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 ,司有山,李梦雅,陈楚玲,龚同芳
(1.广东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2.乡土(广州)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50)
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森林为基础、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相对集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且具有一定规模可以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型郊野公园[1]。自1982 年9 月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目前中国的森林公园已遍布全国各个省、区、市,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相结合的全国森林公园体系。
中国森林公园主要实行中央和地方综合治理的机制。在融资方面,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拨款。在管理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同社区居民对森林公园共同经营管理,省级以上的公园主要实行国家、省、建设单位三级管理的模式[2]。
中国数以千计的森林公园广泛分布在全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民族文化的地区,在森林公园的面积、规模、资源、环境、景观特色、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给全国森林公园的统一管理、发挥综合效益、林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我国所有的森林公园,促进森林公园和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研究并制订全国森林公园的分类标准,是搞好森林公园资源管理、促进森林公园和林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对森林公园的分类最早见于林业部于1993 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公园管理办法》[3]明确提出将森林公园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并据此对森林公园的行政管理界限进行划分。后林业部于1999 年发布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4]将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分类并赋值,以规范化的形式将我国森林公园按质量等级的分类方法确定了下来。除了上述两个文件,林业部还发布了《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5],规范在总则中提出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森林公园(<20 平方千米)、中型森林公园(≥20 平方千米,<100 平方千米)、大型森林公园(≥100 平方千米,<500 平方千米)、特大型森林公园(≥500 平方千米)。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来划分不仅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对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也有借鉴意义。
学术界对森林公园分类研究较早的是张华龄和熊智平。张华龄将森林公园分为四类:风景名胜型森林公园(又可分为4 小类:天象为主景的森林公园;山为主景森林公园,这其中又包括历史文化名山和自然山景两类;人文景观为主的森林公园;山水并优型森林公园)、度假型森林公园、城郊型森林公园、综合型森林公园[6]。熊智平则将森林公园按城市距离远近分为城郊型森林公园和远郊型森林公园[7]。冯书成等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总结和提出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分类方法(表1)[8]。自他们之后,中国较为流行的6 种分类标准(表1)便基本确定了下来。后面的学者多是针对这6 类分类标准(表1)中的具体分类结果及其定义、特征、范围等内容进行研究。如陈戈等将森林公园按地貌景观类型划分为10 个基本类型[9];兰思仁将森林公园按地貌类型划分为11 个基本类型[10]。冯书成等人、陈戈等人和兰思仁同是按照地貌形态这一分类标准对森林公园进行分类,不同的只是分类结果。除此之外,兰思仁还将森林公园按景观特色、旅游功能和旅游半径等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但与冯书成等人的分类结果基本相同。
表1 中国森林公园主要类型划分
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尝试从新的视角对森林公园进行分类。如叶新才等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所提供的评价标准结合定量方法将泉州市 33 个森林公园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森林公园[11]。陈小琴依据资源品位、生态敏感度将中国的森林公园分为六类:资源垄断型国家级森林公园、资源适度竞争型国家级森林公园、资源放开竞争型国家级森林公园、资源垄断型地方级森林公园、资源适度竞争型地方级森林公园、资源放开竞争型地方级森林公园(实际分类的过程中还结合了中国按照管理级别对森林公园进行分类的分类方法)。她还按经营模式将森林公园分为非企业化经营模式与企业化经营模式两类[12]。还有一些学者将森林公园分为国营森林公园、私营森林公园和公私合营森林公园。
从上可知,我国已有的分类成果中,从旅游功能、景观特色、地貌形态、旅游半径和规模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各有千秋,但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分类方法和综合性的分类标准。森林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成。
考虑环境要素原则: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已有的森林公园分类方案,综合考虑与森林公园相关的环境要素: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气象气候、河流水文、农林产业、乡村聚落、文物古迹、民俗文化等,分级分类,从而发挥森林公园的综合价值。
体现区域差异原则:体现中国区域地理特点,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类型多样、差异较大,在进行全国森林公园分类时,需要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分类的结果要体现中国各区域的地理特点和环境差异。
统筹综合效益原则:统筹兼顾林业三大效益,从森林公园的资源开发、林木加工、环境养护、旅游休闲、康体保健、科普教育等各种效益出发,对全国所有森林公园进行科学分类,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而不是顾此失彼。
1.以自然地理区位为基础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条件(气候—自然带)地域整体性和差异性,以气候区带为大框架,根据森林资源的植被型、植被群系组以及包括野生动植物种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特征,将全国森林公园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大地带:热带森林公园带、亚热带森林公园带和温带森林公园带。
(1)热带森林公园带:从台湾南部北回归线南略微偏南往西方向,到广东的雷州半岛北,再到云南南部一线出境缅甸,这条线继续往西,在藏东南的最南部划出,此线以南为热带森林公园带。
(2)亚热带森林公园带:上述界限以北,从东部的淮河秦岭一线,再沿青藏高原东缘向南,进入云南境后往西,沿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向上凸起后再回来,然后继续往西延伸,从不丹东北角出境,此线以南地区是亚热带森林公园带。
(3)温带森林公园带:上述亚热带森林公园带分界线以北地区除了喜马拉雅东段南坡外的区域属于温带森林公园带。
三大森林公园地带,将中国所有森林公园都纳入到该分(区)类系统中了,在各大地带内,所有的森林公园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林业资源上具有整体性和相同(似)性。不同地带内的森林公园,在气候类型、森林资源特点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2.以资源环境要素为参考
森林公园的分类,不仅要考虑森林资源本身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类别,鉴于公园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价值挖掘,还需要考虑森林公园与其所在的环境要素的组合状况,即在大的地理区位分类基础上,还要以环境要素为参考进一步划分亚类。森林公园所在地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区位交通、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产业经济、民俗文化等。
在三大森林公园地带内,首先依据各森林公园(主体面积)和周围海陆、地貌、水域的空间位置关系,将各地带内的森林公园再分为:①山岳型森林公园、②低(山)丘(陵)型森林公园、③平原(地)型森林公园、④江河型森林公园、⑤湖(泊)(水)库型森林公园、⑥滨海型森林公园、⑦海岛型森林公园、⑧(沙)漠(黄)土型森林公园、⑨特殊型森林公园(火山、冰原、溶洞、温泉等)。
在以上9 类森林公园中,再根据区位交通,以森林公园距其最近最大的客源集中地——城市的空间距离,将每类中的森林公园又分为:①城市型森林公园(市区)、②郊区型森林公园(距离市中心半径50 千米内)、③乡野型森林公园(50 千米以外)。
3.以价值功能效益为导向
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再根据各公园的综合价值和功能,即在林业生产、环境生态保护与森林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按照各个森林公园的主导功能和综合效益,进一步分为:①游览观光与游憩放松型森林公园、②休闲度假与养生娱乐型森林公园、③探险运动与康体保健型森林公园、④科学考察与科普教育型森林公园、⑤综合功能型森林公园。
4.以经营管理机制为依据
森林公园在实际的开放建设、经营管理中,往往根据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价值功能、综合效益等,将各个森林公园规划为规模不等、层次(等级)不同的类别,便于分层次分等级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使每个森林公园都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据此,在上述价值功能分类(5 个类别)基础上,根据规模将每个类别的森林公园再分为:①特大型森林公园(面积6万公顷以上)、②大型森林公园(2-6 万公顷)、③中型森林公园(0.6-2 万公顷)、④小型森林公园(6000公顷以下)。
其次,根据各个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主体级别,在以上5 类森林公园中,每类都分为①国家级、②省级、③地市县级森林公园三个级(类)别。
最后,在国家、省区市、地市县级三个类(级)别中,根据经营体制分为企业化经营森林公园和非企业化经营森林公园两种。
采取分级分类的整体思路,首先按照形成森林公园总体面貌特征(植被型、植被群系组以及包括野生动植物种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域整体性和差异性,以气候区带为大框架,将全国森林公园分为几大地带(区),这构成全国森林公园类型系统的最基本的格局。其次,在以上划分的各大森林公园地带中,再根据森林公园所在地的资源环境要素继续划分出若干类型。第三,在上层次的各类型森林公园中,再以森林公园的综合价值与功能特征为标准,进一步分类。最后,在综合价值与功能分类基础上,以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为依据,划分出最小的类型。
根据上节的分类思路和方法,可以将中国森林公园的分类体系由大(总)到小(细)设置7 个层级(7级指标),依次是:“地理自然带”—“资源环境类”—“距城市区位”—“价值功能亚类”—“面积规模型”—“管理机制等级”—“经营运作模式”,从而构建起中国森林公园分级分类体系(见图1)。
图1 中国森林公园分类体系图
第一级:“地理自然带(D)”——中国自然地理气候带(自然带)名称,由南向北分为3 带:热带森林公园带(Dr)、亚热带森林公园带(Dy)、温带森林公园带(Dw)。全国所有的森林公园,根据各自所处的地理自然带,分别归入这三类,作为第一个分类级别,在此基础上再细分次级类型。
第二级:“资源环境类(L)”——中国森林公园资源环境组合状况类别,分为9 类:山岳型森林公园(Ls)、低(山)丘(陵)型森林公园(Ld)、平原(地)型森林公园(Lp)、江河型森林公园(Lj)、湖(泊)(水)库型森林公园(Lh)、滨海型森林公园(Lb)、海岛型森林公园(Lh)、(沙)漠(黄)土型森林公园(Lm)、特殊型森林公园(火山、冰原、溶洞、温泉)(Lt)。在第一级“地理自然带”分类基础上,将每个森林公园按照资源环境组合状况,分别归入以上9 类中某一类,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次级类型。
第三级:“距城市区位(W)”——森林公园与城市区位关系,分3 种区位:城市型森林公园(Wc)、郊区型森林公园(Wj)、乡野型森林公园(Wx)。在第二级“资源环境类”基础上,将各个森林公园继续按这个三级标准,分为距城市区位远近不同的三类,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细分。
第四级:“功能价值亚类(l)”——森林公园的主导功能与价值的亚类,分为5 个亚类:游览观光与游憩放松型森林公园(ly)、休闲度假与养生娱乐型森林公园(lx)、探险运动与康体保健型森林公园(lt)、科学考察与科普教育型森林公园(lk)、综合功能型森林公园(lz)。在上一级“距城市区位”下面,将各个森林公园按其主导功能与价值,分为本级的5 个亚类中某一类。
第五级:“面积规模型(X)”——森林公园的规模的不同类型,分为4 型:特大型森林公园(Xt)、大型森林公园(Xd)、中型森林公园(Xz)、小型森林公园(Xx)。在上面“功能价值”一级基础上,再按照各个森林公园的面积规模大小分类,此为更次一级的分类。
第六级:“管理机制等级(J)”——森林公园的等级,分为3 个等级:国家级森林公园(Jg)、省级森林公园(Js)、地市县级森林公园(Jd)。在第五级“面积规模”下面,继续将各个森林公园按其“管理机制”分为三个等级,此为第六级分类标准。
第七级:“经营运作模式(S)”——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机制模式,分为2 种模式:企业化经营森林公园(Sq)、非企业化经营森林公园(Sf)。在第六级分类基础上,最后按各个森林公园的经营运作模式,分出第七级的类型,即企业化和非企业化两类。
前三级分类指标简称“带—类—位”,着眼于森林公园所处的地理空间区位和资源环境组合,构成我国森林公园分类体系的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再以森林公园价值功能和经营管理为第二层次指标,简称“亚类—型—级—式”,进一步将森林公园细分类别。
根据这两个层次、7 个层级指标,将全国所有建制性森林公园进行分类,每个森林公园的类型依次按照这七个层级进行划分(类别),用代码表示该森林公园的具体类型,森林公园的类型代码由7 组14 个字母构成,如某森林公园的代码是DrLsWclyXtJgSq,表示该公园是位于中国热带山区的城市中游览观光游憩放松型森林公园,该公园是特大型国家级企业化经营的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分类是关系到我国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大事,涉及到全国所有森林公园,分类工作涉及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级地方政府林业和草业主管部门,包括以前的国土、地矿、农业、水利、环境、住建、文物、旅游、文化等众多部门,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和组织指导,需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机制和保障措施。为此笔者建议:①政策支持:有必要为全国森林公园分类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②组织机构:在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工作机构,有序开展分类工作;③业务培训:组织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专业队伍,围绕森林公园分类调查工作,进行业务培训,以确保工作顺利实施;④经费支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地方政府领导下,下拨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全国森林公园分类调查统计工作,保障此项工作顺利完成;⑤跟踪指导: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工作期间内,密切指导各自的工作团队,加强业务指导、行政监督和服务保障;⑥成果汇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引导最后调查资料的汇总、归档、最终成果的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