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探索与创新

2022-04-16 23:33王朝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教学外语

王朝辉

(河北师范大学 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文科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需求。高等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外语教学承担着语言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责任,也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使命。

一、新文科的含义及发展背景

新文科是指为了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原有的理、工、农、医等各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拓展从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1]。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这里的“新”并非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需求的新兴文科,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综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文科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在对传统学科进行交叉重组,强调文理兼容,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等传统人文课程[2]。2018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了有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总体部署,拉开了国内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序幕[3]。2020年11月,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了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启动大会,发布了中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需要新文科,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需要新文科。”[4]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指出:“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5]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开展更进一步推进了新文科建设和发展,彰显了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既是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需求。

二、新文科的主要特征

创新文科教育既要推动文科教育与新科技、新技术融合升级,还要与理、工、农、医等多学科交叉共融,更需要文科专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整合以及文科各专业之间的深度渗透和融合。融合升级、创新发展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思路。

1.优化文科专业结构

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将现代化高科技融入文科教育将推动文科学术研究领域向更深层次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虚拟技术、光学字符识别、多媒体等新科技在文科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文科专业学术研究的发展,也拓展了文科研究的视野和领域,进而衍生出系列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营销等。积极推动新科技与文科专业融合发展、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这样才能优化文科类新兴专业,引领文科专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2.强化文科专业融通

文科门类专业众多,包含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等,且专业之间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专业可根据各自特点,突出专业领域优势,加强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文科专业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可以和多门专业融合升级,形成“外语+专业”或者“专业+外语”的新兴专业。文科各专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助力新文科建设,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

3.加强文理多学科共融

建设新文科就需要跳出专业的“舒适圈”,开拓新文科建设“大视野”。积极推动文科与理、工、农、医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文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实现文、理、工、农、医等多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交叉。比如计算机与考古学,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等。在此基础之上再有新科技的加持,必将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升级,助力新文科建设与发展。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高校外语教学要有跨专业、跨文化发展的格局,更要有宽广的视野和胸襟。《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指出高等外语教育关系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外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高校外语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挑战,更需开创新局面。要让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外语专业的边界,培养卓越的外语人才[7]。大学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让外语教育适应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理解中国,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沟通世界,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1.价值引领,强化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高校外语教学一方面需要通过学科交叉与科技融合不断更新知识内容,不断创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强化价值引领是大学外语教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内在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外语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牢牢把握外语教育的价值导向,把大学外语教学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Unit3Text A:PublicAttitudesTowardScience(公众对科学的态度),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普金斯教授,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对科学进行简洁明了的阐释,使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的重要性。授课时以浩瀚的太空为切入点,以航天英雄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引领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切实体会科技兴国的重要意义。将科技兴国理念融入大学外语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守正创新,教材融入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积淀而成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8]。国家意识的培养承载着建立共同理想、促进民族团结、激发爱国情感、形成奋斗力量等重要功能,强化国家意识教育才能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外语教材中融入国家意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研究人员提出了“国家意识教材观”,指出语言教材是教育的基础,教材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8]。显然,现用的部分教材内容要努力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整合,增加新材料,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材体系。对于外语教材而言,将国家意识融入教材中既是守正又是创新。一方面不忘初心,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领;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创新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注重彰显国家意识、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加强国家意识的培养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切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为例,其中的Unit 4:The American Dream(第四单元:美国梦),教学中可以将课文主题和内容更换为The Chinese Dream(中国梦)。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努力和成功;而中国梦既有个人的梦想,更有“个人梦想”和“家国梦想”的融合,个人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家国梦想的支撑和助力。青年人成就自我和奉献社会并不矛盾,而是同向同行,互为依托。国家意识是政治意识也是文化意识,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教材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将中国梦、中华文化等彰显国家意识的内容融入教材,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中国文化元素,重视培养学生宣传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

3.新科技赋能,教学模式多元协同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与新科技相助相融,形成“互联网+”外语教育新形态。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外语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室等建设,加快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用广泛、多元协同的外语教育云教学体系。新的技术、形式和手段,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具有带入感的沉浸式教学风格。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Unit 5:True Height(第五单元:真正的高度)为例,主体内容为一个年轻盲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撑杆跳比赛的整个过程,比赛现场气氛紧张,运动员的心态变化也描述得细致入微。显然,在授课过程中借助虚拟技术可以强化授课素材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可以利用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科技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同文章的主人公一起体验竞赛的激烈,感受比赛的惊险。目前很多高校都配备了数字教室,实现了多媒体演示、智能交互、远程录播等教学应用的全面升级。河北师范大学公共教学楼的教室大都进行了改造升级,建设成为智慧教室。智能设备的引入和升级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为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投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4.与时俱进,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教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因素,而新文科建设又对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文科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8]。教师要具备多学科贯通的知识结构,要加强综合性研究,还要了解新科技发展特征,掌握数字化技术,灵活运用基于“互联网+”和AI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将外语教学、智能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有机结合。目前,部分外语专业教师知识结构需要优化,需要适当增加理工科知识,提升技能操作水平,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外语教师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理工科知识等方面,推动教师观念、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必将推动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事务的专业人才。对于高校文科建设而言,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具有全球视野、站稳中国立场、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加快培养适应全球新格局的国际专业人才,包括外交人才、国际经贸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国际新闻人才、国际专利人才等,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全球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全球就业能力,是全球新文科格局对文科发展的新要求[9]。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发挥培养人才主力军作用,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10]。

培养拥有外语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外语教育资源库建设,搭建外语教育资源平台。利用慕课、智慧在线等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与跨文化能力;开设对外语言教学研究类课程,服务其他学科与国际交流的需求。比如,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类课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类课程等。从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科技等层面强化国家对外话语能力[11];开设跨院系、跨学科乃至交叉学科的新专业,开启 “外语+新闻”“外语+历史”“外语+法律”等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2]。外语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策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13]。

总之,新文科建设既要固本正源,恪守正道,又要积极求变,勇于创新。高校外语教学一方面要坚持立足于外语学科的优势和长处,成为其他学科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石和引领;另一方面要不断进取,主动借力其他学科和高科技等技术手段,赋能外语教育,推进外语教育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开创外语教育新天地,打造文科建设新高地。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