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磊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与完善,教学活动的实施更加侧重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等也需要做好相应的革新准备。深度学习理念是一种长效性的教育引导方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化分析,对教学目标做好深化设计和统筹管理,让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揉开捏碎”,将知识点更加全面和高效地吸收下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化学知识点多而且比较繁杂,呈现出了相对明显的抽象性现象,所以在学习中也出现了层次性问题,不同学生关于化学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比较明显,不利于学科整体性的提升。深度学习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是结合学生特点和基本规律开展的,重点在于尊重学生,深化学习效果。以此为基础而开展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可以为学生指明化学学科的学习方向,推动化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一、深度学习理念的内涵及问题提出
深度学习理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提出,并逐渐地应用到了学科教学当中,其主要是与浅层学习进行对比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对于深度学习理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对与新事物和新思想的批判性理解,并在认可这些新事物、新理念的基础上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到一起,通过学习方法和迁移情境等方式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关于深度学习理念,学者之间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基本内容可以保持一致性,也就是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时刻保持高阶思维,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检测到新知识、新理念,并做好情境迁移工作,逐渐地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
深度学习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提出,主要是根据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在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对于深层次的设计与应用也不多,导致学生对于问题的看待和理解也都处于相对浅层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于化学授课设计缺乏整体性的规划,设计目标不够清晰,在教学中没有将知识点之间的紧密性凸显出来,进而致使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出现稀松零散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对于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经验相违背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生硬讨论、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成绩和学习水平的提升;再次,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化学学习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和思考的意识。但现实是教师的主体性比较明显,授课中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收为主,学生缺乏深入性分析与理解的过程;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意义链接性的知识点比较少,学生没有借助意义链接构建起知识框架和学习体系,化学知识的学习碎片化现象是比较明显的,无法对知识进行准确的提取和精准性的运用,也是导致他们学习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二、高中化學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自身素养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都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教学向应试教育靠拢,盲目追求高分,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不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忽略了先进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不具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学识和能力,缺乏深度教学的自觉意识,难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二)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很多教师还是按照应试教育来进行教学,他们重结果、轻过程,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考高分、上名校。这样的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已然不能够符合现行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标准,更不能真正达到学生深度高效学习的教育目标。
(三)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体性
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让高中学生真正成为深度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应试教育课堂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单向传递给一个学生,学生就像是一个“容器”,最大限度地去接收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设问环节,许多教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经常是自问自答,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在一个深度学习的教育课堂中,学生只有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能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主动对化学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疑问,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理解和知识建构,实现深度学习。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一)以课程标准分析为基础,对深层次的内涵进行挖掘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教学活动的目标价值也就是学科教学的内涵,直接地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着学科的教学水平。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规划,不同课题将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不同,但是最终的教学价值都是相同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做好基础概念的分析工作,并逐渐地将有效性的知识点借助概念分析挖掘出来,在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基础上挖掘其内在价值,保证学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学习和充分地理解。
化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是在分子和原子物质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对于化学概念的深度性理解分析中最重要的就是关键性元素的分析,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元素、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其完整的知识体系,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之下的化学学习,建立在了夯实学生基本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制定和实施。
在讲解高中化学“电解质”这一节课程的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初中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做好相关知识点的回顾工作,其中包括了对物质分类、化合物知识点进行复习,之后通过化学实验设计与组织的方式开展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活动。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对其概念进行了深度分析,借助练习题巩固练习。之后,可以借助氯化钠的结晶体和溶液导电能力实验,对比分析导电的原因和原理,将电离的概念分解出来,让学生懂得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为何。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分析和总结之后,学生对于电解质问题就会有深度的理解,而后教师再组织学生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练习内容中对酸碱盐的概念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
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与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要保证在目标设计合理性的前提下,实施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能力培养,可以利用已經学过的知识解决各类型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原子结构”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并由问题引出课题和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问题①:在化学的变化过程中哪种微例最小?②如果原子是最小的微粒,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呢?在提出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粒子散射的实验视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大多数的粒子在穿过金铝箔之后还会按照原来的方向前进?②为什么只有少数粒子的前进方向出现了变化呢?③极少数的粒子好像被金属箔弹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在这些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对原子结构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程度的掌握,而且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持续性打开的状态,他们可以积极自主地思考,可以对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剖析和解答,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延伸学生的思维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严格遵循深度结合要求,对章节教学目标进行统筹设计
每一个章节的不同知识点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统筹全局,既要分析每一个章节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属性和地位,也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性地掌握,包括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问题分析理解情况以及综合学习水平等,之后再对教学目标进行统筹设计与规划。在教学目标的设计阶段,教师要坚持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基本要求,做好科学实施,统筹兼顾,将深度学习理念深刻地贯彻与执行下去,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真正地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比如,在学习“铝、金属材料”这节课时,教师首先要利用铝比铁性质活泼的特点提出问题:为什么铝不容易生锈?而铁反而容易生锈?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对铝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在实验中教师准备铝条和砂纸,让学生观察打磨之前和之后的变化,从实验中更加直观地观察出其物理性质;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铝和金属、铝与非金属反应的实验活动,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推测实验结果。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实验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非常直观和深刻的体会,得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也就是让学生在了解铝金属材料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推测和证明,让学生对铝、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等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更深层次的了解,明确它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深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高中生学好化学并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铺路。深度学习理念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基本概念和核心理念出发,对问题进行深度性地分析,在学习方法和情境迁移的作用下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目标和知识体系的完善之下更加高效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取得更加可观的学习成效。深度学习理念作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科学对待,配合合理的教学方法,做好深度融合和分析,对其中蕴含的内容和思想与学科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只有教师知其所然,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