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在旧时光里的麻雀

2022-04-21 20:08老藕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2年4期
关键词:老麻雀主妇稻草人

老藕

掏麻雀,是旧时光里的事。

在豫南乡村,麻雀是最常见、最普通的鸟。记忆里,它们在清晨黄昏的房前屋后、稻田麦垅、林梢草丛处,常叽叽喳喳、成群结队地飞过。它们扇动的翅膀,左边是氤氲着朝雾的彩霞,右边是朦胧着炊烟的月色。

麻雀是杂食性鸟儿,也许是食性的原因,麻雀特别留恋村庄。为了方便觅食,麻雀喜欢把窝安放在农家的屋檐口、土墙的缝隙间、甚至是茅草屋的屋顶上。农家主妇早晚给鸡、鸭投食时,麻雀便轻灵地落在鸡、鸭群中与鸡、鸭争食。主妇看见后,跺一跺脚,想惊飞麻雀,麻雀用它圆圆的黑黑的小眼睛瞅瞅人,并不理会,继续在鸡鸭群里低头啄食,主妇也只好随它而去。

麻雀常住在村庄里,不怎么怕人,放牛娃放牛时,麻雀敢落在牛背啄虱子吃。放牛娃用鞭子赶它,它便“嗖”的一声飞走了,可过不了一会儿,它又飞回来落在牛背上。夏熟秋收之际,种田人为防麻雀偷吃粮食,常在田间地头立一个稻草人。开始的一两天,稻草人还管一点用,可麻雀很快就会发现稻草人并不能拿它们怎么样,便照常呼朋唤友地落到田地里偷吃粮食。

因为麻雀喜吃糧食,一度曾被列为“四害”之一。其实除了在庄稼收获的季节之外,麻雀主要靠吃虫子为生,它对农业生产的助益远大于它的损耗。后来有鸟类学家为麻雀正名,麻雀才得以从“四害”中除名,才避免了被人类赶尽杀绝的命运。虽然如此,但农村人还是不怎么喜欢麻雀,毕竟人们常看见麻雀吃粮食却很少看见它吃虫子。

记得我小的时候,大人一般是不允许孩子捣鸟窝、掏鸟蛋、捉幼鸟的,看见有孩子捉鸟儿,便会呵斥孩子。为了吓唬孩子,大人告诫孩子说:“用手捉鸟,上学写字时手会打颤,握不住笔。”

可麻雀却不在大人的保护之列。有孩子捉麻雀玩,大人看见了不仅不说,有时还会给孩子以帮助。

麻雀娇小伶俐,机灵警醒,平常的日子要想捉它,并不容易,可到了夏天,就不一样了。夏天是麻雀哺雏的日子,想捉麻雀尤其是捉小麻雀,只要去掏麻雀窝就成。

掏麻雀窝之前,要先留意观察哪个墙洞、哪处檐口有麻雀飞进飞出,或者沾有麻雀的白色粪斑,或者挂有零碎的羽毛细草,或者有幼雀的小脑袋瓜伸出洞口,这些是麻雀窝的广告。看准了洞口,搬来梯子搭个脚,把手伸进洞里,常能掏出三几只小麻雀。

小麻雀的嘴边黄黄的,叫声娇嫩,叫得人心里软软的;粉红的身子上长着一层浅浅的灰色绒毛,握在手掌心里,温暖柔软。老麻雀叼着虫子飞回窝看到家里被掏后或正在被掏时,就会在窝口四周或在掏麻雀窝的孩子头顶上空乍着毛地盘旋、尖叫,俯冲,似乎要和捉了小麻雀的孩子拚拼命,可最终只能非常无奈的飞走,另安新家。

在绝对力量面前,弱小的一方常常只能接受不幸。

被孩子捉住的小麻雀,命运常很悲惨:大多会被孩子摔死后喂了母鸡或投了塘;少数会被孩子喂养着玩。小麻雀喂养不了几天大多也会死去,个别侥幸养大了的,也活不了太久,因为喂养大的麻雀不会捕食,没有独自生活能力,不能放生,只有养着,养着养着,它自己就死去了,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心计的孩子掏麻雀窝时,偶尔还能捉住老麻雀。老麻雀有坚硬的喙,被捉住后就用喙狠狠地啄孩子的手。有的孩子负痛或受惊,下意识的松一下手,老麻雀便从容飞走逃生了。可大多数孩子是不惧老麻雀一啄的。老麻雀一旦被捉,逃生的机会并不多。

捉到老麻雀后,孩子就会寻来一根粗线,一头缠在手上,一头系在老麻雀的一只脚上,然后任它扑楞楞地飞。可怜的老麻雀一次次飞出去,又一次次被系在脚上的线拽回来。麻雀性情刚烈,一直不停地奋力朝前扑腾,直到累得扑腾不动了才不得不落在地上歇息。歇一会儿后,它感到有点力气了,就又张开翅膀奋力向天空飞去。

面对奋力挣扎的麻雀,即使有的孩子心生不忍,却也少有愿意放它飞走的。占有欲容易让人心生残忍,在这一点上,孩子也不例外。

老麻雀被人捉住后是养不过夜的,从被捉后的那一刻起,它便不吃不喝,不停的扑腾。无论夜里你把它放在什么地方,第二天早晨你再去看它,它都已经气绝身亡了,只有如豆似的黑眼珠瞪得圆圆的,仍透露着对自由的向往。老麻雀用自己僵硬的身子诠释了什么是“不自由,毋宁死”。

我小的时候,也曾掏过麻雀。不知为什么,那时的孩子虽然喜欢掏麻雀,麻雀却不见少。无论是在村庄,还是在原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一群又一群的麻雀在天空中掠过。后来,在农村,孩子渐渐不掏麻雀了,可麻雀却越来越少。

如今,麻雀还是麻雀,但因为种群的减少,已被列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这于麻雀而言,到底是一种幸呢,还是一种不幸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知道的是:我曾掏过麻雀,但我的孩子不曾掏过麻雀,而且他也不知道掏麻雀为何事。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掏麻雀,只属于旧时光。

猜你喜欢
老麻雀主妇稻草人
不做闲置主妇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田野中的稻草人
《麻雀》教学设计
稻草人
稻草人
俏主妇的笃定 把生活过成诗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
高不可攀
超越万物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