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摘 要: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通過探究常见药品的性质引导学生巩固和加深溶液的核心知识,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以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此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问题情境;单元整体设计;溶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8-0050-03
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由此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基于化学学科的本质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依据生活问题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将“溶液”作为一个单元整体进行复习设计,以此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单元问题情境的创设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单元整体设计是根据单元核心概念对问题情境进行宏观创设,并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学文本的重构以及单元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将单元教学内容与问题情境有效融合。问题情境需选择能串联起章节重点知识点的,然后通过层次分明、视角多维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主动探究,由此可逐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
二、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
单元学习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注重单元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思维训练的纵向延伸,如此可使单元学习目标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单元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将目标转化为可探讨的问题情境,以此引领单元教学的实施。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水与常见的溶液”是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属的二级主题。此表是《课标》对“溶液”的相关要求。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零散的与溶液相关的知识,但还不能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无法构建“溶液”知识网络,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在面对生活场景时,学生也欠缺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将旧知识与新情境进行链接的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
依据《课标》和学情,教师将本单元的复习目标确定为:通过主动探究各种药品的性质,加深学生对溶液相关概念(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溶液”知识网络,以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相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合作等能力,如此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单元学习目标设定的教学思路如上图。
三、主要教学环节及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创设情境
请学生们把家里常备的一些药品带到课堂,并搜集一些常用药品的资料,然后我们从溶液的角度对它们进行研究。
(二)对常见药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汇总的药品按自己小组制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然后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讨论结论】学生列举的分类标准主要有(1)按是否需要开处方:处方药、非处方药。(2)按形态:液体型、固体型(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气体型等。(3)按用途:感冒药、消炎药、肠胃药等。(4)按药学体系:中药、西药。
【教学建议】从专业药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分类标准与包含类别存在不规范、不全面等情况,但只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即可,不可拿专业药学分类的知识来衡量学生的分类,对此教师应灵活掌握。
(三)对液体制剂的认识
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选择溶液型液体制剂进行研究,如蓝芩口服液、止咳糖浆等。
【学生活动】借助药品说明书,学生辨别常见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溶液组成,并分析溶质微粒的存在形态。
【活动结论】学生能准确辨别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溶质和溶剂,然后结合溶质存在的形态理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学建议】液体制剂有多种类型,因此此环节教师还可补充一些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的实例,由此说明很多的有机试剂也可作溶剂;在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溶液概念后,教师可引入悬浊液、乳浊液、乳化现象的概念并进行辨析。
(四)冲剂的服用——以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为例
【学生实验1】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常温下溶解,学生自由取量,体会溶解过程。
【学生实验2】1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分别在80g凉水和80g热水中溶解,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1.冲剂溶解时,水温是否越高越好?2.计算所得溶液的主要药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的质量分数。3.提炼实验2所配溶液中溶质可使用的方法。
【教学建议】实验1主要是让学生从定性的角度体会溶液形成中的溶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如在家里冲药时会用筷子或勺子搅拌,类比理解玻璃棒的作用。又因为实验1是在常温下溶解,家里冲药是用热水冲,而引出实验2。实验2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的溶解对比实验,教师可结合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温度除了对溶解速率有影响之外,会不会也对药品成分有影响,如此可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2和问题3,可实现“溶解—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晶方法”核心知识点的串联,如此可深化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五)片剂的溶解——以维生素C片为例
【学生实验1】(1)1片维生素C片溶于80g水;(2)1片维生素C片研磨后溶于80g水。
【提出问题】片剂是否可以冲服?片剂是否可以研磨后冲服?
【学生实验2】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维生素C片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教学建议】实验1的两组实验一方面是和冲剂的溶解实验作对比,另一方面是为实验2自主设计实验作铺垫。生活中常有因儿童吃片剂难以下咽而采取研磨后冲服的情况,通过实验1可从溶解的角度印证生活经验的可行性,但需教师强调说明因为药品成分的复杂性,所以有些片剂是不能研磨冲服的,如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等,其研碎后服用会降低药效,还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双层糖衣片剂研碎后服用甚至有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因此食用药品的方式一定要遵医嘱,并认真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实验2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其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需在饱和溶液的基础上,即配制维生素C片的饱和溶液是此实验的关键步骤。所以在此环节建议教师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互相评价,然后教师进行点拨,以此突破难点。由实验2可延伸复习NaCl、KNO3、Ca(OH)2、NH4Cl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针对维生素C片的饱和溶液提出问题:“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有哪些方法?”由此使学生在该情境下进一步深刻思考,并生成多个概念间的关系脉络。
(六)泡腾片的使用——演示泡腾片入水实验
【教学建议】此实验的特殊点在于泡腾片入水后有化学反应发生,其反应原理不宜深度讲解,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很多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而且在溶液中进行的反應都比较快,由此可为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原理、离子反应的基础做好必要的知识衔接。
(七)科学安全用药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科学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和感受。
【教学建议】此环节教师要多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发言,并着重培养学生安全用药的意识,认识药品的多面性,关注自己及他人的健康,进而使学生养成独立、全面考虑问题的品格以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单元整体设计,其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探究链的设置。本节课以常见的药品为线,所设情境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并通过多种药品的实验探究把溶液的核心知识进行了整合,如此可帮助学生深度思考,完成整章的学习目标,进而可实现知识和素养的双落地。
【责任编辑 韩梁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