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构筑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转化、思想内化,对于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把握主干课程内容与精髓要义,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以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思政课主干课程为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鲜明特征、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1]1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是向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讲清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讲清社会发展和个人贡献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突出意识(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凝聚人心、整合观念的作用,以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意志风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以历史唯物主义纵观党史,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角度分析,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目标指向,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纲领,促使学生准确把握“两个必然”的科学内涵。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助力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了思想禁锢的藩篱,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理论优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理解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分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本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和不同时期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才能够拥有坚强的钢铁意志,才能够超越中国近现代史上林林总总的政党和宗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工农大众,形成统一战线,保持政治定力,明确斗争方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和作风,体现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品格和价值。学习贯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要带领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脉络,把握发展大势,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谱系构成、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接力阅读、诵读诗词、饰演情景、游学游历等形式,收获沉浸式体验。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通过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艰苦卓绝斗争赢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来之不易,坚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超越其他阶级政党的政治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
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宝贵资源,是帮助学生实现理想与现实对接、化感动为行动的重要桥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努力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使新时代青年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建设和勇于自我革命的壮阔实践,进而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迎击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多维度的培育。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既可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感,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又可通过介绍革命故事、时代人物等形式生动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触摸党史脉络、感受优良作风中,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认识。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在课程教学中标榜共产党人的理念宗旨,不是割裂课程维度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是以历史脉络梳理、透彻理论论证,形成课程之间的作用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联动,引导青年学子立报国志,展爱国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1]10高校党组织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造就大批可信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发,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战略眼光和“办更好的教育”的人民情怀,真心真情发展教育事业。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鲜亮底色,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加强学校党委对教育工作的政治领导,既要辩驳各种错误思潮,又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正面舆论、正向典型促进青年成长进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校党委、基层党支部、师生党员活动一盘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第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思想政治工作长效体制机制,层层部署与考核;第二,凸显本地区红色文化教育特色。依托党建党史研究中心、全国思想政治教师研修基地,打造伟大建党精神宣传教育样板区。部分高校可以整合优势资源,组织师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围绕“成就考察”“教育关爱”“文艺传承”“美丽中国”等主题开展实践教学,打造讲政治、有内涵、有温度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高校应依托不同的专业底蕴,在师生中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不同类别学校突出特色优势为例,艺术类院校可以将音乐、舞蹈、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团学工作相结合,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创作,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譬如,中央戏剧学院根据本校师生真实经历创编的音乐剧《圆梦》,讲述了该校师生克服困难、众志成城,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方阵群众游行的任务。音乐剧的演绎再现了整个参与过程的点点滴滴,表达了新时代师生的责任意识与爱党爱国爱校的深厚情怀[2]。该校创编的京剧现代戏《迟开的山丹丹》,以长征途中几名“掉队”的红军战士历经磨难,寻找大部队的故事为主题,用现代方式重现那段艰辛岁月,用艺术的形式抒发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对长征历史的纪念,在广大师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北京体育大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邀请该校培养出的世界冠军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一起上思政课,通过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结合冰雪冠军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深刻感受,上演一场冰雪“思政课”,成为将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加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相契合的有益探索。
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自觉把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形成“门门有思政、人人讲思政”的教育全覆盖。例如,理工科学生在参与生产实习时,能够感受大国力量,体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结合中美贸易摩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将先进科技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才能守卫国家安全。艺术类院校通过演绎经典、创新艺术表达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向世界推介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作用。在这里,每一位学生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尽管大学生从事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方式有所不同,但背后都蕴含着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即任一学科专业的发展进步,都与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品质密不可分。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促使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鼓励青年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把职业梦与青春梦、中国梦联结起来;促使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离不开一定的实施载体。高校应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为依托、以打造党建文化为引领、以供给精神食粮为补充,引导大学生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依托政治理论学习。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政治学习是推动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中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代表并坚定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中华民族历经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高校应进一步推动政治学习制度化常态化。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进“五史”(1)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1).教育、定期举办时政讲座等,帮助广大师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明晰中共党史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有力地回击各种错误思潮。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原则。做到舆论宣传为党而生、为党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定形的关键期,配合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灌输,高校应着力抓好宣传思想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首先,推动师生读书阅报和开展思想交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在“五史”中汲取养分,广大师生尤其是党员干部应经常阅读党报党刊,聆听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师生查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报纸杂志。如早期创刊的《红旗日报》《红色中华》等,见证了党的事业历经坎坷、走向辉煌的历史变迁,是进行红色教育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突出纸质阅读的时代价值。随着无纸化阅读逐步占据人们的时间,纸质阅读的价值在于真读、读懂、读透。高校可以选择《人民日报》《求是》等重要的党报党刊,组织个人或小组定期阅读、交流心得,把读党报党刊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
其次,打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坚持正面宣传,同时不放弃舆论斗争。第一,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原则,用广大青年爱听爱看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打造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新媒体平台,分享革命纪念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本土红色文化等资源,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线上教育,感悟革命先辈、英雄模范闪耀的高尚品质。第二,必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洞察思想舆论中的错误倾向,及时疏导纠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第三,必须占领信息传播和思想舆论的制高点,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引领师生了解革命文化,增强底气和骨气。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打造协同联动的教育综合体。探索党建文化引领、主题教育熏染、榜样力量带动、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
第一,营造高校党建文化的综合教育环境。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目标之一是引领青年学习党的历史,树立报效祖国、接续奋斗的远大志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5]。首先,巩固扩大党在高校的组织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高校党组织应立足“两个大局”谋篇党建工作。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时间节点,既引领青年大学生学党史、悟思想,宏观把脉党的发展历程;又结合学科特色回望行业发展进步和成就,于细微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政党优势,不断增进职业自信,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次,认真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基层党组织应充分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重要纪念日,开展“微党课”“知识竞赛”“我与祖国共奋进”等活动;通过阅读红色书籍、演唱红色歌曲、表演历史故事等活动,在广大师生中营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良好氛围。
第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交流活动。在榜样引领层面,高校应适时邀请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举办报告会,追忆革命岁月、秉承革命精神,勉励广大师生奋进新时代,为祖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注重发挥朋辈效应,通过邀请本行业的杰出校友进行经验分享,以自身奋斗拼搏的故事激励优秀学子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主题教育层面,高校应组织师生时常走进历史展览馆、参观革命遗址,接受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经历的艰难困苦与其坚守理想奋斗精神的对比反差,能够极大加深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此外,为了形成同频共振,推广先进经验,高校基层党组织还可以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开展校际交流。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举办主题论坛,凝聚集体智慧,就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创作优质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6]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发挥学科特色,创作更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文艺作品。用心用情记录真实的历史故事,刻画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讴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抵制文化低俗化媚俗化现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创造党史教育宣传精品。“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6]从2019年《人民日报》连续刊发的3篇文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到2021年《人民日报》连续登载宣言《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理论引领、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实干行动、雄辩的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大国政党的执政智慧。与此同时,经典红色故事再次掀起阅读热潮,人们表现出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天然亲近感和自觉接纳度。《红色延安的故事》创新教材等著作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西行漫记》《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等文学作品得到青少年的喜爱。这些书籍承载着革命精神,传递着强大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其次,高校可结合办学特点、学情状况创编红色文化展演作品。例如,组织师生排演红色主题话剧、现代戏曲、纪实校史剧,制作讲述英雄人物事迹的电脑漫画等,实现隔空对话;通过艺术呈现、微视频制作、网络互动、现场体验等,带动更多群众丰富理性认知;围绕“五史”主题创作优秀作品以飨读者,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学习时代楷模、推广典型案例、表彰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等,扩大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辐射度和能量圈,凝聚起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磅礴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