓治疗,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初始在1min内静脉注射10%总剂量药物,其余药物在60min内以静脉泵入方式使用。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使用胺碘酮(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H37021456)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次0.2g,每天三次。一周后减少频率至每天1—2次,两周后减少至每天一次,期间均维持每次用药剂量不变。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显示T波改善,但存在异常Q波为有效;症状未缓解且心电图依旧异常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比表示,前者行t检验,后者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3讨论
心脏是机体循环系统的动力源泉,其无时无刻不在做功。在冠脉急性阻塞情况下,失去供血、供氧的心肌依旧不断工作,氧气的供需失衡会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也会出现长时间的心前区疼痛,若缺乏及时治疗手段,随着恶性心律失常、心室血栓脱落等并发症出现,患者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患者的常用救治手段,在时间窗内应用静脉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解除冠脉阻塞,可有效抑制疾病进展,取得良好预后。阿替普酶是临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其是含有526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在进入机体后,该药物的赖氨酸残基会迅速与凝血系统的纤维蛋白结合,促使纤溶酶水平升高,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强大的局部溶栓效果。由于阿替普酶能选择性的激活纤溶酶原,因此诱发出血这一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低。胺碘酮属于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能通过阻断钾离子通道来影响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发挥延长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同时,该药物还能通过影响钠离子内流来减慢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这能影响到心肌的复极过程。另外,胺碘酮作为一种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能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来扩张冠脉,改善心肌循环,达到提升心肌供血、供氧的目的。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发挥不同治疗机制,有效改善心肌供血状况,保障治疗效果。本次研究显示,两组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
综上,联合应用胺碘酮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理想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斌,王霞,唐兵梅,等.胺碘酮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02):240-243.
[2]刘萍.小剂量阿替普酶联用急诊护理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6):22-23.
[3]陈昭喆,谢秀乐,冯磊,等.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11):1159-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