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教育部 2020)。文化意识是学习者在语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深刻思考,理解其内涵,比较其异同,判断其价值,汲取其精华,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提升文化修养,构建积极的情感态度,选择正确的价值观 (梅德明、王蔷 2020)。由此可见,文化意识较语言知识是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要求,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其在掌握语言工具性的同时,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性意义,促进语言学习的文化性目标落实。
文化知识包含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教育部 2020)。因此,亟须加强英语课堂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文化现象的探究,引领学生深度理解英语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促进其文化意识的形成。
当代社会处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这种多元从实质上讲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能够引领学生感知多元文化,了解多元文化,接受多元文化,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
文化知识的教学应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教育部 2020)。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是培养文化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由外显到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先学习与主题相关的英美国家文化常识,充实文化认知,体验最表层的文化差异,了解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显性不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应用信息技术,基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帮助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各种活动中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意识。由此可见,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主要方法。只有以文化意识培养为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才能落地生根。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目标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发现“了解”与“理解”出现的次数最多;比“了解”层次更高一层的是“体验”与“感悟”;比“感悟”更高一个层次,即除了在情感上有深刻印象外,还要在课堂中思考与解决文化相关的难题,即“探究”。这些文化内容要求中很多是要求学生“思考”“探讨”文化差异背后的根源,可归纳为“比较”。文化意识更高层次的要求是“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归纳为“综合评价英美等国家文化”。据此分析,可将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归纳为如下五个层次的文化意识培养目标:了解英美等国家文化、体验英美等国家文化、探究英美等国家文化、比较中美等国家文化和综合评价英美等国家文化。下面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享达成这五个层次的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教学实践。
“了解英美等国家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初级目标。依照布鲁姆(Bloom)教育目标分类中的层级目标描述可知,“了解”属于认知领域的“知识”和“领会”这两个较低层次的目标层级,兼顾阅读教学的阶段性原则,此目标的达成可通过激活学生已有文化背景展开。
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下同)模块一Unit 1 Reading部分语篇School Life in the UK为例,在导入部分,教师采用展示英语国家校园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文化话题讨论。
Q1:Do you know where these tourist attractions are?
(呈现英国著名景点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地理知识,同时将关注点引向校园)
Q2:Do you know where the places in these pictures are?
(呈现英国学校校园文化图片:campus、low buildings、Lockers、small class sizes、outdoor activities...)
Q3:Can you describe pictures about British school life?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英校园文化差异,使其达到“了解”中英校园文化的目标;引导学生在了解文本信息的同时逐步了解文章的内涵文化,培养其文化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英语歌曲、影视剧节选、综艺节目、VOA新闻、绘本等,引导学生在已有文化背景知识与将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所谓文化体验,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文化知识的亲身感知、经历和体悟,升华情感,培养文化意识。《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中涉及的文化体验动词主要为“感悟”“感知”“体验”“获得”“使用”“树立”等。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活动是让学生获得文化体验、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以模块一Unit 2 Reading部分语篇Home alone为例,该文本体裁为话剧,共两幕。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人物感情,感悟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活动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人物的观点和立场,找出话剧矛盾点起因:父母外出,留两个孩子和狗在家,并让哥哥照顾弟弟和小狗。父母本以为孩子们能像大人一样,照顾好自己,做正确的事。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很生气。两幕中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态度都有所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分别扮演 Mom、Dad、Eric、Daniel及旁白,要求表演者表演时加上感情和动作。
在活动后,观众根据表演者对情感的把握程度、台词的表现力和自然度及动作与台词的匹配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在话剧表演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Q1:Do your parents leave you alone at home all day long?
Q2: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with housework in your daily life?
根据学生反馈,我国大多数学生的独立性比美国学生弱。此时,中美双方的家庭教育差异就凸显出来。教师抓住教学契机,指出这种差异根源便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价值观,对比反思自身的成长,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这样,在培养学生理解中西价值观差异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体验。
除了角色扮演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模拟游戏、情境教学、多媒体等,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文化、情感上的体验与升华,从而形成文化意识。
文化教学不应仅仅是关于文化的显性、静态、系统的背景知识,更应是关涉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所感、所思、所言、所为等隐藏在显性语言和文化知识之下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武和平2015)。《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中涉及“探究英语国家文化”的动词为“探讨”“分析辨别”“思考”“理解和欣赏”等,需要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阅读观察和发现相关文化问题,并借助各种学习方法,形成解释,获得答案。
以模块八Unit 1 Project部分语篇Robert Burns and his poetry为例,文中介绍了一首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A Red Red Rose。在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恋人美丽的同时,暗示自己对恋人炙热的爱。
教师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经典诗歌《静夜思》(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通过赏析我国经典诗歌中诗句的修辞方式,激活学生的已有文化背景,鼓励其讨论以下问题:
Q1:What’s poetry?
Q2: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poem?
通过以上问题,鼓励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维度感受这首诗歌所描绘的图景。接着,教师追问:
Q3:What romantic poets are you familiar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Robert Burns,Tagore,Li Bai,Wang Wei,Li Shangyin,Xu Zhimo)
Q4:Based on your experience,which theme is often explored by Romantic poets?
(Love,Freedom,Nature,Beauty)
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方式,并标出诗歌中的点睛之词,引导他们体验诗歌的文化意蕴。例如,《静夜思》中体现作者浓郁情感的“光”“霜”“月”“乡”,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音美”“意美”“形美”,并将之融入本课英语诗歌的赏析中。
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关注反复出现的关键词luve,它在诗中的含义分别是名词“爱人”“爱情”和动词“挚爱”,这种反复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跌宕起伏的效果,强化了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分别用 my bonnie lass、my dear、my only luve和my luve表示“恋人”,表达了作者对恋人强烈的爱慕之情。同时,关注诗歌的韵律美:诗歌前两节是韵脚abcb的偶行押韵,如June/tune,I/dry;后两节的韵脚是abab,如dear/dear,sun/run,体现了诗歌优美的音韵、格律。
接下来,带领学生挖掘“O,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的含义,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浪漫美:真正的爱情应像“沙漏”中的流沙——平缓、连绵不断,从而造就时间的永恒。
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rhetoric device)时,教师和他们一起研读诗歌,体会“Till a’the seas gang dry”“Till a’the seas gang dry,my dear”“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Tho’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美”和“形美”,归纳总结出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夸张(exaggeration),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誓言。
通过剖析修辞手法和语言,在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同时,强化了语言的工具性;通过分析、讨论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诗歌的兴趣。
文化意识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包括评价与解释语篇所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程晓堂、赵思奇 2016)。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语篇所蕴含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归纳,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文化立场,促进文化素养的形成。
在教材中,可用于对比的文化素材很多,以模块一Unit 1 School life Reading School life in the UK为例。文本介绍英国学生的在校生活,属于文化中与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类,包括教学时间安排、课程安排等。在分析文本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中英学校生活作比较,并完成如下表格。
Things to compare School life in China School life in the UK School starts School ends On the first day After lunch At the end of term Teachers Class size Homework Compulsory subjects Optional subjects Library Club Lunch food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我国和英国的教育文化,并思考两种文化各有哪些优缺点,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增强其文化理解力和鉴赏力,使其形成辩证的文化价值取向,即文化观。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图片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模块九Unit 3 Reading部分语篇National flags,colors and cultures的内容是关于国家的国旗,国旗颜色与文化的关系,比较适合运用图片的直观和视觉上的冲击力进行对比,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
《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中涉及文化意识综合评价:从英语优秀文学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启示;区分和辨别语篇包含或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分辨英美大众传播媒体的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际中初步体现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等(教育部2020)。依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层级目标,“综合、评价”属于较高层次的目标,即将所学知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并作出价值判断。
1.课堂教学中适时展开综合评价文化教学活动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必须精心思考,设计每一个主题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批判、理性思考,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认识和判断世界。教师应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异同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帮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意识(教育部 2020)。
模块七Unit 2 Project部分语篇Magic Needles主要介绍了传统中医疗法——针灸。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读前、读中、读后的各种时机补充与课文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对比中西医学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力与鉴别力,培养其文化意识,建立其文化自信。
2.课后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进行文化拓展
教师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创造文化环境,通过主题演讲、文化专题、作文比赛、英语诗歌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英语戏剧演出、英语歌曲演唱等活动开展文化知识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趣味性作业,如观看电影、听英语歌曲、制作英语手抄报、制作思维导图等,让学生切身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关注中西文化的不同,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以模块一Unit 2 Reading部分语篇Home alone为例,该语篇的文化主题是“中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课中,通过梳理文本,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的同时,布置一项实践性作业:观看Home Alone系列电影,找出中美家庭教育理念的异同,并记录相应的情节和自己的感悟,第二天课上汇报分享。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3.课外拓展品读英语文学作品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确保每周的课外视听活动不少于40分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 500词,总量不少于10万词(教育部 2020)。因此,结合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很好地创造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文化内涵。
以模块八Unit8Reading部分语篇Appreciating literature为例,教师借文本提到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小说Emma的机会,向学生适当拓展了简·奥斯丁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特征,选取名著Sense and Sensibility中部分章节提供给学生课外阅读。此类文学作品鲜明地映射了民族的文化和社会思想。选择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等节选、摘要供学生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帮助其深入理解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政治制度发展及价值观等文化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梅德明、王蔷 2020:68)。教师仅对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出了尝试与总结,期待可以为今后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推动《课程标准》下培养文化意识教学研究的发展,为更好地培养其文化意识提供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