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022-04-16 20:50吕培瑶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个性化育人

吕培瑶

(四川音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即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个体的特质和个性为出发点,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内容,引导学生个体从自身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模式[1]。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能以学生主体的个性化特征为依据,不断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拉近学生主体与教育之间的距离,进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效果。就个性化思政教育的特征和优势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实个性化教育十分必要。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习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也在网络生活中养成了独立自主的特征,个性化习惯和需求也较为明显,这便给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需密切关注学生主体的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化教育影响,这也适应了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可被教育者使用,教育的范围也得到极大拓展,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便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还能吸引学生主体对教育的关注,在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积极性的同时强化教育效果。而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还为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阻碍着思政教育实效的提升。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及教育者如何应对挑战,切实推进个性化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已成为其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的机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都可被思政教育使用,而在多种多样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思政教育获取教育资源、设计教育方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途径,个性化思政教育的推进成为可能。

(一)科学有效的数据为个性化思政教育带来技术支持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及教育者可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实际和需求进行调查统计和深入分析,能实现教育资源与学生主体实际的精准对接,在充分展现教育特征的同时满足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以精准的科学依据深化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影响。借助各类信息技术,高校及教育者在收集学生主体个性化需求和学习特征的过程中,可实现海量数据的即时分析,并依据信息技术得出统计结果,为教育者开展具体个性化教育实现提供有效依据,确保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在持续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效果,为学生主体带来独特的教育体验。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学生主体个性化信息时,还能以隐蔽的方式开展调查统计,避免引发学生主体的反感情绪,带来数据信息的不真实,也能在确保学生主体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完成信息收集和使用,为个性化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支撑,教育者还可发掘与学生主体相关的各类信息,对学生主体在校学习生活的多种表现及习惯进行系统整合,进而为学生主体进行精准画像,以支撑个性化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方法设计。

(二)教育信息化为个性化思政教育带来可靠的信息支撑

在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高校个性化思政教育还可得到更为全面、更加可靠的信息支撑,进而实现教育精准化推进,在满足学生主体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升教育效果,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信息载体都可作为个性化思政教育的信息来源存在,教育便可获得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支撑,还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深层挖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各类网站和APP层出不穷,其中蕴含的信息资源也多种多样,能为教育者选取个性化思政教育资源提供信息支撑,也能为学生主体与教育者开展线上交流提供便利。教育者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征,得到更适合学生主体的个性化教育内容,进而吸引学生主体对教育的关注,在深入参与中达到个性化教育目标[2]。同时,采用适当的网络信息充实思政教育,能拉近学生主体与教育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主体带来不同的教育体验,进而增强学生主体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在教育过程中引领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推动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如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个性化思政教育既可从学生主体角度得到真实可信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从教育资源库中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以此为依据,个性化思政教育便可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三)借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推进个性化教育

除上述机遇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还能发挥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作用,帮助思政教育从技术手段层面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发展。首先,当代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在此过程中还养成了独立自主的特征和多种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对个性化思政教育而言,如何满足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并适应其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既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又在适应学生需求和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者可使用多种技术设计教育方法,在充分满足学生主体需求的过程中展现多样化教育的价值,更有效地推进个性化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者除了可精准对接学生主体特征和需求外,还能从教育方法层面尽可能地贴近学生主体,如在思政课堂中,教育者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习惯设计情景体验式、混合式、翻转课堂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探究、思想精神的感悟和能力的锻炼,达到更为全面的教育目标。同时,高校及教育者还可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构建个性化思政教育信息平台,既为教育者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提供来源,也为在线教育提供支撑,促使思政教育更具实效性[3]。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表现在教育者育人理念、学生主体地位、个性化育人资源、信息化平台等层面,此类挑战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个性化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甚至成为提升教育实效的阻碍因素。

(一)思政教育者育人理念较为传统,教育信息化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时,仍沿用传统育人理念,还存在个别教育者不认同在育人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或不会使用信息技术的现象,严重影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也成为提升个性化思政教育实效的阻碍因素。首先,高校思政课教育者多沿用传统育人理念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一类教育者刚从高校毕业便进入工作岗位,其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多以在校学习经验和有经验教师的指导,较易形成固定且缺乏新意的育人理念,另一类教育者已从教多年,养成了一定的自身育人理念,且在传统模式下,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存在已成为趋势,也习惯教育活动及教育模式的统一性,如此便不利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个性化育人理念的形成。其次,思政课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其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且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这也会持续加大教育者的压力,导致教育者无暇自觉探究教育信息化时代变化对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谈不上深入探究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便会限制其形成个性化育人理念,也影响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育人活动能力的提升。最后,有的高校虽意识到教育者在育人理念层面存在的不足,却未向其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个性化思政培训,结合教育者日常自觉学习探究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教育者便缺乏转变自身育人理念、研究个性化育人理念及提升个性化育人能力的途径,其也无法在个性化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个性化育人活动,使高校思政教育仍沿用传统模式进行,无法充分关注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无法有效提升。

(二)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缺乏主体性,学习个性化需求无法有效满足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也习惯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养成了个性化特征,但其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修养,需要高校及思政课教育者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其在网络环境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也引导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特征,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多以教育者为主体,学生仅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存在,且教育者多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教育模式也无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习惯,进而严重影响思政教育实效。一方面,教育者并未系统开展收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的工作,在开展思政教育整体环节中信息技术也尚未深入和充分发挥作用,如此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便缺乏有效依据,也无法在精准定位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升教育亲和力。另一方面,高校及教育者尚未真正重视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仍以教育者为主体开展教育,便会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不利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的活动,从学生主体角度提升教育效果便受到限制。

(三)个性化思政教育资源获取短缺,教育内容无法在信息化背景下获得创新

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多拘泥于固定化的内容,教材、时事热点、校本资源等占据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资源获取途径单一,资源不够丰富。在此基础上,思政教育难以满足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教育信息也难以适应学生主体的个性化习惯,这严重限制个性化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难以持续推进。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者在开展选择教育内容时多局限于教材内容、时事热点及相关政策规定,未着眼于网络信息资源,甚至个别教育者不认同将相关网络信息融入教育内容,认为网络信息无法契合思政教育强化政治性、理论性规范,无法承担育人重任,进而导致思政教育资源来源较为固定,且缺乏创新,无法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另一方面,思政课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多以学生主体的普遍性需求为主,缺乏教育内容与学生主体个性化需求及学习习惯的精准对接,未经转化的教育内容仍具有较强理论性,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征,个性化思政教育便无法有效推进。

(四)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完善,个性化思政教育便利性缺乏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多依赖线下模式,以课堂、讲座、校园实践等为支撑,在此模式下,个性化思政教育无法持续深入,思政教育的影响也无法深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其育人效果也无法达到入脑入心目标,而缺乏信息化平台便会导致教育者收集处理教育资源和学生信息任务不便,教育者与学生开展线上交流和探讨也受到阻碍,个性化思政无法有效推进,思政教育效果也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高校尚未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队伍,构建信息化平台缺乏具体实施者,构建进程受到阻碍;另一方面,高校对构建信息化思政教育平台规划不明确,平台构建的方向、原则、具体内容等缺乏有效指导,信息化教学平台无法为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便利条件。此外,高校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也存在不足,无法为教育者与学生主体提供安全顺畅的网络环境,相关数据信息及资源还面临安全隐患,教育信息化平台构建与使用也存在风险,不利于个性化思政教育顺利开展。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为有效突破上述挑战,解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深入分析各类挑战出现的原因,明确个性化思政教育与本校办学实际的契合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寻求突破路径。

(一)更新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推进个性化育人

教育者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引领者和主要实施者,其自身育人理念和育人能力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推进个性化思政教育,首要的便是更新教育者育人理念、提升教育者育人能力。首先,教育者应认清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教育者应摒弃传统模式下以自己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当前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对教育的影响,积极学习并遵循国家教育部门对思政教育的指导和要求,精准定位自身主导者地位,确保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被尊重,明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将学生主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置于重要地位,用以生为本理念要求自己,指导自己在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时充分考虑学生主体需求[4]。其次,教育者应密切关注时代发展变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明确教育信息化背景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而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以更有效地引领个性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教育者应正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充分分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本校办学实际,明确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个性化教育理念,革新人才培养观念。最后,高校也应持续关注时代发展变化和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结合教育信息化背景及时为思政课教育者提供培训,帮助教育者系统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及个性化思政教育特征。在培训中,高校应融入教育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同时强化个性化教育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摆脱讲座式培训的枯燥低效,为思政课教育者更好地接受个性化教育培训提供便利,也帮助教育者在充分研究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认同个性化教育,树立个性化育人理念,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育,提升育人能力,为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此外,高校及教育者应在树立个性化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育者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的原则,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充分互动及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目标,以此来提升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特征,也为教育者收集学生主体信息及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形式提供依据,奠定个性化思政教育基础。同时,高校及教育者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及具体学习需求、习惯,开展对学生主体学习实际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及整合,充分把握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认同信息技术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整合信息,以发挥其自身引领者和实施者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主体的精准画像,精准把握学生个性化特征,并深入学生主体的日常学习生活,通过各类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把握学生主体个性化思想实际,明确学生主体的学习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主体在接受个性化思政教育后在思想状态、价值观念等层面的变化,为其构建动态化的数据资源库,灵活调整个性化思政教育方针,实现个性化思政的高水平发展[5]。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学生个性化需求及特征的过程中,高校及教育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数据信息收集和分析符合道德伦理,也能保障学生主体的信息隐私不被侵犯,并体现信息安全。为此,高校应为教育者使用信息技术设置科学合理的原则,坚持信息收集与隐私保护协同,确保个性化思政教育整体处于合理范围[6]。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个性化思政教育效率

在创新个性化思政教育理念及精准定位学生主体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还需要丰富的个性化育人资源和多样的育人方式,只有深入挖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才可拥有坚实的内容基础和实践策略,进而更好地提升个性化教育效率。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应深入挖掘更多内容和多样形式的教育资源。教育者应拓展发掘教育资源的途径和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及校园,其可在校外活动、日常探究及网络生活中发现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尤其应注重网络信息的发掘,教育者可在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空间中发掘更为多样的教育相关资源,并将其融入个性化思政教育,这样能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展现教育的亲和力,同时使用网络育人资源还能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空间,为学生主体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快乐学习。另一方面,在充分挖掘教育信息资源的同时,思政课教育者还应注意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对教育方式的创新,确保各类教育资源能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展现育人价值。为此,教育者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收集到的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特征内容,有针对性地完成教育资源的分析和筛选,从教育内容层面确保教育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对接[7]。在此过程中,高校需为教育者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和坚定的技术支撑,确保教育者可在核心价值观及坚定理想信念的指导下开展教育资源挖掘与分析,并减少数据安全、隐私侵犯等问题的发生,为个性化思政教育的精准推进和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内容基础。同时,高校还应引领教育者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个性化思政教育全程,以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情景体验式等教育方式为大学生主体带来多样化的教育体验,也在此基础上有效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充分互动,以更多样、更丰富的教育方式吸引大学生主体的关注,也以更具创新理念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教育实效性。

(三)完善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为个性化思政教育开展提供便利

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还需要完善的信息平台建设,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线上交流平台,也为收集、整合及使用数据信息资源提供便利的途径,促进个性化思政教育得到有效落实。首先,高校应组建一支信息技术专业队伍,结合思政课教育者的个性化育人理念指导,承担构建信息化思政教育平台的任务,确保教育平台建设的专业化程度,能切实支撑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开展。其次,在构建信息化教育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注意结合个性化思政教育数据库建设要求,在平台中设置专门的模块供教育者收集、分析及整合教育资源、学生个性化信息等内容使用,以为个性化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8]。同时,高校还应明确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在思政教育者的引领下确保平台的正确导向,能真正承担个性化思政教育支撑平台重任,避免陷入过度娱乐化倾向,为适应学生特征设置过多的娱乐功能及专门模块,在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保证思政教育应有的特色和格局,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和特征,又确保思政教育的正确导向和坚定理念,如此才能为教育者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提供切实有用的便利条件。最后,高校还应关注校园网络建设,确保校园范围内网络的安全和顺畅,为教育者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学生个性化信息数据及建设、使用信息化教育平台提供保障,既维护个性化思政教育的正常秩序,又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有效。

猜你喜欢
教育者个性化育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