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西柏坡精神

2022-04-16 23:33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柏坡革命中国共产党

南 洋

(西柏坡纪念馆 研究部,河北 石家庄 050411)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中国革命先驱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之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艰辛探索,夺取了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孕育产生了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和一心为民为基本内涵的西柏坡精神。从本质上看,西柏坡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20世纪初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完整、统一的认识,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断深入和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深刻剖析,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逐渐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及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1]651。在党的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并强调学习理论是胜利的条件[1]650。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突出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作风,并明确指出要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日益结合[2]795。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会议上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讲话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3]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一个决定中就明确论述了“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的思想[4]318-319。1943年7月8日,王稼祥撰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毛泽东思想,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4]436这篇文章初步分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上,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分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5]333朱德作了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指出:“经过内战、抗战两个阶段,这种思想是完成了,成熟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6]这次大会后全党达到了基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础之上的空前团结与统一。

二、西柏坡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思想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实践成果。

(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形成

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改革。

从历史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根深蒂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摧毁封建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实践,指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①。

1947年10 月10 日,中国共产党正式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解放区按照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中国革命实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和方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改革是“最彻底地消灭封建制度的一种方法,这是完全适合于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的”[7]1251。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为其他革命问题的解决创造基础条件。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7]1252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总结土地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土地改革应遵循的方针政策,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土地改革总路线[7]1316-1317。

中国共产党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经济政策进行了探索和思考,绘就了新中国经济政策蓝图。在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阐明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①,将其概括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7]1256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以指导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在1948年的九月会议上,党中央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政策及成分构成。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中指出,我们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从国家性质层面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构成及起决定作用的国营经济部分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并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称为“新民主主义经济”[8]139。同时,毛泽东还指出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现在我们的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可以吸收资产阶级民主分子、知识分子代表资产阶级参加,经济上则没收官僚资本。”“资本主义在我国太少了,需要它的发展。”[8]139-140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用“新民主主义经济”概念阐释了当时及未来新中国的经济性质。

1949年3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中明确肯定了新中国经济的成分[9]208。《决议》还具体规定了党在当时和新中国成立后对待五种经济成分的政策,从理论和原则性问题上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及一段时间内实行这样经济政策的国情因素,并要求全党清醒认识,统一思想。

(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构建新中国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权理论,对新中国政权的理论阐述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体、政体理论,为新中国政权体制建设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分析了国家政权中的国体和政体的区别,后来在《论联合政府》中,对此又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2]1057。

在方钢管柱两端各布置一个位移计1、2,以测量其竖向侧移;在梁端布置位移计3,以测量其水平侧移,用来校准作动器位移读数。由于连接节点的弯矩和转角在试验中不便直接测量,本试验采用测量目标位置点的竖向位移和测量梁端集中荷载并通过转换计算来求得节点的弯矩和转角。分别在悬臂抗剪腹板与外套筒腹板焊缝连接处、外套筒翼缘、角钢加劲肋、外套筒腹板、方钢管柱腹板于外套筒截面突变处、角钢梁侧钢肢、角钢柱侧钢肢以及梁翼缘与角钢变截面处布置了应变花以及应变片。

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毛泽东在九月会议中将新中国国体论述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8]135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界定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同时指出,要在各级政府机关上加“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解放军[8]135。这就对人民民主专政有了明确而完整的阐述。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擘画蓝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规定了“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9]210的政策,描绘了将“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169的宏伟蓝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政体是指国家统治阶级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由国体决定,并与国体相适应。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的国体,并且提出了与国体相适应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九月会议上,毛泽东深入阐述了要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就关于政权的制度问题提出,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历史实践证明,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和三权分立制不适合我们,只有民主集中制才符合中国国情。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名词。”[8]136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论述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确定下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8]265。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新中国的政体是实行人民代表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筹划,既不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也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形式,而是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人民代表会议。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为筹备新政协、民主协商建国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将新政协召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确立下来。《决议》中明确提出:“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均站在我们方面。”[9]210同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民主人士合作的方针在这次会议上得以确立,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形成的理论基础。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构成中,民主人士成为重要力量。这有力地说明坚持政治协商和人民民主,是建立新中国、巩固和发展新政权的政治保证。

(三)从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过渡到执政党,备战赶考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7]1357

面对解放战争中强大的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清醒地分析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7]1246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论断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实践的检验。党中央在西柏坡运筹帷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在望,中国共产党能否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是关系到中国人民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西柏坡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明确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7]1375“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动口号和指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将要面临从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向执政党历史角色的转变。

一是培养理论人才,提高理论修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面临执政考验,急需大批有较高理论修养的领导干部。1948 年11月,中央马列学院在西柏坡附近的李家沟口村成立,培养具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的党的领导干部。刘少奇在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讲话上指出:“我们党在提高理论修养方面是有缺点的”,“我们要提高党的干部的理论水平,使各方面比较负责的干部具有或多少具有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一定要做到这一点。”[5]409-4101949年1月讨论并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中提出了“干部教育计划”,“即在干部训练学校中及在在职干部中进行学习马恩列斯的理论及中国革命各项具体政策的计划,必须适合目前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需要”。[8]234为了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中共中央重新编审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经毛泽东审批送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讲话中指出:“现在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规定在三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8]261这十二本书成了当时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目,对于培养党的干部人才,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8]239,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28年革命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也为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在会上还对党内把毛泽东思想和马恩列斯理论相并列的提法进行了科学阐释,“要很好地宣传马恩列斯的理论,而不要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起来”,“现在应当在全中国全世界很好地宣传马、恩、列、斯关于唯物主义、关于党和国家的学说,宣传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等等,而不要把毛与马、恩、列、斯并列起来”[8]260,“学习理论,就是为了使这一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必须学习普遍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5]416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正如毛泽东在1949年9月时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7]1515这再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为中国人民所掌握,并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长久执政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孕育产生特质化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革命斗争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和筹建新中国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孕育形成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

第一,西柏坡精神是对西柏坡伟大历史实践的升华与凝练。西柏坡精神孕育产生于西柏坡时期革命斗争实践,是对其革命历史实践的凝结升华中提炼总结出来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等四个方面。谦虚谨慎是思想引领,艰苦奋斗是行动自觉,实事求是是实践准绳,一心为民是根本归宿,共同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四个维度。西柏坡精神内涵的提炼总结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谦虚谨慎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的清醒与自省,这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正确意识,将对革命实践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艰苦条件下不懈奋斗、斗争到底的精神力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和发展创新;一心为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出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观原理的进一步发展创新。

第二,西柏坡精神孕育产生于西柏坡历史转折时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就是指夺取革命的全国胜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国国内从革命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进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样三个重大历史性转折。转折性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思考的总的显著历史特征,是其独特的历史方位,构成了西柏坡精神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实现革命转变和即将全面执掌国家政权的关键时刻,对以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进一步升华。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但是又具有历史转折时期所特有的阶段性本质特征,即突出的人民性、积极的探索性、主动的预见性和深刻的时代性,凸显出了西柏坡精神与其他时期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区别。

第三,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产物,在指导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深化发展。西柏坡精神从哲学上讲是一种认识,它来源于西柏坡革命实践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柏坡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执政党的建设、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

注 释:

①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后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把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明确概括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其中“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
西柏坡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