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及其临床改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60例,均为2020年6月到2021年12月本院接收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抓阄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重症护理干预,收集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患者的症状改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V、EF、CI、及CO各临床指标的心功能稳定效果整体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当中,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重症护理;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1--01
急性心力衰竭作为临床中急危重症的一种,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的肺水肿与心源性休克现象,通常起病较急,一旦当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就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在此环节中,当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状态,不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2]。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恢复,本文就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展开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60例,均为2020年6月到2021年12月本院接收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抓阄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男女19:11,年龄区间保持在54到82岁,均值(69.37±2.24)岁;对照组患者男女18:12,年龄区间保持在55到82岁,均值(68.57±2.39)岁。对比以上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并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实施重症护理干预,详细护理步骤如下(1)遇到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首先配合低流量吸氧操作,以稳定患者临床症状为主,控制疾病的持续发展。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来说,则需要定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选择相应的面罩开展吸氧护理,严格控制好吸氧时间。当患者入院后及时转送至重症监护室,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同步开展心电监护操作。随时记录患者心率及血压指标的变化情况,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使用留置针方便后续操作,并保证患者静脉通道畅通,定时记录患者CK-MB及血清中心肌酶CK、电解质及血常规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2)护理过程中注重无菌操作观念,严格遵守7步洗手法,预防感染现象的发生。随时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口腔及喉部分泌物,还需要对呼吸机管道位展开消毒操作,同时在无菌环境下开展器官切开等临床操作。吸痰过程中,将患者床头位置调整至35°角,护理流程持续在60min左右,鼻饲前后通过容积约20ml左右,使用温开水全面冲洗。(3)急性心力衰竭发病快,患者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身份的转变,入院后护理人员需统一为患者开展疾病及治疗相关的健康宣教,耐心解答提出来的问题。并在治疗后主动询问患者的症状感受及护理意见,让患者参与到医疗活动当中,增强患者的主动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干预措施下患者的心脏每搏输出量(SV)、心脏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心排出量(CO)各指标的控制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SV指标分别为观察组(93.87±9.62)ml、对照组(68.23±5.74)ml,得出结果(t=12.536,t=0.000);EF指标分别为观察组(0.74±0.33)%、对照组(0.26±0.17)%,得出结果(t=6.639,t=0.000);CI指标分别为观察组(3.86±0.57)L/min.m2、对照组(2.23±0.55)L/min.m2,得出结果(t=11.271,t=0.000);CO指标分别为观察组(5.96±0.71)L/min.m2、对照组(3.89±0.55)L/min.m2,得出结果(t=12.624,t=0.000);可见观察组患者的SV、EF、CI、及CO各临床指标的心功能稳定效果整体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作为临床中危害较大的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主要是优于短时间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量异常,心脏负荷量急剧上升所导致,造成心排出量下降而体循环与肺循环压力指标直线上升的一个现象[3-4]。
经临床总结发现,急性心力衰竭病程发展较快,患者的病情变化无法确定,导致患者的预后情况并不理想。所以在临床中建议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快速稳定患者的症状变化为主,在改善临床疗效的同时增强患者的预后康复质量[5]。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重症护理干预,配合吸氧及心电监护等基础急救措施,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能够更好的方便临床救治的基础操作。当患者在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现象后,由于短时间内的快速身份转变,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紧张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普及患者对于疾病及治疗的位置,正确疏导其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癥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当中,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园.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8):161-162.
[2]陈红.探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综合重症护理的作用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0):106-107.
[3]刘容丽,邓小超,朱燕梅,张春燕,龚兰娟.重症监护优质化护理干预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2):1729-1730.
[4]麻亚清,郭燕妮.全面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7):166-167.
[5]傅春燕.整体护理干预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6):648-649.BC109859-0CF3-42EF-AA6D-B6F7EBF5C6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