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燕
前言
自202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施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立即从以前那种教学形式转变过来,总是进行着以前的习惯性劳动,小学教师以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进行课外辅导,但是教学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要想改变现状,提高教学成果,教师就不能再以之前的单向的传授知识的形式进行教学了,而应该着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之前的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和策略,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其进行“先学”。同时教师可以分析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策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助写作和阅读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借助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减负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处理减负与务实的关系
“减负教育”的提出让教育者们都开始竭尽所能地思考如何为教育工作进行增效减负处理,但是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务实,只有将务实作为增效减负工作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增效减负有效进行,从而才能让增效减负这一创新行为使课堂变得更加充实。比如说我们最常见的课堂情景设计,有时过分繁琐的课堂情景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对课堂的教学并无太大作用,应该适当减免;再比如,教师想要开展一个全新形式的课堂活动,应该先考虑自身能否有效地控制突发状况的产生等等。因此,教育的减负和务实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结合开展,才能让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把握分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部分教师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解并不是很正确。他们对于自主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以至于这样的尊重让学生迷失了自我。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教师应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对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才不会出现学生迷失自我的现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倾向
我认为教育的成功并不是只看得到了什么结果,而是应该注重过程。一是要看教师教的过程,看教师是如何引导、教授学生获得知识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看学生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和教授下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
(四)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热闹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成功的一部分,但不意味着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起哄,从而间接烘托了一个热闹的课堂,那么这个课就只是一个表面高效的课堂,并没有达到成功的效果。学生对知识并没得到很好地掌握,没有很好地锻炼到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那么这个课堂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堂。就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正确引导无疑是对学生思维很好的引领和活跃,并且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碰撞,说不定会擦出火花,从而产生不错的结果,这也是活跃学生思维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像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的课堂才是一节好课堂。
(五)过多地依赖课件,忽視了传统教学的独特优势
多媒体时代,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往往少不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随之展现。多媒体的出现既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减少了教师的讲解内容和时间,因此许多教师对多媒体的到来都很开心,多媒体教学发展得十分迅速。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就会让一些课堂问题随之出现。比如教师过度依赖课件的展示,从而忽略了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就会忽略学生与教师之间应有的交流,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而会引起课堂效率的下降。因此,现代科技只能作为教师讲课的辅助手段,并不能作为教师讲课的完全代替。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渗透思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学生的语文综合核心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渗透训练的重要性。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渗透思维训练,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引导学生进行“先学”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思维很容易受到之前所学知识和外界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进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时应该打破学生这种思维的局限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进行课前自学,即“先学”,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培养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
对于成年人来说,记忆力都是有限的,何况对于一个小学生。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或者说是将有限的记忆力发挥到最大的水平,就需要教师好好思考,尤其是语文这一具有背诵理解和积累性的学科。对语文来说阅读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可以将在阅读时看到的好词好句、名言名句或者是自己有感悟的句子摘抄记录下来,倘若不摘抄,只阅读,可能当下进行了思考,细细品味,达到了记忆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消逝,记忆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样阅读就只是单纯的阅读,并没有起到它最大的效果。这时候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摘抄或者批注阅读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对以后的写作和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三)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他们处在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无限问题的时间段,作为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渗透思维训练就应该利用好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和质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积极引导,为学生设计疑点,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同时,如果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能力,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自己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渗透思维训练。
(四)采用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掌握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件事物的喜爱程度。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开展渗透思维训练,就要多渠道地引起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抽出几分钟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于本节课要讲的内容的理解,教师借此给予主动上来讲述的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以此来引导更多的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总结和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以后,教师可以在课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与课堂所讲解的内容相关的教学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借此活动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他们对这节课所讲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快结束时最后空闲的三五分钟对学生进行渗透思维训练,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此结束课堂。
(五)借助写作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除了阅读之外的一大重要板块,也是对学生进行渗透思维训练的一大重要载体。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外界设备或者靠自身讲解引导学生对事物认真细致地观察,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对于此事物产生联想,结合所有的生活经驗,从而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的同时,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借助课外阅读和实践深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生的阅历很少,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那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进行渗透思维训练呢?这就要靠阅读书籍了。课外阅读和实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渗透思维训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语文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大多都喜欢课外阅读,有的学生甚至涉猎的十分广泛。阅读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且牢固。他们通过阅读积累了许多的各色各样的文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另外,课外实践也很重要,它可以将阅读获得的知识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做到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减负重在减去形式上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地减少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更不是一味地将课外作业减少。教师应该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小学语文要通过增效减负的方式,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使课堂教育创造出更好的价值,使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