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城市群文化空间整合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2-04-19 02:09梁燕华陈钰曦
关键词:北部湾城市群空间

梁燕华,陈钰曦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商贸与文化共享共通的海上“动脉”。坐拥着中国南海西北部部分海域,北部湾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发源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性,国务院于2017年1月20日批复同意建设北部湾经济区这一国家级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西拥崇左市,毗邻越南边境,融合东南亚文化圈。东有“岭南都会”玉林市,紧靠岭南文化发源地梧州。北含广西首府南宁市,是桂文化的核心发展之都。南聚北部湾三城——防城港市、钦州市和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站北海市,临近南海,因此以海洋文化闻名。北部湾城市群处在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在四种文化交织催化中应运而生(图1)。该城市群是中国与东盟之间重要的“陆上窗口”,又集聚了海上通道的优势,不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上都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中,许珍(2019)认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兼容多种文化为一体,但北部湾海洋文化形象宣传所占比重有限,未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文化形象。[1]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北部湾城市群在多文化背景下,其形象在表达上更具有多样性,形象塑造也更为复杂。由此,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准确把握北部湾城市群的国际形象,不仅是城市内部宣传,更是国际舞台上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课题。

图1 广西自治区内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

一、文化空间

文化是地区人类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法国著名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空间生产理论”中最早提出“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这一概念,也称其为“文化场所”(Cultural Place),认为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实体空间场所都可以称之为“文化空间”,[2]并将空间分为绝对空间、抽象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等。[3]48-50,59-60后来“文化空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哲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之中。基于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维度,“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一定物理空间或自然范围限定下,关于人的活动所构建的“文化场”,[4]如古代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都是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5]通过“文化场”表达出的各类文化可以进行三个层级文化空间构建。第一层级为文化空间表达,包括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事物,即萦绕于人们生活周边的日常体验。第二层级为文化空间构成,即将人们的日常体验概念化,将第一层级的文化表达编织成概念网络,形成可识解、有规模的“文化场”。第三层级是文化空间的溯源性关联,即每一类“文化场”的内涵层次,进而解释文化空间形成的原因及必要性。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我们认为广西北部湾城市群涉及的六城市可视为一个整合的“文化场”并进行文化场概念体系建构(图2)。具体而言,可从“境”、“质”、“治”、“观”四个角度出发, 对北部湾城市群的文化形象逐级进行文化表达。

图2 北部湾城市群文化空间表达示意图

(一)“境”—生态环境空间—自然环境

“境”顾名思义为自然环境,即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这是第一层级。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秀美的自然生态风光闻名于全国,并形成了海洋自然风景区、山林风景区等等自然风光带,如北海银滩、防城港白浪滩、钦州三娘湾,南宁青秀山、玉林大容山等,通过文化表达从而进一步深入到第二层级生态环境空间这一“文化场”概念的构建。这些构成了第二层级里的文化空间——生态环境空间。将第二层级中的“境”概念化后可以看到生态环境这一网状结构中的优缺点,进而在第三层级中,“保护、治理和修复”成为了自然环境的文化主题。

(二)“质”—物质文化空间—物质文化

“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良好物质文化是提升城市建设的根本。人们生活中的体验可称之为“质”,此为第一层级。通过对人类生活中的物质体验进行归类可以得出第二层级——物质文化空间,如基础设施覆盖、贸易经济往来、城市新区建设等。基于物质文化元素的设定,从而构建出此类“文化场”。基于每一物质文化空间概念进行升华、发展,可构建出第三层级本源性的物质文化。

(三)“治”—行为文化空间—行为文化

“治”即政府治理,突显出政府的协同配合作用,为第一层级。在此基础上, 通过政府的文件下达,各类保障便民措施不断更进,使得治理过程更加具体合理,服务网络更加清晰规律,如智慧城市建设在域内多个城市展开试点,智慧城市的技术理念被广泛应用到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中。由此构建属于第二层级的行为文化空间。治理服务的本源即为第三层级中最为根本的行为文化的构建,基于各项措施的实施,使得行为文化构建更为科学全面。

(四)“观”—精神文化空间—精神文化

第一层级中“观”体现为人生观、社会观及价值观的构建。各种精神文化通过宣传、落实教育、参观游览等方式潜移默化融入人们内心中,并依据此在不同地域、场景中形成第二层级精神文化空间,北部湾地区历史上涌现过诸多民族英雄形象,例如抗法英雄冯子材和刘永福,他们反帝反侵略的无畏气魄,至今激励着当代人拼搏向上、砥砺前行。各类不同精神文化空间共同指向北部湾城市群所希望宣扬的精神文化,即为第三层级。

二、北部湾城市群形象塑造整合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成于秦汉,盛于唐宋,是历史上现存最为悠久的海上贸易通道。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旺的背景下,北部湾城市群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桥头堡作用,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更是中国—东盟经济往来的主要港口。因此,精准定位北部湾城市群的形象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思路,面向国际社会塑造出传承与创新兼顾的新时代城市群形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北部湾经济区这一国家级城市群批复设立以来,它的建设一直是广西自治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带一路”枢纽性城市,不仅应着手于自然环境的溯源性治理,更需对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追根性重塑,从文化空间表达层面对北部湾城市群形象进行整合塑造,由此构建新型北部湾城市群形象。

具体而言,在图3的四类概念整合[6]圈中,左边圆圈代表输入空间1,是城市群着手塑造形象的各个方面。右边圆圈代表输入空间2,是城市群具体实施措施,类属空间分别是所提及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在合成空间中,可从生态功能区建设、陆地水流域治理工程等自然环境美化项目整合得出绿色型城市群形象,即“生态文明传海丝,绿水青山美北湾”;从基础设施覆盖、贸易经济往来、城市产业发展、城市新区建设等方面归类出创新型城市群形象,即“城市开放绽八桂,科技创新助北湾”;从政府治理体系、公共服务保障、社会治安秩序等方面构建服务型城市群形象,即“服务保障强民生,打造和谐新北湾”;从教育管理、市民素质、传统传承等方面打造传承型城市群形象,即“精神文化耕丝路,教育传承唱北湾”四类北部湾城市群形象特点。由此可见,北部湾城市群的设立,不仅是民心所向,更是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

图3 北部湾城市群形象塑造整合示意图

三、北部湾城市群形象对外传播策略

对外传播的首要任务是承担起中国文化的“外散性”和“交融性”推广。北部湾城市群形象的有效对外传播,不仅可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国际形象,更有助于吸引其与我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黄友义指出,外宣翻译就是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7]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8]本文将从所构建的四类文化着手,基于“形-合-译”分析北部湾城市群对外传播的策略,即自然环境的意象性恢复、物质文化的原真性重塑、行为文化的静态性展示以及精神文化活态性表达。

1.意象性恢复

自然环境是北部湾城市群赖以生存的地理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形象的绿色生态表达方式。在对外传播上,应更贴合其原本自然环境意象的留存,突出塑造北部湾城市群的优美自然风光,城市建设着力还原最为本真的自然环境,在对外翻译上也应紧跟城市号召,将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投影在世界舞台上。如著名国家级景点北海涠洲岛的官网中,对4A级景观鳄鱼山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因其外形酷似鳄鱼,海观姣好而闻名,所以在景点翻译上也沿用了本真的形似表达为“Crocodile Hill”。此类翻译很好地对应上中文,便于理解,在对于中英文母语者而言,认知上并未产生过多差异。而另一景点滴水丹屏,因为其岩层具有清晰的多彩纹理,并且茂盛的藤蔓伴崖生长,在海水的映射下格外绚丽,故取“丹屏”一名,中文在意象性恢复上十分到位,而在其翻译上处理为“River Screen”,实则对自然景观的意象性表达有些许欠缺,其最本真的“丹屏”并未在翻译中体现出来,缺少文化韵味。此外,北部湾城市群对自然环境的对外翻译尚且不足,许多景观官网尚无英文翻译,这对于国外对北部湾城市群自然美景的了解徒增难度,因此也需加大对景区线上线下的英文宣传力度。

2.原真性重塑

物质文化是北部湾城市群市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因物质文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城市重大建设、经济贸易往来、产业新区发展等都为城市建设标杆,在其命名上都是物质文化的阶段性产物,因此实现预期目的是翻译中应重点参照的准则。[9]黄友义提出,具体的外宣翻译应以“三贴近”原则为基础,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与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0]故原真性重塑应将表达话语目的为重心,对塑造的最本源目的进行“核心”翻译,即严谨准确传递源语的事实真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译文的适度调整。在具体对外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补偿性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或增添补译、加注的手段,突出原文核心语义要素,如ChinaDaily网站中将农业发展中的“龙胜龙脊梯田”译为“Dragon's Backbone Rice Terraces in Longsheng”,在此处示例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rice”,不影响整体成文,却很好地完善原文整体含义,直达其意的同时,为读者构建整体所需认知辖域。因此在对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注重突显出原文的主要信息, 消除语言与文化间的壁垒, 达到有效宣传从而实现预期信息的整合输出及目的功能,为城市群形象的对外传播,增添更为有利的语言基石和建设保障。

3.静态性展示

行为文化主要以政府宣传、措施条例进行表达,是市民生产生活的信息窗口以及重要保障,因此静态性展示是城市群行为文化的重要体现。静态性展示中新闻、报纸、社交平台、宣传标语等作为各国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应追求真实性高、趣味性足、可读性强以及时效性强的特点,是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而选择的优先途径。[11]在翻译过程中,对于静态性文本的对外传播,应侧重于城市群中行为文化内涵研究,优化其内容宣传和对外翻译在宣传上的技巧,即确保文本对应表达及准确无误、字斟句酌的前提下,突出翻译的可读性及宣传效果。如ChinaDaily中将北部湾城市群框架“一湾双轴,一核两极”译为“One bay and two axes, one core and two poles”,译文还原原文本真,直译城市群框架,在译文中构建城市群规格。同样采取原真性重塑的还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一带一路”直译为“Belt and Road”,翻译简单明了,字字对应且朗朗上口,对仗工整。从读者的角度能够直观了解到信息中的核心语义,将中文中所有基础概念一一呈现,不仅强调了北部湾城市群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性,也对其在国际发展中的地位进行阐述。体现了新闻媒体在对外传播上的精确落实,传达了新闻媒体展示的严谨性、规范性及准确性。

4.活态性表达

精神文化是城市群城市建设最为复杂也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因为其灵活性、抽象性以及独创性都无一不指向表达中的活态性。对外翻译过程中,活态性表达则需要以外语者本身语言文化以及思维观念为基准,依据不同国家民族和异域风貌下外语者的文化理解思路,从而对翻译文本进行适当调整,省略或增添补译,使抽象的事物进一步简洁化和具物化,实现对原文文本情感的有效传递。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对广西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介绍中,将瑶族铜鼓舞译为“Bronze drum dance of the Yao ethnic group”,而在北海合浦县出土的铜凤灯则译为“Copper phoenix lamps”,二者翻译上皆保留原意,却因含义上的差异而异于“铜”的翻译,前者中的“铜”意指青铜器中的铜,因而选用“Bronze”,但后者意指单质“铜”。在一些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运用异化翻译策略,进一步留存自身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底蕴,使得文本的对外翻译更具备可读性和趣味性,增添活态性表达的受众者可接受度。如著名壮族典籍《布洛陀》译为“God Baeuqloegdoz”,以壮语音译为基础并增添“God”一词突显布洛陀的神性,同理将“乜洛甲”翻译为“Goddess Mehloggyap”,不仅最大限度保留壮语文化,更便于读者理解壮族经典典籍的原味。

综上所述,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从“境”、“质”、“治”、“观”四个方面构建对应文化场,对文化层级进行表达,此为“形构”阶段。同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推导出“绿色型、创新型、服务型、传承型”的北部湾城市群形象,此为“整合”阶段。依据“形-合”叠加进一步对其城市群形象的对外传播进行探究,以“合-译”形式,从意象性恢复、原真性重塑、静态性展示以及活态性表达四个方面,对外宣翻译提出建议。构建“形-合-译”这一链条式对外传播路径,有助于不断完善北部湾城市群形象建设,增强北部湾城市群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加强中国沿海地区与周边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的和谐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鹭舞北部湾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在北部湾祭奠上辈子的爱情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