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

2022-04-20 21:14张凯王晶晶祁冉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导入英语课程策略

张凯 王晶晶 祁冉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在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各类人才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还担负着弘扬中国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因此本文从分析英语教学与文化之间的關系入手,探索了在英语课程中文化导入的三种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英语课程;文化导入;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行不断加快,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各领域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各类人才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在国际交流中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外,还担负着弘扬中国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因此在我国高校的英语课程中,除了为学生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的导入,对比中外文化,确立文化优势,树立文化自信。

1. 英语教学和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互为依存。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长足发展,尤其是交际法的盛行,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语言学家们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其赖于生存的作为社会和文化成员的人们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外语教学的任务也就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胡文仲,1997)。单纯地教授语言而没有同时教授文化就只是教授没有意义的符号或导致错误意义的符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在教学同时加入一些思政因素,尤其是其他与所教语言知识相关的一些文化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帮助他们确立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中游刃有余,讲好中国故事。

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可采取多种形式。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介绍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把文化教学纳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儿 ,文化知识就诠释到哪儿”(胡文仲,1997) 。教师还也可以借助于图片、录音、幻灯等视听材料,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目的语文化,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因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氛围里,树立文化自信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文化对比,寻找本国文化的优势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引入英语国家文化,补充中华文化,通过探讨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习得”目的语所属的文化。

2.1 挖掘语言点中蕴含的文化语境

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要注意充分挖掘语言要点中蕴含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比如英汉语言在比喻方面的差异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随时进行比较。如汉语里说:“老虎屁股摸不得”,英语里却说“Don’t beard the lion”,汉语里说“胆小如鼠”,而英语里却说“as timid as a rabbit”。脍炙人口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西风颂》,它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由于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以西风在英国人眼里则能让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东风则是从大洋出来,带有暖意,因此中国许多文人偏爱东风,常用来歌颂春天,就有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2 明确相同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

通常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说,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加以注意的话,同样会犯交际文化方面的错误,如“狗”这个字在汉语和英语的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文化含义来讲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汉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狗东西”“走狗”“丧家犬”“狗腿子”等等。在英语中许多与狗有关的词句都含有褒义,如“ You are a luck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同样,相同的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法。如汉语对于亲戚可用“三大姑八大姨”等方式来表示,而英语中则只有“aunt”。中国文化中比较注重家庭成员的远近,更重视彼此之间的亲情,所以我们的亲戚称谓众多,而欧美则比较简单。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因素在词汇学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应针对性地介绍这些人们相互交流的文化知识,从而避免语用方面的错误。

2.3介绍日常语言体现的文化背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应该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也要重视语言意义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结合英语学习,设计各种结合日常生活的交际情景,使学生能够有大量的实践机会习得文化知识。比如我们常用的招呼语为:“吃过了吗?”“您去哪?”“最近忙吗?”等等。这些话在汉语的特定语境中并非真正的问句,而是说话者之间的寒暄语,这表示他们之间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关系。但如果我们直接把这些话译成英语的话,就会让本族语者觉得疑惑不解甚至产生误会。再例如在用英语打电话时,许多学生都出现了类似“who are you?”“Hi,I’m…”“Have you anything to say?”等不符合本族语者基本交际模式的御用错误。教师在纠正其错误的基础上可提供本族语者打电话的用语和句型,让他们了解,操练,然后达到熟练运用。结合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出大量的与某个特定的社会场合有联系的语境。这些交际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确实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所选择的技能训练的情景必须和被训练者每天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联系。

3. 结束语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概念,是要求中国人民对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提升自信。英语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语言,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窗口,无疑承担着这一重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将英语课程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充分用好英语这个语言媒介,不仅要教语言基础知识,而且是注重文化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别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将语言学习和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顾嘉祖,《文化与交际》[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Martin Judith N. & Nakayama, Thomas K.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 (2nd ed.), Mountain View: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猜你喜欢
文化导入英语课程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浅析商务日语教学中日本企业文化的导入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