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艳 吴小相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行,院校及教师对于青少年学生群体自身心理健康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之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于当代高校学生而言,借以积极心理学增强学生群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加强其情感体验,在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改革发展的同时助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实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危机;干预
前言:
高校教育工作不仅承担着想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综合人才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积极踏上未来的人生道路,除却文化课、专业课教育教学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一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二来也可以逐步提升他们的受挫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不断增强。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属于一种全新的心理学思潮,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相比,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与人类心理相关的健康因素或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幸福感、荣誉感、勇气、信心、美德等,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之下,藏于人们心中的正面情感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实现消除负面消极情绪、激活潜能的心理干预作用[1]。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当中,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均可以积极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与高校学生共同度过学校学习期间这一成长关键时期,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切实培养其良好的健康化心态。下文具体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指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并具体论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基本路径。
一、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前提则是要明确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基本原因。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成长因素与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个体成长因素:我国高校大学生基本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段,即同一性理论中所指出的“成年早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分化、整合,从而逐步达成“确立自我同一性”的主要成长与学习任务,但是在这一复杂过程当中,一旦学生遭遇个体化挫折,那么就会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外部环境因素: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儿童期经验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与其自身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息息相关。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教育思想往往会给学生灌输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当其进入高校学习环境后,若难以将整合自身内在心理力量或缺乏家庭系统的全面支持,学生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出现心理危机。②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可以视为高校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环境,历经角色转换的主要阵地,加之学校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与融合型,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不仅需要完成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也需要接纳更多从未见过的事物、观念[2]。也正是由于高校环境与学生过往所熟悉的学校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部分学生在高校环境中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心理疲惫等。③社会环境:当代高校学生是与信息交互、数据爆炸智能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面对竞争日趋积累的社会环境,因担忧自身前路迷茫或即将面临的强大社会压力,学生极容易出现苦闷、悲观等消极情绪。另外,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念的交互影响也会使得部分学生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而当前社会中“内卷”、“躺平”等消极社会观也会进一步误导高校学生思想,严重时还有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失衡程度。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
心理危机干预最初主要运用于军人的创伤性修复,其干预工作具有较强的被动性。随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理论与相关研究的延伸与进展,干预由被动治疗迷失转向了积极主动的预防。而进入21世纪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其理论与实践方式被运用至青少年群体自杀问题的干预研究当中,而历经20多年的发展实践,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师生、家长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不过具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仍旧存在一定不足,如尽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初步形成,但所采取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大多为事后应对措施,前期干预力度较小,且应急能力明显不足;社会舆论、校园过度评论或者家校信息不同步等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当事人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学生出现自杀、自伤等严重心理危机事件,如何更好发挥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际效果则是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所在。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理论逐渐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与传统的心理学理论相比,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内在心理力量的挖掘,其干预引导方向也不同于传统理论中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之后的“亡羊补牢”,而是通过增强内在心理自信、引导人进行积极自我建设,进而达到减少心理失衡,实现对心理危机“积极预防”的综合心理干预效果。故而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可以积极地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将传统工作模式中的“应对危机事件”转化为“促进学生个体积极成长”,使得传统的“解除当事人心理危机”心理干预目标转化为“积极重塑全体学生积极内在力量”,切实维护全体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其健康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换言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逐步渗透、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式也是当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流发展方向。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路径
1.关注积极品质与个体成长的心理培育
从一定程度上说,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属于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措施”,而要想做到积极预防,高校教师则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积极品质的培育与锻炼,促使学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逐渐地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追求。首先,高校可以為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客观全面且内容准确的心理档案,将综合测评结果记录下来,结合学生成长环境、学习条件、性格特征等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充分地掌握,而对于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情况,教师也应当善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予以学生针对性辅导教育,在心理危机问题出现之前消灭掉相应的隐患因素。其次,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加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活其自我成长意愿,并且在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有关技能与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开展可以尽可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或设计易于学生接受的学习主题,如开展科普讲座、编写校园心理剧、组织具有人际互动性的社团活动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最后,作为高校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高校教师、辅导员等都应当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关心,借着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型平台搭建更多师生沟通互动桥梁,一来便于教师、辅导员及时察觉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二来也能够不断地为学生输送正能量,发挥出“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的积极心理效应,促进学生个人成长[3]。
2.构建内容完善与高可行性的干预机制
高校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及时地发现学生是否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则可以适当地构建出专门针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以便于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具体而言,要想构建内容完善且可行性较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则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逐步落实积极心理学方法:其一,根据院校实际发展情况,贴合青少年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需求,院校可以专门建立心理健康中心或心理辅导教师,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定期开课或负责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其中,心理课堂授课内容应当聚焦校园中的时事以及学生群体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此时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则能够立即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样的,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时,也可以鼓励其勇敢地与心理咨询教师倾诉,认真听取教师所提供的专业性解决意见。其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绝不仅仅是采取事后处理措施,而是要从积极心理学专业角度来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与心理辅导,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指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自我纾解的科学方法。其三,营造良好的健康管理风气,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将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与高校全员育人发展局面相互连接,引导学生在校园学习活动、社团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能够接收到来自全体教职工、同学友人的关怀与支持,促使传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中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真正转化为心理危机的干预发展,共同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搭建体系预警与心理教育的干预平台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之下,高校应当做好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实现心理危机问题的及早预防[4]。但从另一角度上看,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效果的有效性保障则是能够及时地察觉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并及时疏导、有效干预,最终快速控制,针对这一基本干预工作原则,那么高校则可以适当地建立其预警体系,例如可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建立“个人—宿舍—班级—系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各单位”的逐级预警体系,学生自身凭借自知力及早发现自身内心的偏执,加以及早自我梳理;宿舍作为学生生活作息的主要场所,宿舍各成员都应对心理信息多加关注;班级中则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委员的方式,紧盯班级中有心理危机隐患的“高危人员”;系部、二级院校辅导员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则主要负责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沟通等实际干预内容;另外,校级各单位之间则联动的多维力量,并结合案例演练、定期讨论分享等形式,不断加强专业素养,最终形成快速、高效、准确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4.形成三位一体与积极联动的教育格局
正如前文所分析,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为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而学生个体成长情况又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情况的交互作用,因此,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绝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能够实现全面改善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作用与应用优势,则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全体教师以及广大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使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积极联动教育格局,从多个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尽可能降低心理危机发生几率,培育学生积极优秀的心理品质,营造出全方位的健康成长心理氛围[5]。高校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学校自身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同样的,学校也扮演着连接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角色,具有较强的连接功能,故而除了面向学生自身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渗透之外,还应当做好承上启下,连接学生家庭与相关社会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如此一来,在校园中,学生能够学会关爱自我、接纳他人,并逐步日融入社会;在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中,家长或社会组织、社会媒介等均会有意识地增强自身教育责任,积极主动地给予青少年学生群体人文关怀、社会关怀。
总结: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非单一的工作内容,而是多维协同的系统性发展教育体系。而为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与优势,广大高校教师需要明確当代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相关因素,认清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发展现状与主流趋势,积极地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与实际心理危机干预有机结合起来[6],通过关注心理培育、建立心理档案、构建干预机制、搭建干预平台以及形成联动教育格局等措施共同形成高创新性、实践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杭东,张倩,曾延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9(27):183-184.
[2]任小瑞.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20(9):177-178.
[3]路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2021(32):34-36.
[4]张咪咪.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1(11):59-61.
[5]于路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讨[J].山东青年,2019(7):81,83.
[6]赵露露.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初探[J].心理月刊,2019,14(15):55-56.
课题和编号:省级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工作机制探究SK2020A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