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婉梅,梁凤英,林 敏,冼惠蝉,邓金燕
压疮作为现阶段慢性病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态势,且压疮的致死率同样呈高水平态势[1]。压疮的诱发因素较多,通常与病人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相关,即皮肤受剪切力等机械性作用影响,进而超出皮肤的承受范围,由此表现为压疮[2]。压疮可使病人皮肤出现皮下组织局限性损伤,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及疾病治疗均可造成极大影响。如何将现代压疮知识及理念应用于压疮防治,是现阶段各临床科室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以往的临床护理针对干预压疮现象,多为对压疮处皮肤进行养护、定期变换体位等,极少针对压疮的预防管理做出相应的措施[3]。相关研究表明,建立压疮管理体系能有效预防脑卒中病人出现压疮表现[4]。由于各科室间对压疮的管理模式大不相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且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致使其科室病人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及护理效果。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则是现阶段较新颖的一类管理模式,能在院内形成护理部、压疮管理团队及各临床科室的三级管理体系[5]。本研究旨在探索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构建对压疮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0年9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126例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Braden评分、住院时间、是否院外带入压疮及是否为高危病人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病人的无肌肉包裹层、较薄肌肉层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的皮肤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损害,并出现红肿、麻木、疼痛等局部炎症表现,即为压疮[6];②病人年龄≥18岁;③病人卧床时间≥7 d;④病人临床资料、既往病史清晰,具有自主交流能力;⑤病人对本次研究所应用的护理方法无异议;⑥病人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
1.2.2 排除标准 ①病人存在严重的肝肾衰竭或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②病人具有精神类疾病;③病人对本次研究所应用的护理方法不予配合;④病人治疗依从性及沟通能力差;⑤病人病历资料不全。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干预[7-8],具体如下。
1.3.1 建立医联体压疮管理团队 由较多机会治疗压疮病人的科室各选拔1名资历丰富、工作年限≥10年、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作为压疮管理联络员,组成具有10名成员的医联体压疮管理团队;结合线上学习、集中培训、专题讲座、护理查房、压疮知识竞赛等方式,组织医联体压疮管理团队的成员进行培训,并在培训接受后进行统一考核,初步了解每位成员的压疮管理水平及相关知识结构。
1.3.2 建立医联体压疮管理公共平台 建立医院医联体压疮管理微信群,定时发布压疮管理的相关通知;鼓励成员在微信群内分享疑难伤口图片,并引导其余成员进行有效互动。
1.3.3 医联体压疮链式管理体系的应用 ①规范压疮风险评估、会诊及上报流程:编写压疮预防宣教手册、压疮护理手册等材料,其中需涵盖Braden评分表的使用流程、压疮上报流程、压疮报告单、压疮管理团队会诊流程、高危病人风险评估报告、应用减压敷料操作流程等。②确立压疮监测指标:即确立压疮的评估、过程及结果指标;其中评估指标包含压疮的风险评估率、风险评估正确率、高危病人上报率,过程指标包含病人床头抬高达标率、压疮预防措施落实率,结果指标包含压疮发生率、院外带入压疮康复率;在信息系统中融入压疮的评估、过程及结果指标。③品管圈活动: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主题围绕“提升护理人员Braden评估准确率”及“提高压疮高危病人干预措施落实率”进行。④压疮同质化会诊: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头脑风暴,并请医院慢性伤口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对团队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后进行标准化培训考核。⑤举办知识竞赛及相关活动:以压疮指南作为理论基础,每年举办1次压疮知识竞赛及案例分析竞赛,在竞赛结束后为成员重新梳理压疮管理的相应流程,并对成绩优异的成员予以适当奖励。⑥定期检查压疮管理质量:对压疮、撕裂伤、失禁性皮炎等类型的皮肤问题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表内应反映出调查流程、时间、人员、病人情况等相关信息,即动态化反映病人的压疮等皮肤状况,为后续的针对性护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若存在典型案例,则应单独列举,并组织各临床科室进行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演示等活动,并在后续的护理活动中不断完善此类活动。
1.4 评价指标
1.4.1 病人压疮护理质量 记录对比干预后两组病人压疮风险评估率、压疮风险评估正确率、高危病人上报率、床头抬高达标率及压疮预防措施落实率。压疮风险评估率=压疮风险评估病人数/病人总数×100%;压疮风险评估正确率=压疮风险正确评估病人数/压疮风险评估病人数×100%;高危病人上报率=高危风险病人上报数/压疮高危风险病人总数×100%;床头抬高达标率=床头抬高达标病人数/需抬高床头病人总数×100%;压疮预防措施落实率=正确落实压疮干预措施病人数/具有压疮风险病人总数×100%。
1.4.2 护士护理管理水平 应用护士管理能力指标问卷[9]对20名护士同期同科室护理管理水平进行评价,该问卷包含知识、技能、态度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部分包含护理管理知识、临床护理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技能部分包含系统性思维及沟通技能、计划及监控技能、组织技能和领导技能,态度部分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分1~5分,总分50分,护理人员得分越高其管理水平越好。记录并对比干预后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能力指标问卷评分。
1.4.3 病人护理质量 参照相关文献[10]制定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应用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对病人所获得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该问卷包含用药、康复训练、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复诊5个方面内容;每个方面共包含4个相关问题,每个问题分值为1~5分,应用5级评分法,总分为100分,评分方式为正向评分,即病人得分越高其护理质量越好;记录并对比病人干预后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评分。
表2 两组病人压疮护理质量比较 单位:例(%)
表3 两组护理人员管理水平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病人护理质量比较 单位:分
现阶段,对压疮发生机制的研究已基本成熟,且对压疮的防御策略同样较多,而对于压疮管理的难点多集中于预防护理策略的落实。压疮的形成通常较难愈合,为临床治疗及护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对长期住院病人进行一定的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避免压疮的发生[11]。但传统的压疮护理多围绕病人的皮肤清理、适时变换体位等,其落实率及落实质量不佳,由此病人仍具有较高概率形成压疮。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则是以护理环节作为关键,并对每个环节保持有效且连续的管理,由此形成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可贯穿于病人入院至出院的整个过程,为病人提供多学科协作的管理。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不仅能够为临床提供真实、科学的压疮管理资料,由此可便于护理人员通过压疮上报及监控体系,对压疮病人的整体动态进行了解,分析病人压疮发展情况是否合理。相关研究表明,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能有效加强护理人员维护病人安全的效果[12]。
3.1 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构建对住院病人压疮护理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压疮风险评估率、压疮风险评估正确率、高危病人上报率、床头抬高达标率及压疮预防措施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的构建能有效提升住院病人的压疮护理质量。即提示在此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能迅速发现并纠正病人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护理安全监控工作的被动局面进行改善;结合对病人的各类评估,能为医护人员制定后续的治疗、护理措施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使病人明确压疮的危险因素,使病人能产生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由此避免医护工作的盲目性,这与马骞等[13]研究结果相似。故观察组病人表现出更好的压疮护理质量。
3.2 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构建对护理人员管理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相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病人(P<0.05),由此说明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即提示在此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通过统一的模式化信息平台、经验共享等,能够在相关压疮案例中进行学习,提升其压疮管理能力;在压疮护理管理进一步规范后,护理人员在维护病人安全过程中更进一步,为后续的压疮护理管理提供前瞻性预测,护理人员的整体认知得以提升,由此促进护理人员更加熟悉压疮的管理流程。这与赵体玉等[14]研究结果相似。故观察组护理人员表现出更为良好的管理水平。
3.3 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构建对住院病人护理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病人(P<0.05),由此说明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的构建能有效改善住院病人的护理质量。即提示在此管理模式下,压疮情况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不但能够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够节约相应的医疗资源,为院内各科室间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估、上报、干预、持续改进流程体系,进而对压疮情况进行双重监控管理;链式管理体系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可促使护理人员规范处理压疮病人的伤口,并逐渐为本院培养一批具有伤口会诊资质的护理人员。这与罗振娟等[15]研究结果相似。故观察组病人表现出更为良好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构建医联体模式下压疮链式管理体系,能够使压疮管理趋于科学化及规范化,提升了病人的压疮护理质量,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及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