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学校 汪东松
2021年11月,笔者有幸参与了优课评比活动.聆听了老师们执教的十节同课异构公开课,教学内容为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图形的运动”.听课后,几位评委进行了交流,感觉收获颇多,至今记忆犹新.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深刻理解教材,娴熟驾驭教材,精当的问题串设计,精炼的语言,优良的教学效果,无不给笔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其中有一个“做一做”的拼图操作环节,更引起了听课者的共同关注.本文中拟以此环节为例,就“几何拼图”教学谈谈个人的点滴思考.
做一做:将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尺(如图1)相等的边拼在一起,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平面图形,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1]?
图1
本部分内容是一个拼图活动,让学生通过手中的学具(含30°的三角尺)进行操作,旨在体现:
一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的方式,感悟复杂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而复杂图形也可以分解为简单的图形;
二是经历“观察—合作—操作—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合作等能力;
三是通过拼图、认图等活动,渗透图形变换(平移、翻折、旋转)思想、分类思想等,让学生感悟到让图形“动”起来,是学习、研究图形性质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是通过拼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操作与合作”的快乐,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让学生想做、愿做、会做、乐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进一步提升能力.
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师生在准备教(学)具时有以下不妥情形:
(1)两人合作使用手中的三角尺(含30°),但是有很多学生事先没有准备好,导致拼图无法进行;
(2)学生自制三角形纸片,但从制作来看,学生态度不认真,老师对制图要求不够严格,表现出纸片制作粗糙、大小不一,拼出图形不具代表性;
(3)教师只带两块大三角板(含30°),留作演示之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具的准备对学生“拼图”的学习效果影响极大.因此,要想“拼得精彩”,必先准备好拼图工具.倘若让学生自己准备的话,教师就要事先布置好,并检查落实到位,确保拼图时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如果教师准备的话,更要考虑工具的数量和质量,要规范、美观、精致,具有示范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从执教情况来看,很少有教师在拼图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几个人拼,拼什么,按什么要求拼,拼后做什么等等.导致学生拿着三角尺玩耍,嘻嘻哈哈,课堂看似“热闹”了起来,实则浪费时间,收获甚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拼图教学也不例外.教学前,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适时板书(或投影)出来,让每个学生了然于心,然后再按规定的步骤和要求操作,这样才能提高效率.笔者认为老师操作前应关注以下几点:①用何种工具操作,用多少这样的工具操作?②何时操作,在哪里操作?③几个人操作,如何分工合作?④操作的结果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⑤操作后做什么,如何展示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1)蜻蜓点水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学生刚刚开始“动”起来,才摆出一两种图形,教师就让停下来,或者学生就是简单摆摆拼拼,缺少画图和展示的机会,学生意犹未尽.
(2)老师包办式:就是教师拿出教具拼图演示或仅仅找个别学生演示操作;还有的教师只是读了一下操作要求,就直接用电脑演示出拼图的结果.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上来.
(3)缺少点评式:即只满足于学生拼出的不同结果,缺少及时鼓励和总结.摆了一黑板的“图”,对重复的或不当的“图形”没有进行取舍和修正,更没有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最后,拼出6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如图2),其实就是每组相等边拼在一起均对应两种情况,共6种情况.这样指导后,再让学生尝试拼图,既省时省力,又简单易学.
图2
“细节决定成败.”拼图教学应在操作流程的细节上下功夫.此拼图活动可按如下流程细致安排:拼图准备→分组合作→拼图操作→画出拼图→展示拼图→完善拼图→汇报想法→归纳总结→方法指导等.这样精细安排既层次清晰,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能彰显“数学魅力”.
尊重教材、研读教材、理解教材、创生教材,是我们教学时应树立的基本的教材观.教材是一大批学科专家与优秀教师经验、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是编写者“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出来的精品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不可无视教材,即使重组或活用教材,也不能改变原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承载的目标与价值.
以“苏科版”数学教材为例,涉及拼图操作活动的教学资源并不多见.如七年级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七年级下册第9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等章节安排了拼图操作活动.因此,教师应珍惜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以教材中的拼图教学为生长点和延伸点,充分发挥“拼图”教学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既激发兴趣,又催生智慧;既有“动”的体验,又有“静”的思索;既关注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让拼图教学精彩纷呈.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现行教材中几何课程的内容比过去丰富了许多.图形的变化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内容.这从本质上也反映出了几何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等.
图形变换最常见的三种方式是平移、翻折、旋转.一个图形运动,必然涉及方向、位置的变化,这需要观察、想象、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很好的载体.同时,通过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近年来,图形的变换也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几何教学中,一方面应关注图形变换带来的图形美;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经历中,感受图形变换发挥的重要作用.用变换思想研究问题,可以让数学知识“活”(动则有生命力)起来,更能“活化”(灵活思维与能力)人的发展[2].
“做”数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做”不等于简单地操作,应将实际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非常乐于操作,兴趣盎然,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探索的快乐,但必须做到“做”“思”结合,才能还原数学的本质意义.思考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学中我们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而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融合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