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2022-04-16 21:23:01李雨露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体育课岗位

李雨露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诸如“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越来越多。多数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第3年进入适应性综合实训或者岗位实习。

基于此,多数高职院校只在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安排基础体育课,28-30学时。其课程目标是提高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对基本的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和护理知识的了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是以身体素质的练习为重点,以田径为主项,附带辅项内容,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增强学生体质。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第二学期安排学生自主选择的选项体育课,30学时左右。其课程目标是加强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针对性地学习一项体育运动,了解并初步掌握这项运动技能,更好地培养学习兴趣,拓展兴趣爱好,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是各运动项目的基础技能和战术学习,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散打等。

教材选用《大学体育》《体育与健康》等,多为学校自编、内容囊括诸多运动项目的综合性教材。

1.2 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学时数太少,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按照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4个学期体育课,学时数应达到144学时,在一、二年级实施。多数高职院校只在一年级开设,尽管体育课纳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总体学时太少。

二是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模式亟待创新。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对接不够,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亟待创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模式也亟待创新。

三是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材亟待开发。近几年高职院校体育课教材有所创新,主要是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增加了微课视频,内容也有拓展,如纳入户外运动、拓展训练等内容,但针对职业岗位的项目没有序化,还没有开发针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教材。

2 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体育课程改革

2.1 课程目标设定应与时俱进

首先应该确立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有的地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遵循,应该体现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调研发现,目前高职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中对“体”的要求都偏低、课程设置“虚化”,学时数普遍偏少,需要作出调整,补齐短板。

其次体育课程目标需要完善。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课程目标,是2002年《纲要》提出的,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了运动的本职功能,也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提出了要求。进入新时代,中办、国办引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应与职业技能课程协同育人,这是新要求,也是新的课题,尽管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但至少在课程目标设定时必须明确这一要求。

2.2 分专业设置不同体育课程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要求,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可以设置为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职业岗位体育课等三个部分。基础体育课以体育基本知识和素质训练为主;选项体育课以运动技能掌握为主,培养、发展运动兴趣,满足不同专业教学标准中“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普遍要求。

职业岗位体育课应当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需要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工作方式中挖掘、提取体育元素,科学合理序化,构建一门新的课程。不同的专业类别所开发的职业岗位体育课内容会有较大差异,针对性很强。

体育元素的提取选用与科学序化是构建职业岗位体育课程的核心。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取选用的运动项目有助于职业岗位操作技能发挥,二是有助于预防长期从事某种姿势的操作所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或者严重情况会形成“职业病”的问题。基于职业岗位群需求的体育课程搭建,分析不同专业岗位需求可做如下尝试:

汽车维修、机械制造与维护类专业,实际岗位操作过程中,对一线人员的上肢、颈、肩、腰肌肉群力量、协调性以及静力性耐力和反应能力有要求,可以进行田径耐力性、力量性训练,应考虑篮球、足球、器械健身等项目的列入。

航海类专业,除一般要求外,还要求有对水的适应能力,可将游泳、水球、划船等水上项目列入。

交通信息类专业,特征是坐立时间长、注意力集中,手、肩、腰、背肌肉协调有力,可考虑田径协调性项目,将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保健操等项目列入。

工程、地质类专业,有野外勘测等需要,应考虑加强田径耐力性项目,并将体操器械、单双杠、游泳、篮球、足球、户外活动等项目列入。

营销、商务、酒店服务类专业,对站立姿势和耐力性素质有要求,应考虑形体训练,将体育保健、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台球等项目列入。

2.3 职业岗位体育课程教材开发

职业岗位体育课程与职业岗位需求紧密关联,其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不能闭门造车,要实现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际结合。深入企业调研,一线感受、体验具体岗位中的体质、体能需求,捕捉、发现、提取体育课元素。可以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毕业生座谈会等,获得内容选取的实践依据。

二是与专业结合。体育老师要深入到专业中去,与专业教师一起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体育课程定位、职业岗位体育课程的边界。

三是与教育和技能习得规律结合。应组织体育教师集体研究,就教材内容选取、教材结构设计、编写形式共同探讨研究。

3 体育课程改革的保障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认识上补齐“体”的短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确定体育课程目标、学时比重,确保“开齐开足”的要求得到落实。在教师队伍建设、场地设施等条件建设、经费投入等多方面补齐短板。

3.2 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按照《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学校应当加大教师引进力度、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改善教师结构。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配齐配强”既是数量要求、更是质量要求。此外还应当重视现有队伍的持续培训和提升,加大培训投入,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好“国培”“省培”平台,还应加强针对性培训,不断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体育课程改革还必须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设备,学校应尽可能满足体育课程研究、开发等相关条件。

3.3 完善课程改革机制

课程改革说到底是“啃硬骨头”,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比如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仅靠课堂时间显然不够,需要体育教师在课余对学生训练和比赛进行指导,学校应当建立制度,将课后训练、课外活动、指导参赛等工作计入工作量。进行面向职业岗位的体育课程开发,难点多、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应的保障制度不可或缺。

总之,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是新时代的新要求,积极进行基于职业岗位的体育课程改革和探索,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结构,使之与思政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等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五育并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体育课岗位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体育课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 11:04:16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