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英美报刊与五四运动

2022-04-18 12:47:52叶美兰
博览群书 2022年4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英美报刊

叶美兰

五四运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而且因为它是今人最重视和最熟悉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五四运动研究的历史与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几乎相当,许多著作文章已在这条研究之路上树起一座座丰碑,若想再在此领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品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华英美报刊与五四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另辟蹊径,通过对在华英美报刊在巴黎和会期间的社论、新闻、通讯等内容的梳理,探讨在华英美报刊与五四运动从发生到结束之间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天地,将五四运动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战期间日本乘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在华势力急增,中日矛盾激化,日本凭借强权对中国反日言论进行压制。那时凡是涉及中日关系的新闻,中国报刊如果是自主报道,往往会面临灭顶之灾,轻则报人被捕,重则报馆被封,然而日本对在华英美报刊的相关报道无可奈何。这种媒介生态导致中国报刊在报道中日关系新闻上,全都采取翻译在华英美报刊“旧闻”的办法来开脱法律责任,以求自身安全。五四运动是由中国外交失败的新闻所激起,作者熊玉文由此敏锐地捕捉到研究五四运动的新视角,“步随流水觅溪源”,循着中国报刊的报道内容,回溯到在华英美报刊的原文,为此作者寻找到中国报刊内容与在华英美报刊内容的对应关系,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与传统研究相比,该书扑面而来的是研究的创新性。

该书的第一个“新”是对在华英美报刊与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媒介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媒介环境即是由大众传媒建构的信息环境。自从大众传媒诞生以后,人们往往不是根据亲身体验的现实环境,而是根据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采取行动,因此人们的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媒介环境所左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影响五四运动爆发的两个媒介环境,一个是反日媒介环境。在华英美报刊通过对威尔逊及其主义的宣传,为国人构建起亲美、信美,甚至依赖美国的心理。在当时亲美宣传与反日宣传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华英美报刊的反日宣传,其重要性不在于对路人皆知的日本侵略中国野心的揭露,而在于让中国人知道“吾道不孤”,有助于培养中国民众反日、抗日的决心和勇气。“二十一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远远大于巴黎和会,但是它没有引发像五四运动这样规模的抗议活动,这与国人侦知到的反日媒介环境大有关系。

另一个是危机媒介环境。一条新闻能够引发一场全国规模的运动,必然与人们已形成的危机感相关。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日本欲出兵中国、中国代表团内讧、陆征祥避居瑞士、章宗祥接替陆征祥、梁启超“卖国”、青岛五国共管等真真假假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在华英美报刊与中国报刊一道构筑了严重的危机媒介环境。4月底国人倚为股肱的顾维钧与曹汝霖之女订婚的谣言击溃了国人的心理防线,当再有不利的消息传来,人们的危机感与愤怒再也不能用口头舆论来消解,只有转向行为舆论,直接行动,于是中国外交失败的新闻就成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该书的第二个“新”是对在华英美报刊与对促成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动员之间关系的考察。在五四运动叙事中,威尔逊主义风靡中国、顾维钧辩论胜利、外交失败消息传来,这三个节点构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经典逻辑。然而,从1月末顾维钧的辩论胜利到4月下旬中国外交突然失败,中间长达84天。在这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中日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为五四运动叙事补上了“日使恫吓事件”的新环节。与顾维钧辩论失利后不久,日本向中国政府施压,命令驻华公使小幡酉吉照会中国政府,要求中国代表公布中日密约之前必须与日本代表商量,语带威胁。这样的中日关系新闻是中国报刊不能报道,也是中国报刊无从打探的消息。“日使恫吓事件”经在华英美报刊揭密后,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各地抗议的通电纷纷涌向报端,中国民众由此开始动员起来,以后中日关系一有风吹草动,即能掀起轩然大波。“日使恫吓事件”是五四运动发生的一次预演,作者在五四运动酝酿过程中加入这一环节,使五四运动叙事显得更加合理。

第三个“新”是对在华英美报刊与五四运动结束之间关系的考察。在过去的五四运动研究中,多少有一种顾头不顾尾的感觉。人们对五四运动爆发、“三罢”运动浓墨重彩,对五四运动如何结束惜墨如金。人们也没有注意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目标从青岛直接归还、诛杀“卖国贼”到拒签和约、罢免“卖国贼”公职的转变。作者从天气、目标转换、民众分歧、在华英美报刊态度四个方面考察了五四运动随巴黎和会结束而结束的原因。这四点见人所之未见,且理据皆在,逻辑严密。

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5月4日至6月4日主要为学生罢课与抵制日货运动阶段,6月5日至28日主要为“三罢”和拒签和约阶段。作者认为与五四运动分期相对应的,在华英美报刊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也分为两个阶段。在五四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在华英美报刊对学生运动是颂扬的,尽管对抵货运动有担心,但基本给予肯定。在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当“三罢”运动冲击到租界时,在华英美报刊全都转向反对立场,认为“三罢”运动是“愚众”运动、骚乱、暴行等。作者得出结论道,五四运动在没有完全实现初衷的情况下结束,固然与天气逐渐炎热、国人现实考虑以及国内认识分歧相关,也受到在华英美报刊意见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免职拒约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以上是该书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豐富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除此之外,该书还有其他之新。

利用历史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交叉方法是作者研究五四运动的一大特色。作者在该书中借鉴和利用传播学理论,尤其是“使用与满足”的受众行为理论、“议程设置”的环境认知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的舆论生成理论,对在华英美报刊的角色、功能、立场、传播效果与五四运动的生成、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在此,作者对五四运动研究在方法上有两个贡献:一是利用传播学理论研究五四运动,作者是第一人。二是借助外文报刊研究中国历史,并不是该书作者的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多人做过诸如此类的研究,但利用外文报刊系统地研究五四运动,作者也是第一人。该书为五四运动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四时期,在华英美中文报刊或停办,或转让,基本不在英美人控制之中,此时的在华英美报刊指的是外文报刊,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在在华英美报刊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之间必然存在着中国报刊的转述环节。对五四运动而言,在华英美报刊的首要功能在于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内幕揭露、热点追踪和舆论引导,然后中国报刊跟进,形成报道前后呼应和舆论风云激荡的局面。由于有大众传媒的介入,五四运动因而就具有了过去运动不曾有的时间上的即时性、空间上的共时性和地域上的广泛性的特征。这是该书对五四运动特征的新观察。

纵览全书,还有许多可谓新的地方,如对五四运动爆发和结束时天气的强调、对中国不同性质报刊对同一篇在华英美报刊报道的不同翻译的比较、对外报与外交关系的探讨。该书成功完成了在华英美报刊与五四运动之间关系研究的任务,它的面世说明了研究工作创新的重要性,作者的视角之新为该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突破。

如同任何新事物诞生都为人们带来新希望一样,我们对该书也抱有一种新希望。作为第一本利用外文报刊并尝试用传播学理论研究五四运动的著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作者只挖掘了在华英美报刊对中国报刊的影响,是否还存在着中国报刊对在华英美报刊的反向影响?作者只看到了在华英美报刊与中国报刊融洽的一面,两者之间是否还存在着矛盾的另一面?再如,如何进一步加强历史学与传播学在研究手段上的融合?这些问题期待作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揭晓和完善。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英美报刊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党员文摘(2022年11期)2022-06-10 07:33:14
百强报刊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14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齐鲁周刊(2014年16期)2014-05-07 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