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银虎 王逊
【摘要】目的:探究核磁技术在检测膝关节损伤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参加研究的患者共60名,均选自我院放射科电子影像系统,抽取时间为2021年2月到2021年12月,利用影像号随机分组,平均每组30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比两种不同检测方式的最终准确率。结果:2组检查方式的最终准确率相比较,研究组高出另外一组20%,经过软件分析可得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疾病诊断中,使用核磁检测法,其检测准确率更高,以核磁测结果为依据,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核磁共振;诊断价值;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O48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1--01
在各大综合性医院创伤门诊关节损伤极其常见,一般是由于高强度体育运动所致。伤后患者通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并伴随屈伸困难【1】。如未进行有效救治,将有可能延误病情,转为慢性膝关节损伤,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早期提供正确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择在我院放射科进行膝关节检查的病人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探究核磁技术在检测膝关节损伤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现将报告整理如下。
1.基线资料和一般方法
1.1基线资料
参加研究的患者共60名,抽取时间为2021年2月到2021年12月,2组患者资料见表1。比对可得P>0.05。
1.2方法
研究组:使用核磁检测法,本次使用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生产,型号为Skyra检测流程如下:病人取仰卧位,足先进,运用膝关节专用线圈,对膝关节进行扫描,设置参数:pd-tse-fs-sag序列:TR 2300ms TE 21ms ; t1-se-sag序列:TR 400ms TE 11ms ; t2-tse-fs-cor序列:TR 3500ms TE 45ms ;t2-blade-fs-tra序列:TR 2270ms TE 37ms;前三个序列层厚4mm 层间距0.4mm,最后的横断位序列层厚3.5mm 层间距0.7mm
对照组:使用CT检测法,本次使用仪器为西门子公司生产,型号为SOMATOM。检测流程如下:病人取仰卧,扫描膝关节,足先进。设置主要参数:Eff.mAs 180,120KV , 层厚3mm 层间距3mm, 螺距为0.9 ,扫描矩阵为512*512。控制扫描时间在为3秒以内。
两组技术参数由科研组影像技师和医师共同设定,检查后均由两位医师共同阅片,并给出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通過与最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组患者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率(准确率=延诊+确诊)。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若两组数据之间p值小于0.05,则代表患者在以上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对准确率
2组检查方式的最终准确率相比较,研究组高出另外一组20%,经软件分析可得P<0.05,具体信息见表(2)。
3.讨论
膝关节损伤早期临床征象并不明显,在进行检查时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早期行CT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损伤的骨折线,明确组织肿胀程度,但却无法清晰显示关节腔内情况,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相对较低【2-3】。伴随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膝关节损伤方面核磁检查方法应用较广泛。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的脉冲序列,使最终成像质量得到保证,并且检测时,核磁对患肢膝关节骨骼、肌腱以及肌肉等组织的分辨率偏高,图像上可以清晰显示出患者韧带和软骨组织形态,明确具体损伤位置,为判定关节损伤分级提供有效依据【4】。此外核磁检测法还具有脂肪抑制作用,可以反映出患肢水肿程度。现阶段核磁检查法的安全性越来越高,射线辐射是越来越低。文章研究结果显示,2组检查方式的最终准确率相比较,研究组高出另外一组20%,经过软件分析可得P<0.05。说明在疾病检测时核磁检查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法。
综上所述,在膝关节损伤疾病诊断中,使用核磁检测法,其检测准确率更高,以核磁测结果为依据,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军,胡友珍,冯世波.核磁共振在评价超短波治疗对于膝关节损伤模型关节功能恢复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10):1058-1061.
[2]钟柱,蔡少训,林海韬,郑旭斌.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2):162-163.
[3]王军.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的价值及其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120-121.
[4]朱江.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的价值及其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