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气象灾情防控 确保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
——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科技帮扶黄淮海涝区“三秋”抢收抢种实践

2022-04-16 21:44邱国梁张银定童晓莉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粮食防控农业

邱国梁,张银定,童晓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北京 100081)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国家财政收入的25%,而农业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1]。自2021 年7 月起,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等5省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降雨,局部地区严重积水,为秋收秋种带来巨大挑战和困难,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为此,系统分析我国在应对涝灾、干旱、冷冻等各种极端天气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对策,对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107 位专家深入5 省20 地市的69 个重点县,开展“三秋”抢收抢种技术指导服务的实践,探索我国粮食产区在应对农业气象灾害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应对气象灾害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田基础设施不健全

2021 年受涝灾严重的5 省历年以干旱为主,有效应对旱情有一定的办法和经验,但基础设施、排水设备方面应对洪涝灾害远远不够。强降雨的出现极大提升雨水量,造成土壤湿度急速上升,若土壤湿度饱和后降雨依然继续则极易造成农田排水不畅的状况[2]。2021 年5 省市持续降雨现象极为罕见,调研中发现,安阳市汤阴县五陵镇尽管降雨量大,但田间硬化排水渠、沟建设完善,在排水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强降雨造成的影响,保证了正常收获和播种,由此说明,相对完善的农田设施可大大降低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但大部分地区重灌溉轻排水,面对灾情很难应对。排水不能仅靠抽水解决,需要系统考虑利用排水渠系、水库河道等工程设施。大部分农田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田块分散,部分地区机耕道缺乏,导致机具“下田难”“作业难”“有机难用”问题突出,机械化运用受到制约[3]。

1.2 秋粮发芽霉变现象普遍,安全隐患大

往年干旱天气较多,5 个省的秋粮大多通过自然晾晒储存,但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已收获籽粒含水量大,晾晒烘干不及时,烘干设备严重缺乏,玉米发芽霉变现象普遍,未收获田块也出现穗部霉变,如河北省有的地区个别收购商库存霉变率超60%,真菌毒素污染等风险高,对粮食质量安全造成一定隐患。

1.3 植物病虫害不确定风险增加

中国近几十年植物病虫危害越来越严重[5,6],南方锈病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虫害。受台风多雨等气候影响,8月中旬以来,南方多发锈病在黄淮海地区普遍发生,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已经与企业签订青贮玉米合同的种植大户,因南方锈病的侵染,被拒绝收购;造成玉米提前枯死,影响玉米籽粒灌浆,产量下降;造成玉米秸秆枯死倒伏,机械收获损失率在20%左右,远远大于常年机械损失率不超过5%的标准。小麦秋播药剂拌种质量参差不齐,增加小麦病虫害的防控压力。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具有“一拌多效、事半功倍”和省工省药、绿色环保等优点,不仅可预防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也可减少小麦中后期病虫防治压力。调研发现,多数农资经销商销售的种子虽然已经包衣处理,但对苗期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并不理想。普通农户对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不了解、不关心,购买后直接播种,有的还存在白籽下田现象,增加苗期病虫害发生风险,种植大户会对购买的包衣种子再进行二次包衣,增加了生产成本。小麦病虫害呈现新的变化,需要集成新的防控技术,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等土传或种传病害在小麦主产区偏重发生,金针虫、蛴螬在局部危害严重,蚜虫、麦蜘蛛在全国麦区普遍发生,节节麦、雀麦等杂草防控难度大,晚播苗弱使除草剂药害风险增高,目前对病虫害的防控形式过于单一,增加了防治成本,对小麦安全生产也构成一定的威胁。

1.4 农业灾情预警与保险需要完善

气象灾情预警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减少农户生产经营损失[7]。根据调研,5 省缺乏精准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损失评估技术,不利于灾情研判和灾前防御,难以针对性实施技术减灾与救灾补偿等。农业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不利于因地、因时、因作物等进行灾害的防控。农业防灾减灾成本过高,缺乏轻简化、系统化的减灾技术体系,人、财、物及管理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缺乏农业灾害风险的精细化区划,不利于趋利避害进行农作物、品种、种植模式、栽培方式、投入等选择;不利于农业灾害保险费率厘定与补贴比例的制定。农业灾害保险的产品供应不足,补偿机制不完善,现有的保险产品空间费率过于粗略,保障水平低、核灾定损难。

1.5 应对保障机制和能力有待提高

面对不同于往年气候的连续降雨天气,多数区县在田间排水、粮食抢收、籽粒烘干、土地散墒、品种选配、播种、农资供应等各个环节均捉襟见肘,应对乏力,一方面设施设备短缺,另一方面地方农技人员普遍匮乏,常年服务于一线的农技人员经验丰富,但很多区县农技人员严重短缺,青黄不接,迫切须要加强。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技人员匮乏的情况下,社会化服务普遍跟不上,加之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紧迫意识和应对能力,在灾情险情面前,经验不足,办法不多。

1.6 灾后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控亟需加强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导致土地生态退化,耕地质量下降,宜耕面积减少[8]。根据调研,受灾区县对灾后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控重视不够,部分地区存在养殖场死亡畜禽冲入河道、生活垃圾随水冲散进入农田、畜禽粪污外溢、厕所损毁、秸秆丢弃等问题,部分泡水设施土壤排水后已出现霉变,腐烂蔬菜没及时转移处置引发腐臭味,极易造成灾后农田土壤病原微生物滋生,引发农田病害,影响下茬作物正常生长,同时造成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安全和百姓群众健康。

2 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建设真正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应对气候变化、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9]。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统筹推进田间灌排系统和田间设施建设,改变只重视灌溉设施建设、轻视排水设施建设现状,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措施和建设内容,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物质基础,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2.2 完善烘干设施,确保粮食质量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每年由于收获后烘干不及时都会导致大量的粮食浪费,给国家民生和经济均造成巨大的损失[10]。对收获的粮食及时进行烘干是粮食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自然晾晒损失率较高,而且最后得到的粮食品质相对较差,亟需实现粮食烘干机械化的普及[10]。比如,针对玉米的黄曲霉侵染严重,极易造成毒素污染,影响玉米品质及其收储问题,建议大力推广机械烘干,通过增置设备和加强调控等手段,加快玉米脱粒和干燥进度。可交于合作社或大型收储企业进一步降低含水率,指导农民搭建“玉米囤”等设施通风储存,防止玉米霉变,确保粮食品质。

2.3 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11]。要积极探索以宜机化为目标的机械化栽培模式,鼓励支持农机专家与农学农艺专家协同开展品种、栽培、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薄弱区域的技术创新,保障关键技术装备有效供给。比如在烘干环节,对建立烘干中心等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配置相应的烘干机械;在特色小作物机械化方面,扶持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功能全,适应性好的生产装备;在农机化作业专业组织发展方面,鼓励集中连片种植区的农机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做多做大做强,在农机购置补贴、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资金扶持,以降低服务组织购机投入,提高先进机具配置能力,提升作业质量和服务水平。

2.4 增强南方锈病等病虫害检测与防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性极端气候频发,给南方锈病的侵染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条件,给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12],应进一步加强南方玉米锈病发生危害规律、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研究。依据不同小麦生态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和为害规律,联合育种、栽培、土肥等领域的专家团队,集成各类病虫防治新技术,构建适合各生态区小麦主要虫害防控技术模式。要提高小麦种子包衣技术的标准化,加强种衣剂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小麦种子包衣行业标准,强化技术指导,在全面摸清当地种传、土传、气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情况基础上,针对性提出药剂拌种措施,确保药剂拌种取得实效。

2.5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预警和保险措施

提升农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3]。应加强农业灾变机制与规律的基础研究,开展精细化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以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重大气象灾害,调整作物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增强农业生产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防灾减灾技术轻简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系统集成。完善农业抗灾救灾资金来源渠道,确保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有效、高效、落实到位。加快构建和完善跨部门协作的灾情监测、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等灾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确保重大灾情得到快速处置,提高农业抗灾救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风险防范机制,大力研发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农业灾害风险转移技术模式,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督促农业部门和保险机构做好查勘、定损、理赔工作,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建立理赔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做到应赔尽赔、早赔快赔,把受灾群众损失降到最低。

2.6 建立长期有效应急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协作联动机制。建成可统一调度研判指挥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多方音视频远程会商,为灾害事故的快速科学处置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有效提升应急指挥决策能力[14]。通过组建农机服务团,掌握农机具具体情况,方便粮食收获期农机调度,解决农民粮食收获问题。组建粮食收储加工企业群解决农民粮食存储、晾晒和销售等困难和难题。组建地方科技队伍长期服务一线,由农技人员、村镇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等形式,实时掌握粮食播种、种植及收获情况,调配机械、人力,准确掌握粮食生产信息,帮扶实现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助农志愿者活动,重点做好家中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帮扶工作。利用专家服务团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重点服务,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监测、发布农业病虫害发生情况,负责技术咨询及培训指导,做好病虫害防控、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专家下沉一线,带去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对于指导灾情防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专家在生产一线开展帮扶的同时也把一线的实际问题,带回到了科研创新中,掌握了一线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实践也帮助专家找准了科研方向,有助于凝练新的科研课题,从而更好地实现科产融和,建立起更加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

2.7 做好灾后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控

受灾地区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秸秆回收利用、土壤消毒杀毒、受损垃圾场和厕舍维修改造、畜禽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提高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灾后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卫生健康风险,保障灾后农业生产及农村居民正常生活。利用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参与污染防控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积极支持环境修复或农业技术相关企业参与灾后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高受灾地区环境污染的防控能力。

猜你喜欢
粮食防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