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 程茹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面临着认知困境、动力困境和匹配困境。从具体要求来看,转化的前提是了解高职学生的需求,转化的基础是对教材内容的精准把握,转化的目标是回应现实,转化的关键是思政课教师。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包含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教材逻辑向教学逻辑转化、教材结构向教学结构转化、教材载体向教学载体转化、教材反馈向教学反馈转化五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作者简介]王石(1979- ),男,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程茹(1991- ),女,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职‘新学生群体’分众化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1JDSZK015)、2021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21JDSZK122)和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基于纪念性空间的党史教育‘在场性’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6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8-0084-05
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面临着吸引力、实效性亟待增强的问题。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教师的课堂失位和管理失职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思政课自身特征而导致的必然现象,也有人习惯于将问题归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层次和学习态度。如果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看出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失去了内在的关联和互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般来说,教材体系是“某一学科或专业的教科书内部的章节目结构框架以及相互联系的内容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教学体系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教学要素所形成的一个整体”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一般带有纲领性的基本原则,如果不能将教材的微言大义转化为教学的鲜活话语,就容易沦为空洞的说教。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学情特点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异,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要克服高职特有的困境,回归高职现实,回应学生关注,遵循高职教育的一般规律,增加高职思政课的辨识度,提升思政教育的特有价值。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困境
1.认知困境。由于教学行为的惯性,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对教学准备的认知缺失,没有意识到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现实中还有一些教师仅根据个人判断,或自己对课程理解的想当然,抑或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研究方向来设计教学。第一,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等同于撰写教学详案。教案是教材向教学过渡的文本,详案也只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化,仍然停留在阐释教材的层面,没有认识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用另一种叙事方式呈现教材的精神世界。第二,认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是口语转述教材文本。这种观点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理解止步于话语方式的转变,没有顾及其他。第三,认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是教材内容简单化。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讲过于理论和抽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任务变成将理论的变成通俗的、将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对于不易通俗化和具体化的内容,直接以“教学选取”的形式进行任意“剪切”,这样的转化破坏了课程的系统性,导致教学的碎片化。
2.动力困境。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相关研究开展了十几年,但由于转化的工作量较大,一线教师有时知道转化的重要性也难以坚持此项工作。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大量的“隐性教育”工作,呈现于课堂,受益于学生,转化工作既没有项目支持,也无获奖表彰,不会产生即时的“成果效应”。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需要思政课教师主动推进、自我要求,这对教师的积极性是一种考验。动力缺乏的可能源于不会转化、不愿转化、规避转化、胡乱转化。高职与本科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原则是相同的,都要了解学生需求,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回应现实问题。但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高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体现自己的特点:更加强调形象的思维,而不是抽象的思维;更加聚焦实践的逻辑,而不是理论的逻辑;更加突出应用场景,而不是意义场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需要做到精心备课,精准转化,精彩授课;需要具备可行性和持续性,让教师能够掌握运用,并愿意为此持续付诸实践。
3.匹配困境。这里的“匹配”是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否精准投射学生类型。本专科通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就像是思政课的原材料,要加工成符合本科和高职学生口味和消化能力的食品,才能被学生主动吸收。高职思政课教师大都来自本科院校,学生时代接受的是本科思政教育模式,往往在没有理解高职教育特征和高职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背景下开展思政课教学。他们对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理解可能是:讲少一点,讲浅一点,甚至可以重复中学的思政课内容。实际上,“匹配”是方向问题而不是层次问题,但又不可限于特定的方向。有的教师认为,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定要体现“职业性”,过度强调职业发展路线,强化职场教学情境,植入职教学生案例,将职业院校和职教学生标签化。这样的转化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思考空间,难以引起学生响应。所以,依照如此路径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落入了“职业化”思维陷阱。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总体思路
1.教材體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是了解高职学生需求。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目标是实现高质量教学,根本目的是服务学生。学生需求是转化的努力方向,就像商品要满足市场需求一样,好的产品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成长于信息化时代的“00后”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关注社会,有自己的旨趣,也有自己的痛点。思政课教师要观察学生,调查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相处,不仅要知道高职学生群体的兴趣偏好、行为特点和思维模式,还要知道学生反感什么、厌倦什么、抵制什么。当然,学生需求也会随时代变迁、技术普及、社会发展而转化升级,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不应停留于浅层的说教,不能走向“泛娱乐”化。一方面,高职思政课“如果缺乏认知层次的高度、背景分析的广度和探究思辨的深度,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是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②;另一方面,过度娱乐化的思政教学只会成为过眼云烟的“表演”和不留痕迹的“水课”。
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础是对教材内容的精准把握。教材主导教学,目前高职思政课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编写水平和内容质量毋庸置疑,但部分教师不愿开发这个触手可得的“宝藏”,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的精神和意图,根据个人主观意愿编写课件,甚至不看教材,借用同行的陈旧课件“照件宣科”。这样的教学背离教材内涵,学生不会喜欢。教师理解教材的深度,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学来说,重点不是理论深度上的挖掘拓展,而是政治方向的准确定位、联系现实的精准有效。教学实践中应防止随心所欲地解读教材,违背教材精神和思政教育方向,同时要谨慎选择教学素材,防止不当举例。
3.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目标是回应现实。理论若不能回答现实问题,一定缺乏说服力,更不具备吸引力。真切的事实会碾压各种巧言令色的争辩。这个“事实”是符合高职生生活逻辑的“生活现实”。思政课教学需要直面社会现实,直击社会矛盾,崇尚务实态度,重视实践检验,解答人生困惑,回应学生问题。问题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学生群体中来,而不是从自己的推测和臆想中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场景和思想世界,了解学生的关注和窘困;也可以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的互动讨论,收集学生关心的议题,再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思政课要正面回应问题,而不是笼统的、泛泛地回应学生的追问,“顾左右而言他”。
4.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是思政课教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教师无疑是思政课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认真设计每一次讲课,用清晰的逻辑体系、彻底的学理分析感染学生、感召学生、赢得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形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的意识,既要走进教材,更要走出教材,走向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另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系统性的而不是个别的转化,需要团队协作完成而不是教师单打独斗,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识缺陷、信息盲区和价值成见,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弥补、互相纠错。
三、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路径
1.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教材是高度理性和浓缩的叙事文本,其话语具有逻辑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教学是走出教材书面语言且传递教材精神的口头叙事,其话语具有引导力、亲和力和时代性。教学内容源于教材文本,需要进行话语转化才能被受众接受。话语转化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解青年的话语方式,把握高职生的话语氛围。实践发展和时代变迁拓展了青年话语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在塑造着青年话语方式,而高职生的话语是在通俗意味的基础上体现工作场景和职业气息。高职思政教学话语既要有主流特征,也要体现青年色彩,还应适当融入高职韵味。第二,讲好中国故事,避免俯瞰性说教。“教育者不应有太强的权威意识,谨防教育的俯瞰性和霸权性,教育不是控制人、驾驭人,而是关心人、尊重人”③。教学只有符合受者的期待,才能使他们产生心灵共鸣。可以用故事叙述代替传统说教,提高学生的倾听意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也是思政课堂的应有之意。第三,跟踪文化潮流,推动话语创新。多元文化背景下,抖音视频、社交媒体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打开方式。教学话语应注重语境分析,这要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等所表达的内容不同,收获的效果也会不同”④。
2.教材逻辑向教学逻辑转化。逻辑上的过渡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杠杆”。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⑤。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和方向固然重要,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讲立场而不顾事实和逻辑。教材体现的是演绎式说理,是从概念到特征再到功能的顺序逻辑;教学中往往借助情境和案例,实现带着问题去追求解决方案的推理逻辑。
走进思政课堂的学生,也许携带了顽固的既有观念、代入性观点和固执的偏见,可能会对某一现象存在私见。思政教学要具备一定的说服力,让学生进入教学的“逻辑轨道”,对学生形成理论的“征服感”。一方面,实现从教材策略向教学策略的转变。在不改变教材精神的前提下,按照大学生的接受规律重新设计教学逻辑结构,用高职项目化教学思路、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实现专题任务教学,从而符合高职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另一方面,由目标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带着对现实的探索去学,实现研讨式思政教学向议题思政教学升级。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收集问题,用学生关注的议题推动教学进程,教学由单向性转向互动性,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用案例和问题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案例和讨论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理论和学习要点。有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分析过程,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记忆也更深刻。教育论告诉我们:直接给出的结论,受教者难以形成记忆,自己动手做过的,或者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3.教材结构向教学结构转化。教材是为阅读者提供服务的叙事结构,它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同时具有内容的理论性和逻辑的自洽性。完全按照教材的文本结构应用于教学实践,课堂就接近于“专题论证”,而丧失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教材结构向教学结构的转化目的是通过教学设计重组教材内容让学生有形地参与课堂互动,无形地融入课堂叙事,自觉辨别理论的真伪,主动走近并接受思政课的观点与立场。第一,教材知识链重组。面对高职生的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使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还要寻找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对话。课程负责人可以对教材结构进行宏观的重组,以匹配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社会现实逻辑,这样的结构重组一般称之为课程整体设计;任课教师可以对教材结构进行微观的重组,以对应学生的接受规律和单元的内容风格。第二,教学内容的分众化处理。现行的思政课教材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统一文本,教材向教學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受众的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内容解读思路和教学重难点。这种差异包括本科生与高职生、高职各专业的学生以及高职在校生与社招生的区别。思政课教学的学情分析需要考虑高职生的思维特点、认知习惯、专业背景、批判能力和社会态度,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分众化教学更接近于实质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第三,教学手段的引入。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需要将合适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案例导入引出话题,设计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植入课堂调查了解学生的当前认知,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些教学手段的引入客观上重塑了教材的知识结构,优化了学生对知识内容获取的体验。另外,教师可以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者打造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位一体的翻转课堂式教学。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调整和微课化处理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
4.教材载体向教学载体转化。载体是“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根据两者的定位和功能的不同,教材和教学所选择的知识传播载体存在较大差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与本科目前不区分)教材主要以历史事实、党的文献、政府文件和伟人著作为载体,思政课堂教学主要以新闻事件、热点话题、典型案例、名人故事和历史事件为载体。教材载体需要提供权威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稳定性,一般体现出现实性、代表性、即时性和共振性。教材载体向教学载体转化需要搜集现实的故事、案例与数据,选择代表性人物,利用当下青年关注的事件。同时,高职思政教学载体应来源于高职生的视野与关注。高职生本身也是际遇不同、人物有别的青年群体,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走出来的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表达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载体的选择既要照顾整体,也要突出重点;既能关照高职教育目标,也能回应高职生的现实期待。教师要编写好课堂“教学剧本”,引导学生认知走向,刻画学生心理图谱,同时利用教学载体塑造良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享受课堂的热情。
5.教材反馈向教学反馈转化。学习过程是一个不进则退的“逆流式”进程,学习者要有一定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来督促自我、克制惰性,合理、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是学习者保持前进的动力机制。学习反馈分为延时反馈与即时反馈,教材反馈主要在于前者,教学反馈主要在于后者。延时反馈可以给予学习者更多的揣摩和体会的时空,使其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也赋予其自省、自悟的时间。即时反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及时的回应,使其能快速调整自己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兴趣。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高职生,受到网络生活中“即时反馈机制”的塑造,大多不具备等待漫长的学习反馈周期的心理素质。
教材与学生不具备天然的互动性。教材雖然蕴含大量的信息和深刻的理论,但由于教材属于静态的内容文本,需要学生主动的阅读、发现、吸取,长期的主动学习行为才可能体现学习的效果,让人体验到相应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即时反馈机制,让学生较快获知自己学习的变化和成长量度,并能直观感受自己学习带来的收获,可以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思政课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为每位学生建立课程学习的“进度条”,让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度可视化,形成及时的学习反馈,降低自我激励的难度,实现教学反馈机制与高职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协调。目前,线上教学反馈机制已经在众多在线课程平台中实现,线下教学反馈可以用即时点评、立即评价、互动即时记录等方式实现。
[注释]
①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2009(11):90.
②王石.用高职“思政金课”铸魂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80.
③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98.
④李辉,黄英.语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37.
⑤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参考文献]
[1]马广水,王岳喜,李敏.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论坛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157-159.
[2]罗斯静.“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