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华,赵奎
(卢氏县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三门峡 472200)
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为20%,其中以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卧床不起、腰背部剧烈疼痛、甚至脊柱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1]。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较大的手术创伤,给临床治疗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有研究建议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增加椎体强度和刚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加快术后康复进程[2]。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因其创伤小、康复快的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临床使用的低黏度骨水泥椎体注射,易发生骨水泥渗漏,导致神经根受压以及肺栓塞等,临床应用受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虽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率,但需置入球囊扩张,手术时间长。随着材料工程的不断发展,高黏度骨水泥逐渐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其具有黏度高、渗漏率低等特点[3]。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性及对疼痛程度和躯体功能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卢氏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55~90(65.16±2.31)岁;体质量指数16~26(22.35±2.25)kg·m-2;单节段椎体骨折35例,多节段椎体骨折19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20例,专科及以上14例。观察组男21例,女33例,年龄56~90(65.26±2.41)岁;体质量指数17~27(22.51±2.26)kg·m-2;单节段椎体骨折34例,多节段椎体骨折20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22例,专科及以上14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指南》[4]中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确诊为骨折椎体为新鲜骨折;(3)由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骨密度检测确定为骨质疏松性改变;(4)腰背部骨折局部压痛及叩击痛明显;(5)椎体前后无明显破裂等。排除标准:(1)合并椎管狭窄、脊髓肿瘤等病变;(2)有精神障碍、高血压等合并症或心、肝、肾等重大疾病;(3)全身评估不能耐受手术;(4)伴有脊髓肿瘤、脊柱结核、椎管狭窄等病变或风湿性关节炎;(5)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等出现神经功能损伤;(6)不合作及失访等。
1.2 研究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消毒铺巾后使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取椎体压缩严重的一侧作为穿刺入路,穿刺针由外上向内下,注意胸腰椎椎体形态的差异,缓慢进针,C型臂X线机侧位越过椎体,拔出内芯,置入导针,沿导针放入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先建立两椎体的工作通道,再调水泥。观察组患者应用高黏度骨水泥以及椎体成形术手术系统,调制好骨水泥至面团期1 min内,使用专属注射器注入椎体内,X线机观察骨水泥弥散情况,3 min后推入高黏度骨水泥,旋转工作套管,完全凝固后拔出穿刺针,按压止血。对照组患者采用低黏度骨水泥,将调好的水泥吸入骨水泥推进器,经穿刺方向缓慢注入骨水泥,若出现渗漏适当改变方向,完全凝固后即可拔出穿刺针。两组推注速率相同,手术均由同一脊柱组医生完成,术后2 h可翻身,24 h后可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1)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定患者手术前、手术后48 h、手术后1个月疼痛情况。(2)躯体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6]评定患者手术前、手术后48 h、手术后1个月躯体功能恢复情况。(3)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水泥渗漏包括椎旁渗漏、静脉渗漏、穿刺针道渗漏、椎间隙渗漏;并发症包括肺栓塞、脑栓塞。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疼痛缓解情况和躯体功能指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疼痛缓解情况与术前相比,术后48 h、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下降(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较(±s,分)
注:与手术前比较,a P<0.05;与手术后48 h比较,b P<0.05;VAS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组别例数评分手术前手术后48 h 手术后1个月对照组54 8.65±1.22 4.02±1.01a 2.54±0.36 ab观察组54 8.62±1.32 4.11±1.03a 2.51±0.38ab t 0.123 0.458 0.421 P 0.903 0.648 0.674
2.2 躯体功能与术前相比,术后48 h、1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下降(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比较(±s,分)
注:与手术前比较,a P<0.05;与手术后48 h比较,b P<0.05;ODI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组别例数评分手术前手术后48 h 手术后1个月对照组54 70.82±8.56 31.05±4.21a 22.54±2.04 ab观察组54 69.87±8.44 30.56±4.22a 21.87±2.13ab t 0.581 0.604 1.669 P 0.563 0.547 0.098
2.3 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常伴有不同的内科疾病,且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临床上采用的传统开放手术风险较大,易引起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7]。此种情况下,具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恢复快等优点的经皮椎体成形术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其在临床主要应用于骨髓瘤、椎体转移瘤等疾病[8]。经皮椎体成形术主要通过穿刺针穿刺到受伤椎体内,并注入骨水泥,从而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的目的,但也会发生骨水泥渗漏、中毒等并发症,引起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后果,因此骨水泥材料的选择对于改善骨水泥渗漏具有重要意义[9]。
随着影像设备的改善和手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研究表明骨水泥黏度是影响静脉渗漏的主要因素,高黏度骨水泥可降低静脉渗漏率[10]。既往有研究结果显示,低黏度骨水泥虽然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且较安全,但椎旁骨水泥渗漏率和静脉渗漏率均较高[11]。大多数患者无显著的临床症状,但静脉渗漏率有较高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甚至死亡[12]。黏度是骨水泥的特征性参数,会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及渗漏的发生率。以往采用的低黏度水泥分子量小,注射过程压力较大,易发生渗漏,对于骨折压缩严重的椎体,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极高[13]。高黏度水泥缩短了骨水泥混合过程中的液态期,注射时间长,低聚合温度,骨水泥弥散分布均匀,可通过控制骨水泥温度延长操作时间[14]。高黏度水泥具有生物活性,可与骨组织良好融合,提高椎体强度。高黏度骨水泥中添加二氧化锆,显影效果更好,便于精确地控制注射骨水泥流向位置,并且凝固温度低,降低骨水泥聚合热效应,减少组织损伤[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48 h、1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均较前下降,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可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改善其躯体功能,与王吉博等[16]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安全性可,原因可能在于高黏度骨水泥缩短了混合液态期,降低了渗漏的发生率,使禁忌证变成适应证。胡建华等[17]通过分析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发现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对于缓解患者疼痛、减少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方面疗效较好,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目前多数观点认为,骨水泥在聚合作用时会产生热能,这种热能可破坏患者的痛觉神经末梢,同时骨水泥可产生神经细胞毒性作用,阻碍痛觉传导。骨水泥可增强椎体的强度和刚度,同时减少骨的变形和骨折处的微小活动。另外在手术过程中需注意避免骨水泥注入过早,注意骨水泥的材料温度和室温,待骨水泥在面团期注入椎体;操作者需对椎体进行准确定位,不要刺破椎体前壁或下侧壁;注入骨水泥时要缓慢、均匀,发现有渗漏时需暂停注入,待固化后再次注入;停止注入后适当选择工作套管,待骨水泥凝固后再拔除工作套管[18-20]。
综上,经皮椎体高黏度骨水泥成形术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水平,改善躯体功能,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