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请给予学前幼儿更多的关注的呼吁声越来越大。幼儿本身是一个需要身心健康的个体,因此,在关注到幼儿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心理健康。研究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不良情绪控制有助于幼儿自我维持平和心态,乐观的态度,从而使得幼儿形成积极的性格。通过本研究能够给与正在烦恼如何培养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一个参考价值。在一定的程度上,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及其重要。
关键词:幼儿;不良情绪控制;现状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和学界对于不良情绪和幼儿行为之间关系的关注及研究兴趣日益增长。大量信息证明了不良情绪对于幼儿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良情绪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个体所说所做的每件事都包含着不良情绪成分,它反映在人的生理活动之中,表现在在人的表达方式之中,展示于个体的行为当中。对于学前幼儿而言,不良情绪作为他们与外界的主要交流方式,使之能够随着躯体发展和成熟逐步接触、探索外界。幼儿的不良情绪控制无时无刻影响着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都是幼儿早期人格发展的基础。研究已发现有大量的信息证明了不良情绪对于幼儿生活的重要影响。在三至六岁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人类基本不良情绪,包括了兴趣、快乐、惧怕、愤怒和悲伤等,在该阶段中所形成的行为特点和方式会影响幼儿以后的人生,不良情绪控制能力在这其中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大量研究指出孩子六岁时需要获得最起码的社会能力,否则成年期会出现不良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毫无疑问,不良情绪控制能力也是社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的现状研究可以通过了解幼儿独特的不良情绪控制能力发展水平及其特征,让人们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常规下的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表现,甚至发现有问题行为或不良情绪障碍的幼儿、思考相对应的处理措施等。
二、中班幼儿不良情绪分析
1.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现状的年龄差异
在不良情绪控制中不良情绪控制能力层面上,小班幼儿更高于中班幼儿?则需要参考Guralnick的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安静孤独的行为逐渐下降。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需要时间适应班级环境,所呈现的高不良情绪控制能力实际上可能是与本身认知能力和环境因素有关。中班幼儿基本超过4岁,其中班幼儿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我中心和强烈的表现欲,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熟悉班级环境并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但在行为控制上并不如大班幼儿。就被访幼儿教师内容的整理,发现中班幼儿在控制自身消极不良情绪的解决途径上更多寻找教师或信赖他人的帮助。相对而言,大班幼儿更能压抑和控制自身愤怒等消极不良情绪,而小班幼儿则更多地以哭泣、沉默和退缩行为来应对。
2.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现状的性别差异
在本研究所有样本中,170:179的性别比例中,并未检验出有性别差异,这与访谈中教师的反馈以及已有的小学年龄段研究结果均不同:杨静宜(2010)研究发现小学女童整体不良情绪控制比男童更佳;本研究中被访的教师绝大部分认同学龄前女童比男童有更好的不良情绪控制能力。但与陈英和(2005)、刘安庆(2006)、王玲(2007)和张玉梅(200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幼儿在不良情绪理解能力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样的,不良情绪控制和不良情绪运用能力层面上,所得检验也不具有性别差异性。一般受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的影响,女童被偏向于教导为温柔、体贴和避免冲突,男童则更多被鼓励成勇敢、冒险倾向和独立自主,这样的标签化使得其在行为表现上会有明显差异[8]。但研究结果并不显示差异性。可见,本研究的数据具有客观性,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客观评价所得,并不受教师本身的个人主观喜好影响。两个不同性别组在不良情绪控制层面的能力表现是没有差异的。这给予教育者们的启示是,不能随意对不同幼儿不良情绪控制现状特征下结论,避免出现性别差异的标签化效应。
3.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趋势
影响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的因素在笔者搜索文献中尚未见有明确结论的相关研究。在本研究中,所提出的相关因素完全从幼儿本身出发。并未涉及社会相关因素,如家庭背景、教养环境、父母等因素。与之相关的检验发现,幼儿本身身体素质、性格倾向,与其不良情绪控制能力呈现正相关,是影响不良情绪控制能力发挥展现的重要因素。此外通过与教师访谈过程得知,父母及幼儿重要培伴者在帮助幼儿积极应对消极不良情绪的过程中的角色显示极其重要。需要扩大深入研究的领域包括了家庭、社会和教师的作用等。建议未来研究者可以就更广泛的搜集文献,整理出其他可能影响幼儿不良情绪控制的相关变量进行探讨,以了解哪些会对学龄前幼儿不良情绪控制造成影响,甚至可以深入细化至不同的年龄组阶段,以期能更有效地帮助教育者提升学龄前幼儿不良情绪控制能力。
三、教育建议
1.满足幼儿对积极情绪的体验
幼儿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积极情绪的体验,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当幼儿在活动中得不到教师提供的积极情绪体验时,就会出现分心、坐立不安、调皮、扮鬼脸等情况。
积极情绪的体验,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作为教育者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尤其是教师组织幼儿活动时要随时关注幼儿个体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幼儿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不要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简单地给予他们一个评判的结果,而是应该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尽量发掘幼儿情绪表达事件的真正原因,了解幼儿在情绪情感中的真正需要。
因此,在幼兒园中,教师要做到以关怀、理解、接纳、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使每个幼儿有一种被关爱、被接纳的心理感受,让每个幼儿都认为“老师喜欢我”。
2.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幼儿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完成的。研究者在实际的观察中发现,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个人主观意志等原因,他们与不同的幼儿进行互动时有不同的表现,导致师幼互动的差异问题。
3.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融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时,它就将获得永生,一个人也是如此,他必须融合于集体、社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会愉悦身心,而且也学会了在团体活动中适当的情绪表达,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时,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情绪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促进他们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要靠自己的社交技能或优点来赢得其他小朋友的认同,获得属于自己的地位。因此,教师应教给幼儿学会如何有效地加入到其他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中,如何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如收到欺负、排挤。在冲突情境中,教师还要让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为自己辩护,如何机智地解决冲突等。所有这些都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社会交往技能”。
如果教师能够给他们营造一种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气氛,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同伴关系。
四、结论
由于幼儿在思维、人际關系、语言沟通等方面发展并不完全,所以也是不良情绪的易发群体。幼儿的不良情绪是指幼儿对客观事物产生的过激的、持续的情感体验和与之相应的行为。其主要包括两种情绪体现形式:一、持续的消极情绪体验,它是指幼儿产生的消极情绪过于持久,幼儿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身心会受到较大伤害;二、过激性的情绪体验,它是指心理体验过分强烈,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阈限,常伴随过激行为。如果我们能够有效的、适时的解决幼儿不良情绪的问题,将能极大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亓胜辉,张林,刘莹,万春. 基于家庭环境与幼儿情绪能力关系的调查报告[J]. 山西青年,2018,(20):54+52.
[2]梅苗苗,尹徐蕾. 教师对年幼儿童情绪障碍的调节[J]. 吉林教育,2018,(27):85-87.
[3]凌晓琴. 让幼儿情绪安定愉快的策略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201.
[4]张华玲,闻静. 绘本教学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9):1-5.
[5]李慧. 浅析游戏对幼儿情绪智力培养的重要性[J]. 河南教育(幼教),2018,(09):18-20.
[6]祁晓萍. 5-6岁幼儿情绪表达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沈阳大学,2018.
[7]曹东方. 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游戏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8]洪菊. 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小班情绪教育行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9]经承凤.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2):160-162.
[10]窦全能. 失望情境下3~6岁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运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2):1873-1877.
[11]黄士良,董玲艳,金红霞,鲍璐,王碧雪,张浩. 河北省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现状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126-128.
[12]陈宁. 浅谈舞蹈教学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J]. 北方音乐,2017,37(22):180.
[13]沈文娜. 4-5岁幼儿情绪表达及教师回应策略——以广州市E幼儿园中班幼儿为例[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11):34-36.
[14]王友明. 5-6岁幼儿解决同伴冲突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5]王丽云. 如何在幼儿歌唱教学中培养其积极情感[J]. 通俗歌曲,2016,(10):182-183.
[16]熊贇慧. 3-6岁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气质的关系[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6,18(03):64-68.
[17]李燕,朱晶晶,贺婷婷. 母亲情绪调节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母亲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2016,39(05):113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