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
摘 要:当前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岗、课、证”融通的课程属于学历证书重要组成部分。“岗、课、证”融通视野下的专业课程开发路径研究,是解决目前普遍存在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不够、课程内容定位不清晰、过分追求全面等问题的重要路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教学需基于“工作岗位”标准和职业证书标准,重构课程模块,设计教学任务,使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证书标准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课程“岗、课、证”有机融合,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岗、课、证”融通 职业资格证书 岗位职业技能 课程
1 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各行业已经全面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和有效的发展,并颁布和发布相关改革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课证融通,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前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发展需要,需重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同时要对标职业技能标准,逐渐成为高职教育重点关注与改革探索的热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历史久,却是汽车产业后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以《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课程为例,进行“岗、课、证”融通路径研究,提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2 专业课程教学问题与分析
《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轿车舒适与安全系统的结构原理、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从实践层面上讲,该课程对接汽车机电维修岗位,是该岗位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该课程内容融合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网络通讯等多门学科,综合性较强。通过对我校专业该课程教学实施经验总结,该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将问题总结和分析如表1所示。
總之,基于以上问题和分析,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必须厘清“岗、课、证”标准内涵和现状,梳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编制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制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岗课有效衔接,课证充分融合”。
3 专业课程“岗、课、证”融通的内涵
专业课程“岗、课、证”融通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岗’是指本专业学生就业时需要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课’是指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证’是指针对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相关的国家、行业和企业职业等级证书。相互融通就是将前者三元素相互前街,贯通。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根本,将专业课程内容教学与相关的国家、行业和企业职业等级证书相融合、协调,即学生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就能与完成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又能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4 专业课程“岗、课、证”融通的路径
4.1 优化“岗课衔接、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标准主体包含了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
在每学年授课前进行企业调研,根据企业、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变化进行修订。《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课程在教学标准制定时,需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本区域企业和行业岗位职业技能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提升,高于国家和行业认定证书的标准要求的情况;二是国家和行业证书认定时,制定的工作任务滞后于企业岗位需求,不能完全代表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本课程标准制定不能盲目套搬国家和行业证书标准,必须考虑本区域企业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的基础,以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认定标准为主体修订依据,课程内容由两者共同组成。需在深度调研本区域企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提炼毕业生职业能力清单,依据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重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使课程教学满足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同时满足证书认证需求,从而实现“课岗融合、课证融通”。
4.2 制定“岗课衔接、课证融通”的课程内容
4.2.1 从“证书标准+岗位技能”中梳理课程内容
在制定课程内容学习任务时,以国家和行业认定的证书标准为基础,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后,通过调研本区域汽车维修行业、企业,梳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再结合证书认定考核的工作任务进行补充或修改,形成基于岗位技能标准和证书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机制。为满足学生就业和考证需要,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时,应形成随岗位技能变化的动态调整区间,应将证书认定标准作为最低标准,企业岗位技能标准作为最高标准。
4.2.2 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结构化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必须以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从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的技能标准到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培养的职业技能,课程内容归纳、总结需要经历工作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三次转换。
(1)以岗位能力与证书认定领域工作任务为参考,将工作任务集合转换为学习领域。
课程的学习任务集合来自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和证书认定工作任务,两者相互归纳,组合而成。证书认定标准是通过独有的工作领域梳理的工作任务,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是工作领域梳理岗位实际的工作任务,汇集了证书认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任务后,都不能简单的采用同类合并和直接借用,就需要根据课程的实际学习领域任务进行重新归纳,总结。重新归纳、总结后的课程学习领域内容包含证书认定和岗位技能工作任务集合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课程学习领域需要基于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和技术内容。在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时,需要多方参与:课程开发专家为理论指导,专业教师为主要负责人,以院校证书考评员及企业考评专家作意见征询,保证意见的全面性,再根据认知学习与职业教育成长规律,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2)重构由知识、技能和素养组成的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体现,对应课程内容的主体学习单元,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是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高度还原真实岗位工作情境。在近似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不断重复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岗位技能。但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是对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简单布置,更不是将企业工作任务直接套用为课程学习任务,而是需要解构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与技能再进行重构、组合,形成新的学习任务。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时,应具有平行、递进、包容逻辑关系中的一种或三者组合,
在课程任务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认知、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体验逐级渐进的学习过程。
其次,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应考虑行业和企业技术的升级。真实的工作情境是随着技术升级不断变化的。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时代,能源技术的更替、智能网联的发展,工作的环境、设备都在升级,工作情境随之发生改变。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考虑学生内在职业能力的迁移性,培养学生能够随外部工作环境的变化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建立知识、技能、素养与任务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
4.3 制定“岗课衔接、课证融通”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岗、课、证”融通课程应尽可能做到课程考核与证书鉴定相对接,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完成了课程考核的同时完成职业证书和岗位技能认定。
(1)课程终结性考核采用“素养+理论+实操”三者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培养高素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了需要重视学生的素养教育,同时既要技能也要技术,学生不仅要能掌握技能还需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终结性考核可以证书认定工作任务为参考,并在考核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证书认定的考核标准可以参考国家和行业的证书标准,同时可融入企业岗位任务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2)课程考核成绩可与证书认定相互转换。
当“岗、课、证”融通后,课程与证书考核在内容和学习任务上的考核成绩应能“相互置换”,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直接参与职业证书等级认定;职业等级证书认定结果直接或通过公式间接转换为本门课程成绩,同时课程考核结果也可以作为免除职业等级证书部分工作任务认定的依据。
5 结语
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和提供技术人才的保障,势必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本文以该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修》为例,进行“岗、课、证”融通的路徑浅析分析,构建“岗、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实现三元素共融贯通,能满足本区域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岗位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办学目标。
基金:2020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点课题‘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项目负责人:尹万建,课题编号:ZD2020060101)。
参考文献:
[1]徐文义.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层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7):151-152.
[2]赵大鹏.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1):71-72,78.
[3]施志君.技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为例[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5(4).
[4]李佳芸.基于职业发展构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程体系——以高速公路收费及监控专业为例[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7(1).
[5] WANG Shuang,WANG Xiaorong,ZOU Rui,et al. Teaching practic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based on standardized case in orthodonticsteac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lessons-based learning[J].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2013,28(4):104-106.
[6] YANG Jing,FU Nanyan,DENG Qin,et al. Application of LBL combined withPBL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J]. 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2013,28(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