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中职学校在突出技能培养的同时,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数学课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因此贯彻落实课程思政义不容辞。本文阐述了中职数学课堂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从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内涵教育等方面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教学中的数学实例为论据,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妙和实用,又体会到数学课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弘扬课程思政的精华和灵魂。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数学教学 德育
基于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数学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载知识传授和数学思维养成任务的同时,兼具德育的功能,而德育功能却往往在课堂实践中被忽略。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堂势在必行。
一、数学课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课程思政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章节,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这就决定了公共基础课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协同效应,同向同行,因此,公共基础课落实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中职数学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主阵地之一,落实课程思政是必要的。
中职数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可行的。首先,学习数学属于研究性学习,它直接或间接涉足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研究“数”和“形”。其次,数学结论、定理、公式等内容严谨且具有确定性,学习数学可以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的数学思维。第三,数学具有知识性强的学科特征,能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求知欲、创造力和进取心。第四,数学教育属于文化基础教育,这就意味着从数学课中汲取思政元素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具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功能,从而为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奠定基础。因为数学教育就其功能而言,不可能将学生都培养成数学人才,所以其全面育人功能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想认识及个性品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数学的逻辑思维具有辩证性、明晰性、简约性和深刻性等特点,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素养方面来说,其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作用明显。课堂上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与学生互动、动手练习求解等教学活动过程,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
二、中职数学课堂上贯彻课程思政的方法与实践
(一)把数学史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很多中职学生都认为数学课枯燥、死板、无味,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把数学史实例引入课堂中,可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讲古代数学家是如何发明定理的,将其创造定理的艰辛过程和对科学严谨的追求精神讲给学生,不仅可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还能激发学生勤奋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例如,教师介绍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在知识系统上属于当时世界最前沿的),从祖冲之的《缀术》到秦九韶的《数学九章》(为研究复杂方程的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刘徽的《海岛算经》到徐光启的《几何原本》(使近代对图形几何学的研究更加严密)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卓越贡献与成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讲清时代是发展的,若一味地停滞不前,没有赶超的勇气,就会被别人所超越。
近代以来,许多数学家、科学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数学成果,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数学家华罗庚推广的优选法已在中国大地上開花结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历尽千辛万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的“1+2”定理;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因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等。通过这些典型的数学史实例,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励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二)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充分体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科研创新离不开数学,比如“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嫦娥卫星”火箭探月、“北斗导航”成功组网等;我们的国防事业发展离不开数学,比如航母建造、天眼观测、武器创新等;我们的医药卫生、餐饮服务、经济贸易等各行各业同样离不开数学;即使是人们简单的日常生活同样离不开数学,比如网购商品、成本核算、旅游出行等都与数学有关。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教师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创设数学实例,不仅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会深刻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
教师可以通过“数”与“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在讲三角函数图像时,画图是必不可少的,函数图像的有增有减意味着人生有起有落、有成有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在生活中经历挫折和困难是必然的,只有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经受得起社会的考验。又如在讲函数图形的“对称性”时,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讲对称的含义,漂亮的雪花、美丽的蝴蝶等都是实际的例子。将数学的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形成欣赏美的生活态度。
教师可利用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意识。例如,水杯为什么大都是圆柱体?对于相同周长的图形,圆形面积最大,圆柱体的水杯不仅光滑美观,而且可装更多的水,更能节省原材料。再如,《分段函数》一节例题,介绍我国水资源匮乏,如何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居民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分段计价。通过对该例题的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段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还可从经济和环保角度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观念,使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由节约用水引发的一系列话题都可设置为例题,如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正契合当下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
(三) 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自然界中的辩证法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数学本身包括数列、函数、概率、定理等是一门充满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学科,充分体现唯物论的辩证法思想。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定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又服务于客观世界,很多法则、公式、定理等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由点到面”或者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数学中的“正与负”“变与常”“数与形” “直与曲” “点与线” “相等与不等”“特殊与一般” “有限与无限”等都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导和统领作用,是很好的思政素材。
教师可将这种唯物辩证法思想运用于教学中,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应先复习方程,将解不等式转化为解方程,再利用函数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等式与不等式之间的转化来解决问题。再如,讲极限时,要讲清“正、负无穷大”之间的区别、“无穷小与零”的关系、数列与其极限和函数与其极限的区别、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等,正确理解这些知识是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有穷与无穷的辩证观。在讲函数的极限时,无穷小量与无限靠近的关系就体现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在讲函数定义时,解释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充分揭示事物变量之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关系,启发学生任何事都要辩证地看,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生活也一样,时刻在变化,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风平浪静也有乘风破浪,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经受住生活多重的考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
数学学科内容丰富,蕴含的哲理内涵深刻,知识覆盖面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展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指导学生用辩证联系的眼光看待数学。
教师应善于整合各门课程知识,建立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衔接点,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学生阅读“你知道数学吗?”不但可使学生了解中国对数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绩,产生自豪感,同时还能意识到自己应勤奋学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教学教材中还列举了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卫生、环境、服务等领域的各项数据,学生会间接感受到祖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此外,教材中涉及军事、天文、地理、体育、文艺、生物等知识以及大数据、生态、制造、民生等应用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通过名言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的抽象美。方程的解能体现数学的抽象之美,解与图形的对应与吻合体现“数”与“形”交织的和谐之美。而抛物线图形的光滑美和对称美又是天衣无缝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严谨美也是无法比拟的。学生能从教师的引导中体会数学的抽象之美。这种熏陶能美化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道德情操,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素材。
四、小结
本文分析了中职数学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指出数学课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列举实例,阐述了在数学课堂中落實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数学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师只要潜心研究,努力挖掘,主动琢磨,勤于思考,把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大胆创新与实践,才能挖掘数学课堂中蕴含的数学思维和德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洪武,赵会娟,王金然.数学史教学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教育[J].现代社科导刊,2004(11).
[2]谢义华.如何发挥合作学习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成效[J].读与写杂志,2016(2).
[3]王健红.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贯彻[J].成才之路,2018(33).
[4]张妍.论新形势下的中职学生素质教育[J].商业文化,2016(12).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