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回湘开荒”之旅

2022-04-20 10:58王金华
书屋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战学院

王金华

“北雁飞传一纸难,拳拳‘父命去开荒。”卢沟桥事变之后,全国形势骤然紧张,北平中国大学历史学教授吕振羽屡屡接到父亲的家信,催促他赶紧回乡“开荒”。吕振羽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金称市镇溪田村,其父吕公斌是私塾先生,比一般人更加关注局势发展,希望爱子早日还乡以避开乱世兵火。让吕公斌料想不到的是,“回湘开荒”让吕振羽彻底改变了已经小有成就的教育职业,开启了另一段将要载入史册的书生报国征程。不过,吕振羽当时已是中共党员,“父命”也可理解为组织指令,周小舟从延安来信:“家父嘱,盼兄速回湘开荒。”

1937年9月,吕振羽一路历尽波折,“‘回湘开荒到星城”。从当月18日開始,吕振羽在湖南《大公报》发表旅行纪实散文《脱险归来》,前后连载十七天。卢沟桥事变以后,被困的吕振羽冒险化装成商人出逃,从北平到天津、塘沽、烟台、济南,沿途见闻日寇、汉奸作恶多端,人民受尽凌辱,黑心老板、茶房趁火打劫等,在文章的末尾部分,吕振羽写道:“到现在,已经没有前方和后方,男的和女的,老年和少年,尤其是南方和北方的分别,大家都逢着同样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该去作着各种各样的战斗工作——不仅是应当给予每个人参加抗敌工作,而且应该自动要求去参加抗敌工作。”这是吕振羽回到长沙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亲身经历,言之凿凿,语气沉痛而激昂,读者反响强烈。

此前,吕振羽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而闻名学界,但从此,他的文章风格大变,脱离了象牙塔的学术气味,更加贴近时代现实,更加具有实用性、战斗性。在长沙近一年,吕振羽没有发表一篇史学研究文章,而在湖南《大公报》《中苏半月刊》等发表通讯、时事述评、政论等文章三十余篇,如《张伯伦的远东政策与中国抗战》《湖南救亡工作的检讨》《迎接着大时代的长沙》《论保乡和卫国》等。

1937年10月8日,省城文化界在长沙青年会召开筹备会,吕振羽作为首倡人,与皮宗石、伍薏农、杨卓新、陈子展、熊佛西、翦伯赞、陈润泉等发起成立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稍后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研究部主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是流亡长沙的平津文化人与本地文化人的联合组织,比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还早成立五个月,以后田汉、孙伏园、钱君匋、张天翼、蒋牧良相继加入,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1937年12月,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成立,吕振羽参与前期组织筹备,并和翦伯赞、谭丕模等一道当选为理事,编辑出版《中苏》半月刊。通过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吕振羽组织了一系列抗日宣传教育活动,如读书会、街头演出、战时训练班、中苏问题座谈会、俄语补习班等。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组织出版“抗战小丛书”,由吕振羽、徐特立、杨东莼、薛暮桥、谭丕模、张天翼、廖伯华、陈逸圆等人分头负责,吕振羽负责撰写民众革命史。1938年,吕振羽的《抗战的前途》《中苏关系的过去和未来》《抗日战争中的苏联问题》先后在生活书店出版,服务抗战不遗余力。

吕振羽利用在文化界、学术界和政界资源,通过抗战社团加强联络,文化统战工作卓有成效。司法院院长居正、副院长覃振来湘,吕振羽在大会上致欢迎词,尤其对覃振用心颇多,效果也非常明显。覃振对塘田战时讲学院十分支持,据说私人图章都交给吕振羽,让他随意使用。又通过覃振,争取了张治中、赵恒惕等党政要人在具体事项上的支持,广泛汇聚了各阶层的抗日救亡力量。

1938年8月末,吕振羽携恋人王时真离开长沙城,奔赴谋划已久的目的地——塘田寺对河村,这里离吕振羽家只有十余公里路程。在夫夷河边,清朝湘军将领席宝田曾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塘田别墅,吕振羽和一众战友将在此开始新的事业,创办后来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

“春申沦陷东南倾,又报寇骑迫洞庭。为保湘山同扣楫,身衔成命过昭城。”在经停古城宝庆时,吕振羽赋诗透露了此行的原因和目标。淞沪会战之后上海沦陷,日军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湖南也处于日寇铁骑的威胁之下,形势十分危急,这促使吕振羽思考新的出路。在省城开展抗战宣传动员,激扬文字,固然激动人心,但与抗战一线终究隔着一层,远水难解近渴。吕振羽决心开展更接地气的实践工作,创办一所战时大学,培养骨干、发动农民群众,激发民气以“保湘山”。吕振羽向徐特立汇报了创建战时讲学院的想法,经徐特立报告中央并得到同意。中央传达了指示,有明确部署安排,所以吕振羽“身衔成命过昭城”。这是一次身负秘密使命的还乡,将要展开创新和探索的革命事业,可以说是真正的“回湘开荒”。

在短暂停留期间,吕振羽、王时真游览了宝庆城的历史名胜双清亭、爱莲池和濂溪书院遗址。双清亭位于资水、邵水汇流之处,临江风景如画,历来为文人雅士集会吟咏之地。秋风阴雨游人稀少,一派衰败景象,两人单衣相携,登临远望,“名园萧落人犹壮”,心忧国难民生,但对未来并不失望。爱莲池、濂溪书院,据说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所建设,是宝庆文脉的重要节点。“周子兴学问俗处,资邵源头会珂乡”,吕振羽身负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的使命,联想起周敦颐体察民情、兴办教育的不朽功业,将二者在心中类比,心追前贤信心十足。

从长沙城到宝庆城走陆路,从宝庆城到塘田寺改走水路。从资江水府庙码头上船,由资江转进夫夷河,一路逆流而上。秋江澄澈,船行绿水青山之间,两人临风远眺,诗兴油然而生,联句唱和以怡情言志:

夫夷湾湾景色殊,霞明万嶂展画图。

江山合酹好身手,打破人间“之”“也”“乎”。(王时真)

夫夷风光信不殊,近嶂远山皆画图。

江上胡骑突堂奥,尊经犹唱“之”“也”“乎”。(吕振羽)

曙山真像桃源洞,夫夷几处似曙山。

秀山奇水萦回转,笼村古木透朱丹。(王时真)

藻饰佳胜赖多手,千代勤劳开曙山。

山川奇秀谁为主,开建桃源万树丹。(吕振羽)

客观来评价,吕、王并非很有诗才之人,但是透过平常的文字,信仰、希望、爱情的精神美喷薄而出。被理论和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情侣立志要打破人间“之”“也”“乎”,开建桃源万树丹,破旧立新、开创未来的气魄跃然纸上。

吕姓是当地大姓,吕振羽父子是杰出乡贤,号召力较大。吕振羽返乡前数月,已经联络当地头面人物,委托当地小学校长吕遇文修葺房屋、购置器具,做好了开学准备。

1938年9月上旬,塘田战时讲学院正式开学。张治中为名誉董事,赵恒惕为名誉董事长,刘子奇、李琼、岳森等党政军要员为董事会成员,覃振为院长,吕振羽为副院长。赵恒惕亲笔书写隶书校牌,大气威严。只有省教育厅长朱经农拒绝担任董事,要求按照大专学校章程筹备,他是从主管部门职责来提要求,没有影响上下一致支持的氛围。《湖南国民日报》和《力报》都发表了重要新闻,报道开学情况,介绍各位赞襄要人、师资、办学特色等,赞赏不绝,“洵战时失学青年之福音”。这一大好局面来之不易,离不开吕振羽准确把握形势、充分发挥覃振影响的艰苦努力。受党组织派遣或者吕振羽邀约,一批优秀知识分子云集塘田战时讲学院,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张天翼、王西彦、李仲融、曹伯韩、杨卓然、吴剑丰等,或者思想进步,或者是所在领域的专家。在这里,教员们既启发教育民众、组织民众,同时也受到民众的教育和激励,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塘田战时讲学院课程设置很有特色,除了国文、数学、外语等常规课程,还开设了大量服务抗战的课程,如游击战术、军事常识、抗战常识、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等,吕振羽亲自讲授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等课程。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之外,还组织戏剧队、歌咏团、漫画组、壁报组、访问队,深入周边乡村,宣传抗日救国。开办民众夜校、识字班、联欢晚会,吸引了数百上千群众,老汉、老太太破天荒上台唱山歌,经常有人把自家产的甘蔗、橘子悄悄放到老师桌上。塘田战时讲学院一时声名远播,好评纷纷。

从1939年2月16日起,邵阳《力报》开辟了《战时塘田》专刊,由塘田战时讲学院主编,每月出版两期,先后出版了五期,刊载了二十余篇宣传抗战、介绍塘田战时讲学院的文章,如曹伯韩的《院训略释》、王西彦的《再论文艺上的现实》、王时真的《战时民教在塘田》、高剑莹的《壁报在塘田》、李仲融的《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吕健云的《抗战戏剧在塘田》等。在《观察日报》也有不少关于学院的文章。吕振羽、王西彦、李仲融、王时真还被聘请为《力报》特约作家。许多年之后,邓晏如、彭洛伊等学员回忆,依然感叹“大开眼界”“犹如茫茫大海,找到了南针”。

塘田战时讲学院前后办学七个月,招生两批约二百五十人,便被当局武力解散。但是,接受信仰武裝的学员和千百被熏陶的民众,已经成为星星点点的火种,带着燎原的希望散落在茫茫大地。

猜你喜欢
抗战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海盗学院(12)
学院掠影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