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丽仪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为提高高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解决它们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两张皮”的状况,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的改革热潮。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给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下,各地高校在相关的课程改革中都取得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高校在制度层面、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方方面面都有意识地嵌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思想,然而从个别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实效性来看,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仍有差距。
要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突破发展瓶颈,必须重视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因为教师是实施和实现课程的思政教育的主导者,是在最前方“冲锋陷阵的战士”。如果教师的问题没有解决,即使有最完美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一切关于“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都是空谈。
(一)认识不到位。尽管“课程思政”提出多年,但很多教师并未切实树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育人理念,“课程思政”意识淡薄。
很多非思政理论课教师仍然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目标是给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思政教育教学与己无关。他们始终秉持着思政教学或教育工作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工部老师的职责。认为“术业有专攻”,大家“分工不同”的。这样的老师完全把自己撇除在思政教学教育工作之外,没有形成思政育人的意识,与“全员育人”的理念相悖。
也有的非思政理论课教师则认为在专业课堂上掺杂进思政教学内容,会扰乱课程本身的专业性、整体性和连贯性。老师们认为专业课的课程特征就是是知识性、专业性和技能性,这样的课程与道德素养、政治素养、人文情怀、价值观等内容是不同的知识领域,所以专业课堂的开展就应该单纯地围绕知识和技术技能本身展开,非要将两类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揉在一起,那就变成“四不像”了,“不专业”了,甚至会导致最后连专业课也没有开展好。老师们的此类想法是把“术”和“道”完全割裂,认为思政教育教学和专业课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的结果。思政教育教学和专业知识和技能貌似有着不一样的理论内涵,但它们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它们的教育教学的终点都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能力待提高。通过多年的“课程思政”的建设,个别老师们也已经不同程度地接受“大思政”、“三全育人”相关理念,但在实践上又往往显得有心无力,不知道怎样才能通过课程做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些老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学习得不够深刻,认识停留在望文生义的阶段,简单地认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之下,会导致教师在专业课课堂上讲一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政治课的内容,或者是努力寻找教材的文字中关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方面的语句,浓墨重彩地强调一番。这般生搬硬套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老师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加工和利用课程及其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把本应是本课程中“隐性”存在的思政教育教学牵强地使之成为“显性”的存在,无法达到潜而默化的效果,往往使学生对课程属性产生质疑。
当然有些老师能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但却无法做到在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做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需要通过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的基本载体,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教学元素,然后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当中。但这些蕴含着的思政元素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是有序的、系统的、分方向的,不同研究方向的思政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分课程授课,这使思政教师更有效地实施教学。而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是无序的,在不同的专业内容背后提炼出的思政元素可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等思想和精神。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思政知识储备,对一些敏感问题有较好的把握度。有的老师无法有效提炼,有的老师即使看到了这些资源,但是由于思政教育教学水平制约,不知道如何融入课程教学并进行有效的讲授。
更有甚者,由于政治站位不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知半解,容易出现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背道而驰的情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任何课程都应该不能脱离育人的整体价值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学生,而非有才无德之人。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经师”,还应该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努力成为“人师”,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荣誉。
要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掷地有声、落地有效,政策、制度、培养方式等必须形成合力,推动广大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思维和习惯,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宏观导向。
高校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在“三全育人”建设中能否收到成效,关键看重视不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近年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如《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一再强调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育人的制度体系,并在操作层面也作出了指导性的要求。政策和制度的建设,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大环境,各地高校要营造出“课程思政”的良好环境,加强学习研究并落实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精神。不管是综合类大学还是专门性大学,不管是文科、理科还是艺术类专业,思政课程还是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都要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从学校的顶层设计上做到在教师选聘、晋升、评优等环节都体现学校在选择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家国情怀、宽广国际视野,堪当“立德树人”大任的新时代优秀人才;要求各学院在课程建设的教材编订和选择、教学大纲和教案制定、院校级课题项目的侧重等方方面面都体现课程思政的大方向;要加强和提高课程思政在学术研究、学报篇幅、交流学习、资金保障上的重视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使“课程思政”做到统一行动,通过制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策、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能有效地达到宏观导向的作用和意义,对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健全“课程思政”的中观指引。
二级学院要从服务国家建设大局、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价值体系出发设置专业和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应该适应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三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职业是专业设置的重要指南针,个别已经退出或者落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业,由此类职业而产生的专业,就应该尽快退出学校的专业范畴。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方面的育人价值。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精神、认知能力等角度出发开设通识类课程;专业课程除了拥有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还应该扩充课程的知识面,增强人文色彩,提升时代特性、引领性和价值导向,使之具有关照国家和社会的温度。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能很好地引导教师创新知识体系、更全面地丰富知识理论储备,为“课程思政”开展做准备。
专业带头人和课程建设组要守好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老师的重要教具——教材这份“责任田”,要选用和编定体现育人价值的教材和学习资料,警惕不良价值导向的文字表述、案例、插图等任何一个内容出现在学生和授课教师面前。避免误导尚未建立巩固的“三观”的学生,避免授课教师的价值观、是非观受到影响。倘若“教书育人”工作在这本所教之“书”中出现问题,那就无法成就“育人”的效果了。
制定教学大纲是开展课程教学之前的必要工作,教学大纲包含了教学目标的设置及课程考核的标准。教学目标和课程考核都是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在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要充分挖掘和拓展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在专业教学中本来属于隐性存在的思政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大纲中成为“高调的”、“张扬的”的显性存在。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本身课程特色的专业授课目标以外,应明确本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如实训实践类课程,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知行合一、勇于探索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如文史哲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人类世界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如艺术类课程要引导学生坚持艺术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只就专业论专业地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课程评价方式、内容和手段都应坚持全面育人观,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除了考查专业水平以外,还需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培养情况等内容纳入其中,制定出更有操作性和全面的考查方式,并将其明确写在教学大纲上,推动通识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走向“课程思政”,走向教育的初心和使命。“课程思政”在课堂上是借助思政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作为载体实施思政教育教学,这个过程相对于专业课程内容是“隐性”的存在,但是在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考核中,是明确显示在教学大纲里的“显性”存在。这些“显性”存在,能够给予教师更准确的指引。
(三)拓展“课程思政”的微观行动。
无论是宏观的政策和制度的规定,还是中观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对于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师而言,都是客观条件。客观条件要通过教师本身这个主观因素才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在认识和能力方面全面提高,使广大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去。
开展教师“课程思政”相关培训项目,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培训类别应区分行政岗位教师和专业教师、管理岗位和一线教师,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教师参与培训是能得到更具实效性的帮助的。“课程思政”的培训应在学校全面铺开,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为“全员育人”打好基础。必要时在培训结束时还可以设置考查环节,以成绩考查教师“课程思政”的理论学习水平,强化教师对于本项工作的重视,杜绝培训学习走过场、不入心入脑。
开展“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活动,推动教师去思考、去实践。集体备课形式可以是专家示范教学、可以是教研组磨课、可以是头脑风暴、可以是教学设计比赛等等。但不管是哪种方式,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要求教师参与其中,而不能只作为一个旁观者。任何的学习和借鉴,都要通过实践方能检验它的水平和效果。而集体备课可以融合自身的思考和同行的智慧,帮助教师更快成长,从而反哺教学,更好、更快地构建起“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开展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工作,通过每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呈现出教师对本课程的育人目标的整体把握,以及在每个章节中对“课程思政”的构想和思考,是否有效地挖掘课程章节中的思政元素,是否将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融入教学内容中去。这是促进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工作落地的重要环节,能够检验出教师“课程思政”的水平和认同度。教研组、课程建设小组或专业建设团队要担负起责任人的工作,认真审阅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在教师走上讲台前把好每一节课的设计方案的质量关。二级学院也要借助督学听课查验教师是否有按照已经通过的审阅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授课,检验本门课程、该老师是否最终做到育人和育才双轨并进。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点明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弘扬光明的品德、在学习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本领、在使自己达到完善的境界。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的《师说》中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表明了教师的使命,流传千年、家喻户晓。无论是“大学之道”还是师者使命,它们与我们今天提出的“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致的,且都是人民接纳和认同的教育观念。教师队伍是传播“大学之道”的主力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要使“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必须解决制约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和环节,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