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炯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方法那方法掌握不好教材最没法。”由此可见“研读教材”的重要性。什么是研读?研字从石,本义指细磨,碾为粉末。研读在这里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源于充分地研读教材。
语文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详实透彻,分析得多么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多层面、多角度的观照与鉴赏,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在教材研读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权威解说,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权威解说是什么?是文本的作者意义,即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要表达的意义。我们要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试图要表达的思想。避免想当然的随意解读,造成曲解误读、扭曲文意的后果。权威解说在哪里?首先在原文中,也有在作者寫的序言或编后记中,或在作者的相关札记中,还有在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老舍的《草原》中写道:“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茫茫”怎么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多个义项:“广阔,深远 ”,“众多、纷杂”,“模糊不清”。但带到文中,都觉得不甚贴切。作者的权威解说被教材的编者删减了,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
原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紧呈上段的童年感受而发。这就是作者的权威解说,我们不能妄加猜测。根据语境,我们得以断定,“茫茫”是老舍儿时对内蒙古草原的一个负面评价,是辽远荒凉,人迹罕见的意思。而 60 年代老舍随中央访问团到内蒙考察,看到的草原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不仅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也为后文描写草原牧民火一般的热情和沸腾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是全文一处点睛之笔,可以设计为一个贯穿全文的很有穿透力的问题。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二、紧扣时代特征,透视文本精神世界
阅读教材中特定时期的作品要关注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社会主张。如果我们不了解作家作品的时代特点,就只能简单地读故事、教故事,而不能在一个广阔的生活画卷中,透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关注教材原著,还原历史人物形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将相和》改编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但学生一边倒的喜欢蔺相如,不喜欢廉颇,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删节为《将相和》后,“相”的描写保留过多,“将”的篇幅太吝惜笔墨,以致使学生压倒多数的认为廉颇只是个善妒的有勇无谋的莽将。特别是很多教师没有看原著,就盲目下载网上流传的“将相和,和为贵”的观点,并奉若神明,这样的教学必将削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锋芒。于是,我们做出了还原历史人物,补充课程资源的选择,还廉颇一个公道,让将相“和”得旗鼓相当,“和”得堂正无私。
材料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材料2: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决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两个补充资料有助于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廉颇在赵国的地位作用,渑池会盟的功劳不是蔺相如一人的,廉颇不谋私利、最坏处设防、最好处力争的大智大勇,不愧是赵之良将。“负荆请罪”也不是知错就改的常人之举,更不是权宜利弊的“和为贵”,而是在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感召下,在效忠君王、共同捍卫国家主权的最高准则下,二人结下的“刎颈之交”。
四、理解蕴藏深度,实现教材阅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熟悉文本未必有利于教学,定格于已有的阅读理解、驻足停留在以往的解读视域,导致教师思想僵化、文本解读能力退化,怠慢了鲜活、生动的人生体验,放弃了审美主体再创造的过程,所以备课上课前一定要充分地解读教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带着时代的气息、探索的目光,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不过度依循原有的解读路径,不懈怠依赖于以往的阅读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比如《推敲》中贾岛在街上推敲诗句的情节,有些孩子认为有点可笑,但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主人公对做学问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此外,在研读教材时,教师还要了解教材编选意图,定位教材研究方向;关注课文课后习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扩大文本解读视野,探索文本认知途径 。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形成多元的、广阔的文化视野,才能使自己置身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运用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总结新的经验和理论,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才能常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