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2022-04-17 15:24李楚
民族文汇 2022年10期
关键词:致橡树解构

关键词: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致橡树》;解构

对舒婷《致橡树》这首诗的解读大多都从“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着手,通过将“橡树”比喻为男性,“木棉”比喻为女性的做法来隐喻男性与女性的平等,但是进一步去思考,用高大的“橡树”去比喻男性,这本身是否就是从潜意识的层面否认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因此,这给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构式分析诗歌意象提供了可能。通过解构传统的观点,建立起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理解,来从新的角度阐释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一、潜意识的选择:对“橡树”的解构

女性主义批评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读者的女性,一个是作为作家的女性,作为作家的女性具有女性群体特有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模式。“按照“女性写作”理论认为,首先写作不只是思想活动,从女性来说,其身体的节奏与思想的意识流或写作的节奏息息相关。”[1]女性的情感比较细腻丰富,创作出来的作品有着不同于男性作品的阅读体验,舒婷就是立足于自身的情感感受创作出的这首诗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致橡树》的创作动机也可以视为舒婷欲望的一种宣泄,但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是对精神分析核心观点的批判。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的流派之一,它借鉴了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观点来关照女性主义,这无疑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读到题目《致橡树》时,我们发现“橡树”的所指是指向男性,“致橡树”实则是“致男性”,橡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開花植物,具有高大、根茎粗壮、寿命长等特点,作者用这一高大的植物来隐喻男性,而不是女性,实际上表明作者的潜意识仍然受到男性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男性是比女性有优势的。也许有人会想,男性本身具有的特征与“橡树”更加吻合,男性比女性更有力量、更加高大、更加坚韧,而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基于弗洛伊德生物决定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他的生物决定论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先天就是残缺的,而这一残缺来自于生理系统上的差异性所导致的。但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具有任意性的,也就是说,“橡树”的所指并非只能指向男性,只要能够在语言系统中体现出差异,所指便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作者在写作时将“橡树”的所指指向男性是作者本身潜意识的流露,仍然没能真正的摆脱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枷锁,将女性视为“第二性”的地位。

那么,如果对于“橡树”进行解构式的解读,诗歌的整体思想是否发生改变了呢?答案并非如此,因为舒婷正是在诗中以否定式的爱情观和反抗式的话语对比形式反照出她的爱情理想。

二、反抗式的呐喊:在否定中解构

《致橡树》这首诗一开始连续运用四个排比句表明作者的态度,在这四个排比句中她运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以及“日光”和“春雨”这些意象,而这些意象的内涵又是层层递进的。凌霄花是一种借助他物来向上生长的一种植物,这里暗示女性对于男生的依附关系,女性必须依靠着男性才可以成长;痴情的鸟儿为绿荫唱歌,暗示着女性要让男性开心,要取悦男性;“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是暗示女性要有为男性奉献自己的精神,女性应该牺牲自己来衬托男性。而作者在这些意象前面斩钉截铁的加上“绝不”二字,这是舒婷对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反抗,她不愿做男权社会中的“凌霄花”,选择坚决的拒绝,她要做的是一株木棉。“木棉”是舒婷解构之前意象而创造出来的女性视角下的新意象,之所以选择这个意象来比喻女性,是因为木棉树开的花大而美,它的树形具有一种阳刚之美。此时的女性形象被舒婷赋予了新的生命,那便是同样具有阳刚之气的女性,女性不再是依附于男性才能成长的女性,而是独立于男性之外的平等存在。

伍尔夫最早在文学批评领域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她认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双性和谐是文学创作最理想状态,舒婷笔下的女性形象就是具有“双性同体”的特征,她们不仅是柔弱的更是刚强坚毅的,具有和男性一样的特征,这是作者对于女性理想形象的建构。“拉康认为男性和女性只存在语言中,所有会说话的生物必须排列在分界线两边,但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越过边界站到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对立的另一方。”[2]由此,女性可以诉说男性,男性也可以诉说女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虽然男性与女性有着差异,但是都可以各自独立各自绽放,我不艳羡你的“铜枝铁干”,你也不必羡慕我的“红硕的果实”。

解构主义反对将任何概念或结构看作本质性的存在,这给了女性主义批评重新思考“女性”概念以很大启示,男性和女性应该是互补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不再是男性或女性一人去承担,而是男女共同去分担和共享,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有缺陷的,只有男女共同配合去完成,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度开掘和书写,完成了对封建男女关系的反叛与破坏。”[3]舒婷想表明的爱情观,就是人格上各自独立,情感上相互依靠。

三、总结

通过分析舒婷的《致橡树》发现,这不单单是一首女性创作的爱情诗,它包含了许多深层次的内涵。解构“橡树”时发现,作者采取了别样的话语方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她首先解构了很多具有女性特征的意象,她坚定地呐喊出了男女平等的爱情理想,《致橡树》此时仿佛是对那些男权主义者的回应和反击,也唤起了广大女性的意识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是在作者潜意识的流动中完成了女性话语建构,是在解构中完成的女性世界重建,是在消解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中完成的书写。

参考文献:

[1]李小林.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J].妇女理论研究,1999(03):13.

[2]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2010(04):139.

[3]曹艳华.试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文化渊源.辽东学院学报,2004(02):

29.

[4]戴雪红.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妇女研究论丛,2005(05)

[5]吴敬思.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当代女性文学,67.

李楚(1998-),女,研究生在读,学生,民族:汉族,籍贯:安徽亳州,研究方向:文化与文论,学校名称:湖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致橡树解构
还原
多样解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致橡树
《致橡树》与埃及现代诗歌《古代骑士之梦》比较欣赏
舒婷诗歌《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
写于斯德哥尔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