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生态场域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探究
——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4-19 12:47石晓慧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场域网络空间校园文化

石晓慧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和获取方式,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展,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发展目标[1],给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思政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在后疫情时代,各高职院校实行了严格的进出管控制度,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时间、空间更加集中,这就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将网络思政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各个方面,探究网络思政如何向校园文化纵深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所带来的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如何在校园局域网络文化境域下,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的校本特色,形成结合式、浸润式、互动式、引导式等心灵自觉认同的教育模式,打造局域(本域)网络思政的一方新天地,是当前思政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现实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把握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及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多维度、全方位覆盖。

1 本域网络思政教育释义

本域网络思政教育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教育单位向本单位(高职院校或者院系)进行的网络思政教育[2],本域网络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最为紧密。在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环境中,根据大学校园文化的不同,本域网络思政教育也会呈现出其差别性和特殊性。网络思政教育通过与校园文化的深入融合,培育形成本域环境中大学生互动式、浸润式、引导式的心灵自觉认同,从而对其思想产生渗透性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将原本传统单向度的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场域的新型多元立体化育人模式。在校园文化生态场域中,本域网络资源平台不断丰富,本域网络思政教育手段不断突破,高校思政育人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有效提升育人质量,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本域网络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2 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育人新机遇

立足大数据互联网环境所带来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文化环境与思政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一体四翼”的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课程建设路径新模式,在校园文化多元化的立体生态场域中,探索形成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2.1 育人方式创新多元

在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及时、有效,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快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育者的育人方式也更加多元。在校园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思政育人的模式改革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实操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3]形成开放的、动态的多元、多维育人模式。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突破了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多元化的、宽泛的校园文化场域教育从多维度培育大学生成长空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环境育人、观念育人、实践育人,用浸润多元式方式,达到静默引导式文化育人效果。在网络化过程中,宣传核心思想,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可以达到更高效地创新育人效果。

2.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加平等

在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最大的革命性突破就在于其打破了身份和规则的限制。[4]一方面,在虚拟空间中,学习者不论身份、地位、学历、经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均可具有平等的自由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权力,体现了网络场域互动交流沟通的特殊性,彰显了其平等自由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在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下,平等自由的言论氛围更加体现其包容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舒适自在的话语空间更容易孕育民主的氛围。在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同步性上,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用户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公平。教育活动本质上就是“思想影响思想”的过程,在网络空间教育场域氛围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信息灌输者,也是平等沟通的交流者、可靠信息的把关者。身处平等的网络互动话语形态境域中,更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3 实时监管安全有序

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给各种外来思潮提供了温床,在当前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下,面对网络舆情导向这把“双刃剑”,正确引导大学生分辨网络舆情的正反两面,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加强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及时监控网络舆情走向,有利于加强有效舆情监控机制的建立,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反馈机制。对于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存在的负面舆论,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分析、辨别问题本质,从而有效控制网络空间教育场域中因负面因素引发的不良局面。在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网络生态境域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育人效果的好坏。高职院校主动关注、了解学生的言论和思想动态,有利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收集、设置、丰富教育内容及热点焦点议题,从而充分发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民主公开评议,养成辩证的处事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职院校通过实时监管,有利于不断增强育人主体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和辨别舆情的能力,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2.4 育人资源开放共享

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背景下,育人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形成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以系统设计与内容互惠融通的方式,以相应制度作为保障,协同发挥聚合和融合效应。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实现资源引导,借助网络平台媒介提供重要教育资源内容,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创新实践,构建共享共治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有效引导下,构建思想政治品德体系,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素养。

3 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育人新困境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校园文化生态场域的不断进化,互联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度拓展与深度运用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其产生的冲击力为思政育人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3.1 冲击了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强对网页内容的严格监管,但是网络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加之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在自由平等宽域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极易受到来自网络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网络既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与可能,又使得一些自制力和责任感弱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刺激。一些消极、颓废、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在网络上,造成大学生利用虚假的身份从事网络交往,浏览网络色情、暴力、金钱等内容。近年来,由网络诱发的大学生网络犯罪率不断上升,危害个人和社会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好奇心强、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对社会的认识还较为浅薄,因而很容易受这些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在错误观念的影响下迷失自我。

3.2 威胁到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能够在极短时间、极广空间内快速传播,其自由性、隐匿性等特征使得网络空间容易成为各种不良思想的温床。中国对外输出信息流量与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入信息流量就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中国对外发出的“中国声音”远远低于西方对中国发出的“杂音”。某些西方国家垄断了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借着“民主问题”“人权问题”造谣生事,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攻击抹黑中国政治制度,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渗透西方政治观念,以谋求其“和平演变”的政治野心。大学生正处在可塑性极强的青春期,容易受到外界不同的错误思潮的影响,没有足够的判别能力,无法准确分辨是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

3.3 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大数据时代造就了大量的“低头族”,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减少、性格孤僻、心态失衡,在看似没有法律、道德、公序良俗等外力约束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无法感知是否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一些人的诚信意识下降,不安全感上升,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难以维系。由于社会监督机制的不足,大学生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淡化了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意识不断弱化。

4 应对思政育人困境的新模式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打破了校园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藩篱,使得校园与社会间的信息更加对称。在校园文化建设生态场域中,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思政育人等协同发挥聚合效应,实现深度融合。基于“网络思政,校本特色”的良好校园文化生态场域氛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建构了“一化四促”的创新发展路径,即在校园文化生态场域背景下,拓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用,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向,提高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引导[5],形成契合网络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联动互促的有效发展机制。

4.1 搭建“一主五辅”网络思政育人模式

推进高职院校校园网络育人工作必须着眼于网络社会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坚持拓展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在网络育人工作具体落实上,不断加大投入构建“一主五辅”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即建设校本“今日校园·易班网”主平台,以此为基础建好网络思政教学资源库、慕课、线上红色纪念馆、心语漫谈、微信公众号五大思想政治教育模块。

图1“一主五辅”网络思政育人模式

该校学生处于2019年开始着手组建易班发展中心,前期投入50万元加强“今日校园·易班”平台建设,借助全天候、全覆盖网络优势,推动智慧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借助智慧校园网络协作创新发展基础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构建在线慕课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相互融合,通过慕课教学方式建立网上党校团校,创建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网络思政工作室,推进网络思政虚拟情景体验式教学,建成校内实践基地“立德树人馆”,建设网上红色场馆资源库。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新媒体群建设,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有特性,由宣传部安排专人运营管理,定期组织线上会议,对微信平台“青春校园”线上会议、“聆听一习话”公众号平台、校园微访谈(心语漫谈)、慕课教学等组成的新媒体群,进行严格的各方面的审核把关,及时发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校园网络文化基建育人品牌。

4.2 组建“节、赛、创”融合思政育人模式

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内核[6]。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学互相渗透、相互融合,通过不断探索,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校园学风、教风建设,倡导校园网络新风。学校将文明用餐、理性用网、运动风尚、规范着装、遵守纪律等具体要求,制作成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宣传标语。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育人功能,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内容供给,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多维度递进式培育优质学生成长空间[7]。从本域网络角度出发,依托智慧校园本域网络建设基础平台,培育打造多层次多维度优质文化育人空间。另一方面,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艺术节、学术科技节、文明创建比赛、微创作征集等形式开展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拓展传统活动形式,将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延伸至网络生态场域中进行。学校加快网络思政与校园文化互促互融的品牌文化载体创设,组建“节、赛、创”融合思政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节、赛、创”融合思政育人模式

高校教育工作者正向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科学利用网络资源与手段,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自主性思考能力与水平,主动传播正能量,培育出沿着主流价值观道路前行的时代新人。

4.3 形成“1+1+1”制度保障思政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网络的文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加强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建设。[8]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政策规章的作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形成了融奖惩机制、共享机制、评估体系于一体的“1+1+1”制度文化建设体系。在校园内部具体制度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校内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充分做好网络制度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尽可能完善网络制度体系,做到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学校相关网络宣传部门做好信息发布监督审核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及时把关和处理不良负面信息,规范网络运行,统筹资源和协调规范网络监督,完善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等。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方面,将课程项目进行具体量化评估,形成标准依据,最大限度监督网络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协同创新。

4.4 构建“一网五牵”互联网+大思政模式

大学生校园文明行为养成是校园文化生态场域中高校育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与归宿。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文化、生活等方面开展多维度育人项目,在线上线下联动式教学上总结形成了“一网五牵”式互联网+大思政方式(如图3所示),“一网五牵”互联网+大思政模式,即在智慧课堂里采用“挑战式”“探秘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实现网络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生动育人效果。同时,借助新媒体学习、云端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运用VR等手段,与校内实践基地“立德树人馆”中的虚拟情景红色资源实景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探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互动协作立体化育人的目标。在丰富文化生活上,学校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校团委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校园艺术文化系列展示活动,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宿舍系列创建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接受渗透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图3“一网五牵”互联网+大思政模式

猜你喜欢
场域网络空间校园文化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