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方,徐跃家,许达,王飞
闻一多先生(1899-1946)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诗人、学者、美术家,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以后,他因反对蒋介石独裁,反对内战,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
纪念馆用地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抗战时期,这里是昆明市北郊的村镇地带,曾经汇聚诸多学术机构,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中国营造学社、清华文研所、北大文研所、北平研究院等。著名学者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闻一多、朱自清、董作宾等都曾在北郊乡村之间生活、研究、教学,留下一段特殊的历史。
2011年,盘龙区俊发城开发建设,规划将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在位置以及闻一多、朱自清故居等地带,设为一条连续的历史文化带(图1),位于俊发城中心。在其中规划了闻一多公园,修复了园中的闻一多、朱自清故居。在距离故居不远处辟了一片用地,建设闻一多纪念馆。
应该用怎样的建筑形式来表现闻一多先生?
1923年,闻一多将他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红烛》。《红烛》[1]是他之前发表的新体诗。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俊发城中心的历史文化带与闻一多公园
2 篆书的“烛”字设计演化
3 调整前后整体空间效果对比
4 “火焰”的建筑主体成为环境中的地标
青年闻一多爱国奉献的激情借助此诗第一次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共鸣。
纵观闻一多的一生,写诗、研究学术、教学、美术创作、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卓有成就。而其贯穿如一的精神情感就如诗中所述:“灰心流泪,创造光明”。《红烛》一诗最能概括闻一多的精神。诗中借用红烛的色、用它的身、用它的光艳、用它的流泪贴切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精神。
建筑设计的立意方向,就清楚地指向了《红烛》一诗。在建筑设计上,红色直接可循。而形的设计如何表达红烛?不是简单借用蜡烛的形,而是用烛火的势。
《城市广场——形与势的艺术》[2]一书中提出了“建筑势”的概念,与建筑的“形”相对。建筑都有其形,一些建筑能给人以超过其形的感受,那就是“势”。书中用“建筑势”的概念展开了对世界上40 个著名广场的“形—势”分析,为建筑设计以“以势造形”做了基础研究。闻一多纪念馆的建筑造形设计,第一次尝试用“建筑势”来引导。总建筑面积1630.05m2的小建筑,造型需有《红烛》之“势”。
在西南联大于昆明办学最艰苦的时期,梅贻琦校长亲自为闻一多先生写了一张篆刻印章的“开业广告”。闻一多放下“架子”,刻章赚钱以养家糊口。在昆明汇聚的许多名人,都以获得一枚闻一多篆刻的图章为心念。闻一多灯下熬夜刻章被传为佳话,也留下很多优秀的篆刻作品。
设计取篆书的“烛”字加以变化(图2),将右偏旁的“蜀”字简化为一条长长的花架,放在绿地中,将左偏旁的“火”字的位置放置建筑。建筑的形追仿火焰形态,是高耸的自由的造形。两者之间为池水。
建设用地在公园中的位置起初选在靠近闻一多故居处。公园周边的百米高层楼群体量庞大且非常逼近。经过规划管理、建设、使用和设计各方商议,从周边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重新布局,方案用地调整到公园的另一侧。由此,在城市层面形成总体更优越的组合(图3)。
从周边道路上看,火焰形态的上部,高出丛林之上,颇有冲天之势,颜色为红色,很远就可以注意到,成为环境中的地标(图4)。从公园周边的高层住宅俯瞰公园,“蜀”字花架长曲的线条优美地穿行于公园绿地之中,独特而有势(图5、6)。
地点:昆明市盘龙区俊发城闻一多公园
业主:昆明市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
设计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云南中建人文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方案创作:王丽方,徐跃家,许达,胡泊,孔德高
色彩设计:吴承霖
结构设计:李果,邸明尧
施工图团队:和一凡,沈剑梅,王飞,高旭美,邓益明,谢磊,李永超,陈文博,甘伟,吴勇军,黄钰华,喇罡
建筑面积:1630.05m2
设计时间:2018.02-2019.05
竣工时间:2020.12
摄影:王飞
5.6 “火焰”的建筑造形高出闻一多公园 林木之上
7 与施工对接的BIM三维模型
8 BIM三维模型的内部空间
9 通过算法对闻一多头像进行研究
烛火的势在建筑上如何实现?需要运用一些技术。
建筑虽小,但最高点达到28m 高。内部结构空间的架设、外部造形三维曲面的包裹、工程技术复杂度颇高,全过程用BIM 软件对接落实(图7、8)。怀着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仰,参与设计工程的各方团队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对一千多平米的小建筑投入这样多的重视,是非常少见的。
外墙有两种做法很特别,一是闻一多头像的呈现,二是红色外墙的呈现。
在纪念馆入口立面上方幕墙,设计了巨大的闻一多头像。围裹整个建筑的幕墙采用窄长竖向条板,是模具浇筑的特殊的增强混凝土。
头像图形在每一块条板设置深凹的退进,拼合起来呈现。条板的宽窄,取决于用最少的条板数量获得较好的图形(图9)。但是每一条板要单独开一个模具,虽然图形作了简化,技术上还是很难。加工厂家以研发为特色,拥有大型数控五轴机床和数字化的开模具技术优势,这样的技术支持了头像的呈现(图10)。
鲜艳色彩的大面积使用,对建筑师构成挑战。设计团队曾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认识到用微差色组而不是单一色,可以改变单调的效果,使大面积用色比较灵动富有变化。
项目的色彩设计最早意图以条板为单元,将红色的微差色组比较随机地散布。但是结果成了满眼色斑乱跳,造型的整体感被破坏。混凝土材料对色彩的呈现,难以精确控制,色差过大。后来的方案试图改为红色的各种退晕渐变,但整体效果不理想,火焰的造型显得沉闷呆板(图11-13)。
10 立面上闻一多头像的数字化加工
11-13 过程中渐变的红色方案
14.15 立面色彩飘动的火焰方案
16 最终的色彩效果
最终的设计是分大块用色。用一组波动的曲线横向划分立面。曲线的波动不是温和的,而是起伏汹涌如烈焰。划分出的每一区域用一种颜色。相邻色彩不是循序渐变排布,而用反差组合来排布,像火焰飘动中的色彩变化。色彩跨越红色到黄色。这一组飘动的红色增强了建筑造形对“火焰”的整体表达(图14、15)。从入口仰视,闻一多像好像处于火焰的背景之前(图16)。
闻一多纪念馆建造完成后,这一新建城区获得了一座历史文化地标。建筑成为民盟云南省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周边的社区活动室。
假日,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画作来此展示,闻先生若看见这样的稚气也许会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