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潮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其语境与课文系统不同,为学生在不同语境下提升语文素养提供了空间,具有复杂性、功能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本文从语文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四种不同语境支持下的语文实践策略,即联系课文语境,深化要素反思实践;服务训练语境,丰富语料积累实践;回归生活语境,强化语言运用实践;链接历史语境,拓展文化感悟实践,揭示了语文园地作为集成性语文实践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园地 语境 实践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板块,在之前的语文教材中,也有类似的板块,如“基础训练”,作为一个单元课文学习之后的阶段性练习。统编版语文教材将之定名为“语文园地”(以下简称“园地”),在内涵上变得更加宽泛,功能上有了新的拓展,教学实践上也更加丰富。
“园地”的语境与课文系统不同,为学生在不同语境下提升语文素养提供了空间。“园地”的语境具有复杂性、功能性与开放性,复杂性是指“园地”的内容驳杂,涉及字词句段,涵盖古今中外,又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紧密联系,与课文系统呈交叉关系,从教材总体分布来看,内容又呈散点式,为非连续性文本;功能性是指“园地”既具有单元学习的统整、反思功能,又具有单元学习的拓展、深化功能,更有平台汇聚功能;开放性是指“园地”在内容上既有向语文知识、技能的开放,又有向文化、文学的开放。总之,“园地”教学要基于语境,通过有别于课文的学习方式,集成相关语文实践,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此,研究“园地”的价值与功能,在何种语境中,以何种策略开展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园地”在编排上非常规律,第一学段安排有“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等内容;第二学段增加了“交流平台”板块,“识字加油站”的内容开始减少,“字词句运用”升级为“词句段运用”,“我爱阅读” “写话”“展示台”不再出现,其功能分别由“习作”“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承担;第三学段不再出现“识字加油站”板块。通过各个板块,实现语境支持下的集成性实践的功能。
一、联系课文语境,深化要素反思实践
在单元中,每一篇课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境,而语文要素贯穿其中,成为单元中所有课文都承载的实践应用对象。因此,第二学段开始,“园地”的第一板块一般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语文要素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其中,第二学段大多以对话的方式,以总分的结构,让学生联系课文举例子表达语文要素的学习体会;第三学段开始多为一篇短文,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指导学生加深对语文要素的理解。这个交流平台,就是要促进学生对语文要素、对单元学习过程的反思,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提供平台。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
(一)前置与渗透
“交流平台”中出现三条内容,第一条为归纳性质的内容,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细化表达,把单元要素中的“抒发感情”的说法细化为“蕴含浓浓的感情”和“引发深深的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后两条是以本单元中的两篇课文为例,印证第一条。在教学时,教师要把后两条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如《落花生》一课的教学,学生理解“花生很有用”并不困难,但是对于父亲所说的“最可贵的品质”在理解上是有难度的,因此,在交流平台所说的“朴实无华”,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有所前置,将其有意识地“渗透”到单元学习中。
(二)回顾与深化
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联系“交流平台”回顾、深化对语文要素的认识与理解,具体的做法是把“交流平台”中的句子进行扩展,用课文中的例证来说明“交流平台”的观点。如理解《桂花雨》“寄托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哪些地方是有所寄托的。《落花生》“借”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可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是怎样巧妙地“借”花生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朴实无华”的理解,进一步理解父亲的教育用心,使父亲的形象走向高尚。
(三)创生与表达
“交流平台”并未列举单元中的所有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生和表达的空间。教学本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模仿课文的写法,用两三句话说出其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新发现,如《白鹭》《珍珠鸟》两课可以引导学生各写一段话来概括表达上的特点。
二、服务训练语境,丰富语料积累实践
教材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般经过了作者和编者的精心推敲,是值得学生认真揣摩和积累的优质语料。“园地”常常会在“识字加油站”中进一步拓展识字领域,扩大识字量,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更多的语料;而“词句段运用”则选择本单元比较典型的词、句、段,集中呈现,体现语言运用上的规律,帮助学生提升积累水平。
(一)在同一语境中引导归类
语言有运用规律,但规律的掌握并不是依靠简单的传授,而是需要在语境中历经大量的语文实践与积累,以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为此,“园地”中的语言训练侧重在同一个语境中進行归类。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加油站”提供了一份古代文人名单作为识字内容,因为第三单元为诗歌单元,所以以文人名字作为识字材料,有利于学生诗歌知识的积累;第四单元中“词句段运用”安排了思考“千里马”等词分别指哪类人的练习,主要考虑本单元语文要素为“思考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在这里进行逆向练习,看这些关于动物的名称是如何来类比人的,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经验。
(二)在类似语境间引导比较
语言文字运用与语境紧密联系,在类似的语境中引导学生比较进而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要求学生体会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来表达,这就引导学生用平时的经验与当下的语言做比较;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描写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两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学生在求异同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敏感力,发展了运用能力。
(三)在不同语境间引导迁移
训练并积累语料,最终还是为了运用。“词句段运用”中十分重视通过课文的范例引领,让学生模仿,从而将课文学习的经验迁移到不同的语境中。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园地”中要求学生体会句子表达上的特点,然后在“游子回到家乡”等三种不同情景中选择一种说一说,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样句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式,将其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经历迁移性练习后,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特点体会更深,更好地积累了语言运用的个人经验。
三、回归生活语境,强化语言运用实践
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需要回归到生活语境中,强化语言运用的实际操练。在生活语境中的语言运用实践,有利于学生将积累的语料进行灵活调取,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丰富对语言的认识。“园地”从低年级强化词的运用,到中高年级强化段与篇的练习,都十分重视创设生活语境,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运用水平。
(一)在日常语境中指导观察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照样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教材分别选择了“左右为难”“奋不顾身”两个例子,然后要求学生模仿着写出“喋喋不休”“悠然自得”的具体情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到语言中走一个来回”,即先从课文中学习如何把一个成语的意思具象化,然后理解两个新的成语意思,再根据生活中的观察,截取记忆片段,用语言表现成语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从语言表现的视角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经验。
(二)在自我语境中指导反思
进入高年级后,“园地”中增加了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句子理解的练习。这些句子均选自课文,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已经接触并有所了解。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选择了《手指》中的一段话,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这段话在选材上具有独特性,因为学生对于手指十分熟悉,有丰富的体验,所以其语境与学生自我密切相关,可称为“自我语境”。在这样的自我语境中,学生学习反思,即从一段话抽取出其写作的特点,再用这种写作方法与视角去反观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既定的方法将其表达成语言。
(三)在社会语境中指导联系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语文也随着时代改变,所以“园地”注重联系社会语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了一组新出现的词语“云技术、多媒体、克隆、互联网”和一组新赋予意义的词语“桌面、窗口、潜水、文件夹”,要求学生交流。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词语的新发展,促使学生的语感越来越敏锐,词语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广泛的链接,同时要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运用现象。
四、链接历史语境,拓展文化感悟实践
中华文化是学习语言的宝库,“园地”重视引入我国传统诗歌、名家语录、谚语等语言资源,创设了语言运用的历史语境。通过学习,有利于拓展其文化感悟,为文化传承积淀提供点滴的空间,用渗透的“滴灌”方式推动学生的实践。
(一)开拓诗境,传承诗教文化
有不少的“园地”会提供一首古诗(词),这一首诗与选入课文的《古诗三首》究竟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从功能来看,此诗的单元功能主要为回应单元人文主题,进一步拓宽诗歌境界。比如二年级下册 “园地八”中的《舟夜书所见》,其选材与遥远的星空有关,在诗境上,与《祖先的摇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等课文内容有深度关联。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不断吟诵想象至烂熟于胸,使诗境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
(二)还原场景,亲近历史文化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园地”选入了诸葛亮、魏征、司马光、朱用纯等人的名言,教学时教师要适當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回到人物所处的时代,让学生对这些名言背后的人物、事件有所了解。如此,就让这些名言有了立体感,有了生命经验的参与,容易培养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让文化传承有了扎实的基础。
(三)升华意境,引发文化哲思
“园地”中也有不少的名言名句,均是哲思的高度浓缩,且语言十分优美。教学这类名句时,要注意创设意境。如理解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日出,体会“日新”;理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时,可以让学生看图片,了解什么是“青”与“蓝”;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时,可以讲“穷则思变”的改革故事;等等,把名言意境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