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出轨道交通产业“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

2022-04-21 13:42李周羲
产城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车市域动车组

李周羲

以“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为工作主线,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主”企业如何引领共筑产业链生态?又将布局怎样的“新赛道”?

以《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指引,成都轨道交通产业进入密集布局期。今年以来,成都陆续召开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工作专题会议,印发《2022年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工作要点》,计划在2022年,实现轨道交通新开工项目车辆装备本地配套率达到60%,控制、信号等机电系统本地配套率突破25%,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是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要求。“链主”企业凭借核心竞争优势,具有明显带动作用。此前,发挥中车成都公司、成都中车长客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龙头吸附效应,成都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余家,轨道交通车辆本地配套率从2017 年不足 10% 提升至目前超 50%,基本实现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产业链各领域全覆盖。

面向四川“打造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未来,“链主”将如何切实提升装备造修能级和创新发展能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谱系化发展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的求新升级?

装备制造篇:中车成都公司:智造强链,创新延链

以2021年为分界点,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成都公司)业务再次扩容,高速动车组高级修、城际动车组造修、地铁车辆造修等三大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业务全面形成。

2021年1月,全国首列基于5G车车通信全自动驾驶的时速160km新一代市域A型列车下线,这是中车成都公司联合中车四方、成都轨道集团研制的国内速度最高的市域A型车,融合5G通讯、全自动驾驶、智能运维、本构安全、轻量化等先进技术,引领智慧型市域列车的发展,可与地铁互联互通,实现“市中心-市中心”一站直达,将成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的重要创新载体。

2021年12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下发CRH6A-A型动车组异地(成都)三级修维修资质,中车成都公司首次进入城际动车组检修业务领域,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具备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检修的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在整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落户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至今,中车成都公司已经拥有每年城轨车辆新造600辆、城轨车辆检修1000辆,高速动车组高级检修60组、城际动车组造修20组,铁路客车检修1200辆的生产能力。”中车成都公司党委书记罗斌表示,“中车成都公司的发展之路,正是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的最佳实践成果。”

已成为“补链强链”关键环节

自2016年在成都新都正式投产后,中车成都公司已經陆续在成都创造多个“首列”记录。成都首列时速80公里A型地铁车辆——成都地铁7号线,全国首列时速140公里市域A型列车——成都地铁18号线,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新一代智能化无人驾驶市域A型列车……进一步增强了成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链条“含金量”。

“当前,成都轨道交通电动车组整车制造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已经齐备。”罗斌指出,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第四极”极核城市,聚焦“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聚力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给轨道交通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基于在成都的深耕,中车成都公司作为中国中车与省、市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成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

增强优势链条竞争力,中车成都公司先后完成成都地铁7号线等8个项目制造交付,形成80到160公里速度等级全谱系城轨车辆研制能力;在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的技术引领与带动下做实西南研发中心,引入四方所等高端科研企业入驻,打造涵盖研发、设计、试验、运维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设计平台,形成轨道交通关键部件、系统及整车的研发设计能力,推进轨道交通“综合、绿色、安全、智能”技术装备前沿科研的应用;联合成都轨道集团,研制全国首列时速160公里新一代全自动市域A型列车,建成国内首个2025智慧型全自动行车试验平台,作为智慧城轨示范点,将打造为西南地区创新研发标杆。

延长成都产业链,中车成都公司已经实现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高级修、CRH6A-A型城际动车组检修等业务落地和量产,成功开拓郑州局集团CRH6A型城际动车组检修市场,实现动车组16项配件成都检修;紧跟市场需求,为成都局集团量身打造“熊猫专列”旅游列车、“健康专列”体检列车,客车检修和改造市场份额跃居全路第一;发挥“主机带配套”作用,协同政府积极开展项目招引活动,促成中车四方所等65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成都,整车本地化配套率达60%以上。

“五位一体”全寿命周期管理

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高原铁路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等重大战略机遇,成都正迎来依靠市域铁路、新制式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打造新产业集群的大好机遇。

罗斌认为,在国内轨道交通传统产业格局下,成都应把握产业发展大势,着力补齐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创新、基础零部件等产业基础能力的短板和差距。以整车制造为龙头,重点提升头部企业整车制造和部件制造能力,持续强化城轨智能的运维、本地维保能级的提升、智能建造研制与应用的开拓及轨道交通科技的创新等长板,不断补齐整车制造实力、本地配套水平等短板,打造一批“产品+”和“系统+”示范工程;加快布局市域快铁、氢能源有轨电车、新制式列车等领域,全力打造传统地铁制式与新制式有机结合、均衡协调发展的全制式装备制造基地;积极抢抓动车组、城轨车辆维保市场和城际动车组、市域列车制造市场,带动本地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本地化发展,填补产业发展空缺。

基于这一预判,中车成都公司提出,将以城轨地铁造修、动车组高级修为核心,持续开拓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以造带修、以修促造,推动产业升级,补齐产品谱系,落地产业配套。罗斌表示,中车成都公司正加速朝着“新造+检修+服务+配件+运维”五位一体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全链条带动的发展模式迈进。

一是深耕既有检修业务、做好车型拓展,积极推进CRH380A型动车组四级检修业务落地;二是持续做好市场开拓,利用造修一体化优势,推动城际动车组制造业务落地;三是大力发展城轨车辆造修、高速动车组高级修及城际动车组造修三项支柱型业务,做好城轨车辆、动车组售后服务业务及配件属地化业务,持续增强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同时,做好动力集中动车组和高原铁路车辆技术储备。

成都中车长客:立足成都、辐射西部、走向东南亚

与轨道上的“成渝一小时通勤圈”建设同步,2021年,成渝两地轨道交通企业在车体、转向架、总装和调试等细分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简称:成都中车长客)拿下200余辆重庆市铝合金车体制造订单,总价值超过2.5亿元。

2022年3月中旬,位于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成都中车长客生产车间,数列铝合金车体正在有序地进行油漆涂装工作,不久后,一批“成都造”车体将在重庆地铁轨道上亮相。

成都中车长客董事长、总经理张洪军指出,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先后在西南布局中车长客重庆公司与成都中车长客,重庆轨道车体生产以不锈钢为主,成都轨道车体生产以铝合金为主,二者之间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与供应商体系管理模式的相同,让成渝双城在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轨道车辆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3%

2014年,中车集团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落子成都,成立成都中车长客。据张洪军介绍,当前成都中车长客已具备轨道车辆及零部件设计、制造、维修以及运营维护能力,“研发方面,具备地铁、时速160公里市域车、有轨电车、新制式轨道车辆(齿轨)等车辆的研发设计及检修技术能力;车辆新造方面,已实现涵盖时速80-160公里轨道车辆整车的车体、涂装、转向架、装配以及调试等本地化生产;车辆检修方面,具备地铁车、市域车、有轨电车等时速80-160公里轨道车辆整车日常维保、整车架大修、零部件检修的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成都中车长客已经先后为成都提供地铁3号、4号、5号、8号、9号线以及有轨电车蓉2号线、都江堰有轨电车项目等共计2098辆地铁车辆,其中本地生产1700辆,整体本地化率达81%。

成都地铁9号线车辆是成都地铁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采用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GoA4)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具有自动唤醒、自动化运营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搭配通过以太网实时传输的网络控制系统和故障检测装置,集智能性和安全性于一体。

基于9号线车辆在成都的良好运行。2021年4月,成都中车长客研发推出时速160公里全自动智慧市域列车,列车融入特色鲜明的三星堆、太阳神鸟、银杏树等蜀地文化,还拥有“最强智慧大脑”:除了采用最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同时应用障碍物主动检测、5G车地通讯网络、以太网列车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最新科技,具有智能、绿色、安全、舒适等特点。

“这是我们实现‘成都车、成都造、成都品牌’目标的一大跨越。”张洪军强调,相较以前的平台产品,时速160公里全自动智慧市域列车在系统部件方面本地配套率达60-70%,实现了天马的轴承、金铠迪马列车油压减振器等本地供应商产品的应用;同时实现了大制造体系的全落地,从车体、转向架、内装到调试,整个全产业链配套比上一輪增加了30%左右,“测算下来,整体本地化配套率已经达到63%。”

本地化配套率提升,最明显的表现是效率的提升。张洪军指出,当前成都中车长客已引进包括克诺尔、阿尔斯通、今创、康尼等共计44家知名轨道交通配套企业落地成都,带动运达科技、唐源电气、长虹、天马等38家成都本地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成都中车长客在成都本地供应商累计已达到82家,此前很多配套需要从千里之外运过来,送货周期需要3-4天,现在半天可达”。

打造“西南区域总部”

2021年,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宣布,拟通过与新筑股份展开深度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成都中车长客研发制造资质,打造中车长客西南区域总部及制造基地,以服务区域轨道交通产业和经济建设为目标,整合统筹川渝两地轨道交通产业制造资源,为川渝、云南、贵州、西藏区域提供集设计、生产、检修、验证、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打造西南区域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将根深深扎进成都土壤的同时,我们将面向云、贵、川、渝,辐射东南亚市场,通过在西南地区建立区域总部直管的经营模式,发挥地缘优势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张洪军表示。

早在2019年,成都中车长客已经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当前完成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工程车辆、成都地铁4号线增购、时速160公里全自动运行A型市域车、成都地铁3号线架修改造等8个新造及升级改造项目的研发设计工作。进一步提升研发制造实力,张洪军透露,目前成都中车长客正在申请高速动车组部件检修资质,争取在2022年底实现突破。“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我们还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加大氢能源市域车的研发,预计今年将实现氢能源市域车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培育本地化供应链企业,协同成都地区产业合作伙伴,将自身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为集设计、生产、检修、验证、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张洪军表示,成都中车长客也正加强与具有检测认证资质的企业合作,在轨道交通市场推进检测认证评估办法的共同研究,“全国现在有近3万辆地铁车,运行30年之后将逐步进行监测评估,这是一个很大的待开拓市场。”

综合运营篇:成都轨道集团:轨道交通产业能级跃升“引擎”

距2021年3月主体工程开工一周年,四川省首条市域铁路——轨道交通资阳线先后实现5座车站封顶和1个区间洞通,轨道交通建设再次跑出“加速度”。

“这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其开工建设标志着成都、资阳迈入‘轨道同城’新阶段”。成都轨道集团下属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成都中车装备公司副总经理顾晓飞介绍到,成都轨道集团坚持“城市发展最优”“乘客体验最优”的原则,不断优化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全力构建超大城市立体交通体系,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实现轨道交通全域覆盖、换乘枢纽互联互通。

与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大型多制式、多层次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体系同步,超千亿的广阔市场带来了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运维、科技创新等多个轨道交通重点产业领域的发展机遇。成都轨道集团以推动本地轨道交通产业能级跃升为目标,以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为导向,聚焦轨道交通产业链细分领域,积极发挥国企产业带动示范作用,引导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优质资源向成都集聚,高能级打造产业配套协作体系,高质量推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建圈强链”。

产业投资布局成型成势

“成都轨道集团充分发挥国企在城市产业发展的功能作用与产业龙头引领作用,率先实现了在全国轨道交通企业中设立专职机构,建立与市级部门、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协作机制,强化产业链配套本地化、促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项目招引促建等方面的协同发展。”顾晓飞指出。

为推动产业生态聚势成型,2022年成都轨道集团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组建成立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致力于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研发、投资、制造一体化产业投资运营平台,进一步突出“产业投资、产业运营、产业服务”三大主业发展优势,强化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维保三大环节协作和业务集成,加大泛轨道交通上下游投资布局力度,推动形成轨道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顾晓飞提出,成都轨道集团以市场换产业,在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信号、综合监控、自动售检票、盾构等重点细分领域,已陆续引入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在成都投资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同时通过落地的龙头企业吸引近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成都。

在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统筹推动下,成都轨道集团进一步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全力推动“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发展”,全力促进以轨道交通车辆主机厂、施工总承包企业、系统集成商为核心的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整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成都已具备地铁、有轨电车、动车组等整车制造能力和全谱系轨道交通车辆维保能力,整车年产能突破1500辆;紧扣轨道交通车辆‘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全力促进在蓉轨道交通车辆主机厂通过引优培育本地配套供应链体系,提升行业话语权和产业带动力,全市轨道交通车辆本地配套率达50%以上。”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招引轨道交通产业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到成都落地并非最终目标,我们希望他们将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部件制造能力及供应链体系等产业要素平移到成都,共同补足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薄弱缺’环节,全面提升产业显示度及经济贡献度。”顾晓飞强调。

2021年,成都轨道集团深入研究轨道交通产业20余项重点细分领域,牵头编写发布《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投资机会研究—车辆、关键系统及智能运维篇(2021年版)》,梳理形成“1+N”城市轨道交通车辆(1-轨道交通车辆,N-牵引、制动、齿轮传动、空调等车辆核心部件),信号、通信、自动售检票、站台门、电(扶)梯、車辆段工艺设备集成等关键系统及智能运维共11项细分领域投资机会,为全市轨道交通产业项目的精准招引提供了对策建议。

“以车辆领域为例,目前成都已落地2家行业领先的轨道交通车辆主机厂,各相关核心部件均有2-3家行业领先的装备制造商落地成都并形成本地化组装能力,但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部件制造等产业要素尚未落地,本地产业链能级不高。” 顾晓飞提出,“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将围绕‘1+N’智能造修体系,重点促进中国中车旗下在蓉轨道交通车辆主机厂业务整合能力提升,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造修基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协同,并引导车辆大部件或核心子系统领域的头部企业产能转移,促进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配套零部件制造企业‘真投资、真落地’,在轨道交通车辆核心部件智能造修领域推动实施产业本地化布局,打造区域性研造修基地,推动产业降成本增质效,带动跨区域供给配套协作发展。”

依托“产业投资+资本运作”发展模式,成都轨道集团正招引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关键部件制造能力及配套供应链体系的头部企业补链强链延链。如联合交控科技合资设立区域总部,建设西南研发中心,促进下一代智能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业落地。“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与中车时代电气建设区域总部公司,促进全自主国产化的电气牵引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部件制造能力落地成都,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并提升本地产业能级。”顾晓飞说道。

为加速引优培育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成长赛道优的重大、高能级产业项目,成都轨道集团与中车四方、中车长客合资建设“轨道装备智慧工厂”,率先在西部地区形成城轨A型电客车批量架大修能力,打造国内城轨车辆智慧检修合作的行业示范;下一步,成都轨道集团将全力推动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空调等核心部件以及自动售检票、站台门等关键系统智能造修领域实现产业本地化布局,以技术更新迭代驱动轨道交通产业链能级跃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高能级产业服务体系。

智能维保篇:成都中车装备公司:“轨道交通西部维保服务中心”上新

为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整体实力,2019年,成都出台《关于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率先提出“积极创建中国西部轨道交通装备维保中心”。2020年8月,由成都轨道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合资组建的成都中车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简称:成都中车装备公司)注册成立,致力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车辆厂修合作平台、西部轨道交通车辆维保服务平台,构建成都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检修服务体系。

这也是西部区域首家中国中车与地铁业主合资成立的专业化公司,依靠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多年专注于轨道交通装备设计、销售、检修、维保全产业链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成都中车装备公司天然具有起点高、平台大、专业强的特点。2021年10月,西部地区首列城轨A型架修电客车——成都地铁7号线在成都中车装备公司的“轨道装备智慧工厂”完成验收交付,标志着西部地区首个具备城轨A型电客车自主检修能力的维保基地正式形成,“成都车、成都修”目标初步实现。

邁步成都轨道交通装备检修广阔蓝海

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市,成都轨道交通线网里程及客运密度均居于全国已开通地铁城市前列,诞生了车辆检修的巨大市场。顾晓飞指出,“预计至2035年,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电客车架大修总量将达15000辆,年均产值将达14.5亿元左右。”

当前,成都中车装备公司“轨道装备智慧工厂”已形成250辆/年的地铁车辆架修能力(不含转向架及部件检修),检修库建筑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以近日轨道装备智慧工厂完成架修任务的一列7号线电客车为例,从接修到出厂,用时已缩减到25天。”顾晓飞介绍到,“此外,我们正在提升基地检修能力,以满足将来多线路、大批量的车辆大架修需求,增加轨道交通车辆的投运效率。”

具体而言,成都中车装备公司将依托现有A型地铁整车架修能力,拓展检修能力范围,逐步探索形成转向架、车门、牵引、制动等关键核心系统检修能力;同时,立足西部区域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市场,积极开拓地铁车辆大修和半寿命修、市域快线C/D/ E级修、车辆改造和日常维保、机电总包、机电设备维保、零部件销售及维修等新业务,进一步加快车辆维保基地核心能力建设。

推动车辆智能维保体系构建

城市轨道交通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车辆、信号、供电、通信、自动售检票等多个系统,并包括众多子系统及产品部件。2021年,《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投资机会研究—车辆、关键系统及智能运维篇(2021年版)》提出包含(1-轨道车辆,N-轨道车辆转向架、齿轮传动系统等车辆大部件)的“1+N”轨道交通智能维保体系,为成都轨道交通维保产业布局提供了方向,顺势推动了智能维保发展。

顾晓飞指出,成都中车装备公司正加快构建车辆“1+N”智能维保体系。一方面,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在成都轨道集团的支持下,统筹利用洪柳、板桥、元华、合江、石板滩5处成都轨道交通车辆维保基地资源,发挥“链主”作用,协同牵引、制动、空调、齿轮传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厂家进行本地化配套服务,满足降本增效的管理需求,加快推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

另一方面,成都中车装备公司坚持数字驱动,充分落实“轨道装备智慧工厂”建设目标,逐步搭建MRO、QMS、CAA等信息化系统,推动工艺策划、生产检修、质量管控等方面全过程数字化协同;积极探索工厂自动化、准时化、智能化配送模式;积极落实“十四五”期间ISO/ TS22163体系摘“银”目标,严格对标体系标准,持续推动公司、业主、产业链供方质量管控协同,并规划向产业链供方进行管理、信息化等平移,共同促进制造业与运营服务的融合发展,推进轨道交通维保资源统筹规划和维修决策智能化升级。

猜你喜欢
中车市域动车组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车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动车组BTM带内干扰的排查与整治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CRH3型动车组轮对压装曲线研究
高速铁路动车组站内对标停车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