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栋文 农慧岚
软组织损伤是软组织或骨骼肌肉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或长期慢性劳损而引起的创伤综合征,多发生于小腿或足部。对于小腿大面积软组织压伤、骨外露、创面重度污染等现象,以往临床通常采用小腿带蒂皮瓣修复,并于皮瓣供区行传统植皮压包技术。据相关资料显示[1-3],在采用传统植皮压包技术治疗过程中,皮瓣供区易出现创面感染与植皮片皮缘坏死或部分植皮片坏死,术后恢复较慢。随着引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中。有学者提出[4],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通过覆盖生物材料及薄膜形成负压密闭腔隙,外接引流管吸引创面引流物的医疗技术,对难愈性创面、缺损皮肤组织、烧伤创面等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时,可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代替传统植皮压包技术。基于此,本文就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52例在2017年9月—2020年8月于我院进行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的入院时间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2017年9月—2019年2月入院)与观察组(2019年3月—2020年8月入院),每组26例。纳入标准:(1)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出现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缺损伴有小腿部神经、动脉或小腿深部结构如肌腱、骨外露,不适宜直接植皮修复的现象;(2)本研究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免疫功能低下、存在语言障碍患者。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30~65岁,平均(49.62±3.04)岁,皮片面积为30~65 cm2,平均(50.08±5.37)cm2,左腿18例,右腿8例。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8~65岁,平均(49.70±3.08)岁,皮片面积为30~67 cm2,平均(50.13±5.40)cm2,左腿16例,右腿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均进行皮瓣供区创面植皮,皮瓣主要选择(腓动脉穿支皮瓣、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其中一种,硬膜外麻醉后,根据创面的位置于同侧小腿设计下述5种的皮瓣其中一种,标出皮瓣旋转点、轴线、切取面积(长、宽均大于创面0.5~1 cm),切下皮瓣并将其旋转覆盖受区创面。
对照组采用传统植皮压包技术治疗,对皮瓣边缘与皮瓣供区边缘进行结节缝合处理,每缝合2针空出1根长线头,剪下面积大于皮片的凡士林纱布铺在皮片上,再将碎纱布撒在纱布上,对缝合时空出的长线头进行分组打包结扎处理。
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利用医用测量工具测量创面的面积,根据创面的面积与形状对负压引流海绵(广州华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200601,产品注册证号:粤械注准20172662016)进行剪裁并将其放置皮片上,确保两者完全贴合后,再用带针医用丝线进行间断缝合4针固定。用0.9%氯化钠水溶液将无菌棉布浸湿后轻轻擦拭伤口边缘及周围皮肤,并使用生物半透膜对负压海绵区域创面进行封闭处理。将引流管接通负压源,同时保持负压参数在(-30~-10)kPa。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关节屈伸活动度)与创面感染、皮片坏死、皮下血肿发生情况。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照组与观察组所得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用率(%)、(±s)表示,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分析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关节屈伸活动度比对照组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抗生素使用时间(d)关节屈伸活动度(°) 住院时间(d) 创面愈合时间(d)对照组 26 18.94±3.05 90.42±8.17 31.15±4.66 27.57±3.81观察组 26 10.07±1.46 124.05±10.96 23.84±6.62 18.68±2.20 t值 - 4.023 5.525 2.097 3.221 P值 - <0.05 <0.05 <0.05 <0.05
经分析对比后发现,观察组的创面感染率、皮片坏死率、皮下血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创面感染、皮片坏死、皮下血肿发生情况比较[例(%)]
受高能量因素导致足踝部、小腿皮肤软组织受损、深部组织外露,这已经成为目前骨科临床治疗过程中难度较大的重要问题之一。若患者受伤的肢体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不仅会导致患者受伤的创面出现二次感染,还会加速患肢皮肤软组织的坏死,严重情况下,患者还需通过截肢手术才能保证其生命安全。为提高救治成功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医生的解剖技术和医学上的显微外科技术仍需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给患者提供有效的创面修复方案。小腿带蒂岛状皮瓣是目前医学上使用频率较多的一种皮瓣修复,因该修复方式更靠近患者的受区,和腹部、背部、大腿部等其他位置的皮瓣相比,小腿带蒂岛状皮瓣的皮肤更薄,且柔韧性更好,在小腿、足踝部的创面修复中优势更大。
创面是正常皮肤在外界致伤因子与机体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损害,不仅使皮肤失去完整性,还会失去部分正常组织,需进行创面修复使皮肤恢复正常功能。若创面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细菌性的生物膜,导致伤口受到二次感染,则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面修复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既往,临床通常采用小腿带蒂岛状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但由于切取小腿带蒂岛状皮瓣后,供区创面愈合度不高,以往临床通常采用传统植皮压包技术进行植皮固定。植皮压包技术主要是通过油纱碎纱布打包的方式,让创面与皮瓣能紧密贴合,从而解决创面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小腿植皮床高低不平的问题。相关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创面渗血、渗液的情况,会导致压包和皮瓣的接触位置逐渐变硬,进而出现压力不均、皮瓣漂浮等不良情况。虽然油纱的使用可以防止压包和皮瓣的接触面干涸,但术后的渗血、渗液等也会吸附在油纱上,反而给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成分。因此,有学者提出[5],在采用传统植皮压包技术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皮下血肿的情况,建议转变此植皮固定方式,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则可以均匀加压植皮片,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关节屈伸活动度比对照组大(P<0.05),提示在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促进患者恢复。其原因在于,通过将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装置,同时保持负压参数在(-30~-10)kPa,可以使患者创面周围的毛细血管在持续性负压的刺激下充分扩张,进而帮助患者加快局部血液循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6-9]。除此之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还可以有效减少植皮创面的分泌物渗漏,降低创面污染的几率,加速创面毛细血管的生长繁殖,进而达到改善局部微循环、推动创面尽快愈合的治疗目的。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创缘可以减少创面与外界空气的接触,进而能够避免创面感染,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通过连接引流装置,可以将植皮创面的分泌物从引流装置中流出体外,避免分泌物大量淤积,进而促进关节恢复[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感染率、皮片坏死率、皮下血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减少创面感染、皮片坏死、皮下血肿等的发生。其原因在于,在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负压引流海绵处理皮片,可以解决皮片接触部位受压不均问题,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对创面进行缝合后,用0.9%氯化钠水溶液将无菌棉布浸湿后轻轻擦拭伤口边缘,清洁植皮区周围皮肤,使用生物半透膜对创面进行封闭处理,则可以清除创缘与周围皮肤的细菌,使创面处在密闭环境中,进而减少创面感染,避免术后处理不当而发生皮片坏死[11-12]。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不仅可以推动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提高患者机体的愈合能力,还可以通过打造良好微环境的方式快速修复创面,加速创面分泌物的排出,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降低皮片的坏死率。除此之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还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数量和透明质酸的含量,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从而达到提升血管内皮因子、清除术后炎症反应、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创面感染率的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植皮压包技术,在小腿带蒂岛状皮瓣供区植皮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创面感染、皮片坏死、皮下血肿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