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路
学习科技史便会发现,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有二:其一是科学家基于好奇心的自主探索,其二则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需求。尽管这两种力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两者的重要性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同样,观察当代建筑行业和学科发展时也能看到类似的两种推动力:一种是侧重形式、空间、建构等议题的建筑自主性研究;另一种则是在促进社会进步、提升生活环境品质过程中,对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力量也会交替发挥主导作用。如果说20 世纪末的建筑学较多在讨论建筑的自主性和艺术性,那么进入21 世纪后,建筑如何体现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社区活力等议题则受到更多关注。只要看看近10 年来的欧洲密斯·凡·德罗建筑奖和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选结果,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作为全面呈现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非官方奖项,WA 中国建筑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这种转变。WA 中国建筑奖(WAACA,以下简称为WA 奖)由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社于2002 年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该奖以关注建筑基本问题为立场,坚持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学术性和国际化,经多年积累已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奖项之一。该奖鼓励结合国情并有创新价值的建成作品,既促进了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也向世界推广了当代中国的优秀建筑作品。该奖在设立之初,创立人王路教授便明确了其自主性探索和解决问题并重的建筑立场,强调避免简单形式抄袭,以解决具体问题来寻求建筑创新:
1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2 龙美术馆西岸馆
3 智泉大楼
“我们看到中国建筑师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在关注本土、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探索着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他们没有在形式上对历史样式的模仿或拷贝,也没有不着边际的形式语汇的堆砌。而是用简练的现代建筑语言,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特点和使用者的要求,结合基地条件和地方元素,运用适宜技术和低造价,关注建筑的基本问题,理性而朴实、简单而丰富,并以很好的完成度,在秩序和关系的和谐中宁静地表达着自信”[1]。
2014年,为了顺应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日益多元化的现实,第7 届WA 奖扩充设置了6 个奖项——建筑成就奖、设计实验奖、社会公平奖、技术进步奖、城市贡献奖和居住贡献奖,并明确了各类奖项的不同价值诉求。正如奖项扩充主导者张利教授所指出的:
“10 余年间,国际与中国建筑语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这是包括WA 中国建筑奖在内的所有中国建筑奖项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说10 年前,既定规则的破除、陌生形式的冲击与大众回馈的瞬时效应曾经是建筑获得社会关注的原因的话,那么在今天,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广义的人的平等生存以及传统智慧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则正在成为建筑贡献于当代文明的最佳可能。不仅如此,随着在世纪之交得势的少数形式极端主义者在各地的骚动与干扰,‘设计实验’一词不可避免地被滥用、曲解和狭义化,其原有的积极意义也持续地被个别国际建筑明星的自我营销与精英主义所折衷。面对这些变化,WA 中国建筑奖需要以更开放的方式呈现、推崇在当代中国建筑中产生的更多样的价值”[2]。
在2014 年WA 奖奖项扩充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正是现实问题的日益多元化,促使了奖项的扩展,从而使建筑问题的讨论与解答更加聚焦而深入。当然,WA 奖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呈现和价值引导却是一以贯之的。前6 届WA 奖虽然只有一类奖项,但它强调在中国当代环境、经济、技术和文化多元条件下的建筑探索。而从第7 届开始奖项虽然分为6 类,但各类奖项都注重以建筑学知识和创造性设计来解决问题。这实际上是以更精细化的方式回应“关注基本问题”。
观察2020 年WA 奖的获奖作品,会发现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些新趋势。首先,获奖作品中有不少是临时性建筑,这说明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状态。面对大量出现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建筑及其背后的设计思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加以应对。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诸多建筑议题在短时间内大量涌现——城市存量更新、社会公平发展、低碳可持续、工业化与数字建造、虚拟社区与公共空间、未来探索与文化传承等等。今天的建筑基本问题已不再是单选题,而更接近于多选项组合的菜单。建筑师需要从更综合的维度进行思考,用更智慧的方式解答问题。因此,不少2020WA 奖获奖项目,其建筑特色和价值远超某一类别的限定。如果不是评选规则的要求,它们似乎也有理由在其他类别的奖项评比中取得好成绩。最后,建筑面对的问题越复杂,就越需要一种简洁的美学。这既是综合性设计思维的价值所在,也是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体现,本届获奖作品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
建筑成就奖的3 个获奖项目都是城市建筑,甚至前两名还是2014 年WA 奖城市贡献奖的获奖作品。这说明城市仍是建筑探索与创新的主要阵地,毕竟今后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例会越来越高。再看这3 个项目的长久价值,它们都在整合多重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洁有力、充满新意的建筑解答。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图1)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出发,多向度重组功能和结构,创造了多尺度的室内外公共空间。龙美术馆西岸馆(图2)利用工业遗址和原有结构,构想整合了设备与结构的“伞拱”单元,并组合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内部展陈空间与外部滨江城市空间。智泉大楼(图3)以优雅得体的姿态,整合场地中的校园老建筑,在传承校园文化气质的同时,通过空间、建构、绿色多方面的精心设计,营造出朴素大方的校园新空间。
解读设计实验奖获奖作品会发现,建筑师在理念和设计层面的自主性探索,都是基于对现实要素的充分利用。无论是城市中的住区边界或闲置用房,还是乡镇中的特色民居与风景要素,建筑师都细心梳理、提炼其价值亮点,并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整合进新的设计中。因此,它们的实验创新之处,不仅体现在建筑本体层面,也为大家带来了新的视角,对项目背后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有了更积极的想象。北京钛媒体“折叠公园”(图4)以轻质边界包裹旧建筑,形成多层次的开放社区空间,再配合细腻的空间组织和建构设计,为多种有趣的社区活动创造了场所。上海昌里园(图5)项目同样运用了活化边界策略,但在具体手法上,不同于前者理性格网的形式语言,而采用江南园林中的复廊为原型。作为现代都市住区的新边界,其形态上的转折凹凸,具有传统的诗情画意。但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城市一侧的街道功能和小区一侧的居民要求。由此,它也成为社会公平的某种诗意表达。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景观厕所(图6)和松阳陈家铺飞蔦集(图7)是乡村振兴类项目,它们不仅保留乡愁记忆,更努力加入当代生活,并运用现代建造体系,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
4 钛媒体“折叠公园”
5 昌里园
6 开平祖宅村景观厕所
7 飞蔦集·松阳陈家铺
8 开间更新——雨儿胡同6号院
9 小石村整村建筑实践
10 沙井古墟新生
11 梅丽小学腾挪校舍
12 首钢园区炼铁工艺核心区(三高炉+冬 奥广场+星巴克)
13 江苏省第十届园艺博览会主展馆
14 雄安设计中心
15 亚洲金融大厦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 行总部永久办公场所
社会公平奖鼓励以建筑设计来推进社会公平、践行人文关怀,让资源更均衡分配,造福更多的人和地区。因此,该类别获奖作品的共同之处是:一方面,它们的前期分析研究超越了项目自身的尺度,从更宏大的社会、经济、产业视野来切入问题;另一方面,它们又极其务实地从小处着手,以更细腻、更精准的建筑语言来应答核心问题。雨儿胡同6 号开间更新项目(图8),从研究北京老城杂院住宅的发展更新历程与种种现实问题出发,在最基本的房屋开间尺度上组织生活空间,并结合模块化装配式的建造产品,快速且大幅度地提升了公共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也促进了传统合院区的风貌保护。彭州小石村改造项目(图9)在研究乡村历史、现状和传统建筑类型的基础上,借鉴四川民居的大出檐语言,设计了一系列社区公共建筑。这种以现代方式建造、以传统材料饰面的“屋檐下”空间,既适应当地气候,又促进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份认同,还激发了村民和游客的交流。深圳沙井古墟新生项目(图10)借助建筑与艺术策展,以低成本、轻介入方式,综合整治改造老城区历史街区。而在深圳梅丽小学腾挪校舍项目中(图11),设计师发挥模块化轻量化建筑的优势,以搭配灵活、施工便利的工业建造体系,为临时校舍中的师生带来了舒适、高品质的学习生活空间。
技术进步奖不仅要求使用技术,更注重以技术手段促进建筑设计,并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该类别的4 个获奖项目,都充分体现了这种价值。首钢园区炼铁工艺核心区改造项目(图12)运用综合技术手段,对厂区进行了棕地处理、工业遗存保留、重点建筑结构加固、建筑设备集成等工作。由此,既充分保留了原有工业遗存肌理和历史风貌,又通过重要空间节点的功能转化,创造出一系列富有活力的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江苏省第十届园艺博览会主展馆(图13)采用现代木结构体系,以结构空间一体化设计,展现建筑之美。该展馆不仅取意古画,以传统园林和院落布局承载现代功能,还充分考虑了被动式节能和会后功能转换的问题。雄安设计中心项目(图14)高效利用了旧有建筑和材料,通过空间手段降低建筑能耗,采用模块化装配式且融入绿植的设计,打造绿色低碳建构体系。并在有限投资和快速建造的条件下,创造了兼具艺术性和生态性的公共场所和空间。亚投行总部大楼(图15)不仅营造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高品质办公空间,更在品质控制、先进建造、智能运维、绿色节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获得多项国内外专业认证,开创了我国绿色建筑的新标杆。
城市贡献奖奖励积极有力地介入城市,对城市环境和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共建筑。观察本届获奖的4 个项目,会发现它们不仅在策略上积极融入城市,更在具体的形体组织、空间尺度、建构构造层面有着精准把控和精细设计,从而形成具有品质感和氛围感的公共空间,为我国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范例。胜利市场临时安置点项目(图16)用轻量化的装配模块快速建造,以清晰的结构体系组织空间和功能,配合恰当的饰面材料和构件设计(雨棚与伞架),创造出洁净敞亮、简朴大方的社区市场空间。永嘉路口袋广场项目(图17),其主体是在拆除建筑后留下的街区空地上建造的一圈敞廊。尽管内容看似简单,但建筑师在空间过渡、尺度体验、材料使用、建构方式、色彩搭配等方面均有细致的把控,用简洁但细腻的设计,在城市空间中传递出生活热情。建在废弃机场跑道上的云锦路活动之家(图18),由长条折板屋顶单元组合而成。这既是对城市历史(飞机起飞动作)的隐喻,也营造出融入城市空间的线性文化聚落。在海口市民游客中心项目中(图19)三片木结构屋顶,漂浮在以传统骑楼、老街为原型的下部建筑体量和公园地景之上,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多尺度的公共空间系统。
16 胜利市场临时安置点
17 永嘉路口袋广场
18 云锦路活动之家
19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20 广州蒙圣住宅改造
21 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
22 挚舍·南禅观水
23 苏州万科大家
居住贡献奖主要是奖励那些对居住模式与居住环境领域提供卓越解决方案的项目。在本届的4 个获奖项目,其中3 个都是改造类项目。一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向存量提质更新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既有城市空间要素的多样化,也为探索多元居住模式和居住空间类型提供了条件。广州历史街区内的蒙圣住宅改造项目(图20),在面积极小的基底上,通过以小见大的策略,重新竖向组织生活空间,合理地引入光线和周边景色,让逾80m2的老旧住宅焕然一新。而广州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图21)则是将一座废弃老厂房改造为混合功能的非典型社区,居住、办公、娱乐等多功能的混合,既让社区内部生活变得丰富,也为周边城市空间注入活力。同为城市更新类,无锡南禅观水项目(图22)则是对江南旧民居的改造。建筑师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和老住宅空间特色的基础上,以适度的现代技术和设计语言,将老宅子转变为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的特色民宿。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新建的住区是苏州万科大家(图23),该项目以中国传统街巷和院落模式串联南北地块和各个居住组团,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寻求创新。
如果说建筑是一种艺术,那么它应该是基于现实、解决问题的社会性艺术。20 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之所以充满活力,便在于它既是一种先锋美学表达,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探索。在21 世纪的今天,这一点依然没有变。2018 年,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普利兹克(Tom Pritzker)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就曾指出,“建筑是一门艺术,也是改变社会和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方法”。2020WA 中国建筑奖的获奖作品,也是这种价值观的践行者。它们基于中国发展现实,关注建筑基本问题,强调以人和生活为核心的建成环境创造。其美学不是建筑师自我陶醉的个人表达,而是承担社会责任、解决具体问题、创造美好生活智慧的自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