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国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微时代是以微博与微信作为典型载体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在我国,网络技术发展趋于完善,微媒体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各个区域,在以微博与微信代表的微时代来界定“微思政”工作模式内涵,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运用各种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当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大胆探索。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的发展时代,对于以00 后为代表互联网时代首批原住民,高校学生工作者们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借助微时代的新媒介,对其思想观念、价值信念、人生态度、道德规范、情感心理等多方位展开“微思政”工作模式。
在微时代信息传播性与即时性让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稍显滞后,信息多元性与互动性使得大学生对学校的德育教学、思政教育的兴趣降低。丰富多元的微时代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即时的交互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基于当前客观外部条件开展高校学生工作,并顺应微时代特点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建构“微思政”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既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也契合当前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微时代下建构“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高校学生工作者们需研究“微思政”工作模式的特征对于有效推进学生工作十分必要。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充分肯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在微时代下大学生个性分明,他们都会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开展学习与生活。而传统自上而下学生工作方式,忽略学生个体性发展,好似是无情感、无偏好、无差异的“物”,个体生命是接受训诫或者自我训诫的工具,个体内在成长的过程被忽视。因此,我们应回到学生个体成长中,注重学生内在个体道德建构。
过去高校学生工作按照“圣人”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它强调个体情感与道德无条件接受。在高校学生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开展德育工作时我们培养一批批道德模范,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在微时代,在00 后或10 后的思维中,这种“圣人”模式离他们太过于遥远与抽象。微时代的00 后或10 后天天接触的互联网中的形形色色的人或事,他们追求的是“接地气”的人或者是“可能”存在的价值尺度事物。当学生在特定的道德发展阶段出现问题,引入“微思政”工作模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尝试去缓解学生工作中理性因素,让学生感受一种有温度的真实之感。
过去高校学生工作从一元价值观念出发几乎仅仅围绕学生管理与德育开展。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并包且信息较为开放的时代,过去围绕一元价值理论而形式单一内生的工作模式,无法与学生同步。而“微思政”以学生喜爱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课堂”等形式作为教学与管理内容,尤其是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可以将“微电影”“微小说”上传到如钉钉或者学习通等APP 上,不再是以往单一的说教形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过于严肃,与学生交谈时无温度,用一种自上而下庄重严肃感,在自身与学生之间形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学生工作者因自身严肃性,让自我魅力无法施展。“微思政”工作模式在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时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介方式进入学生视野,广受学生好评,学生会被这种新奇工作方式吸引,从而打破对传统学生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针对特定学生选取专属媒介,让学生发现“教导主任”的学生工作者也变得有趣。
面对“微时代”出现的巨大磁场,高校的“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具有工作载体虚拟化与多元化,信息传递速度“N”次方,交流中“互动化”与“公开化”等明显特征,学校“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构建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微阵地”建设需加强,“微产品”开发不够丰富,“微队伍”中主体媒介素养匮乏等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契合当代学生成长客观需求,学校通过“微平台”开展“微思政”学生工作。但从当前学校“微思政”媒体平台工作实际现状来看,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过去学生工作分工过于明确,“微思政”却要求学生工作各部门配合密切,建立相关学生工作官微、不断打造学生学习软件,学生工作主题网站等一系列完整学生工作阵地。但是纵观这些平台与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上依然围绕传统较为死板的学生管理与思政德育方面展开,结合自身在搜集相关资源上能力有限,甚至一些平台建设与阵地开发都存在内容重复等问题。大部分学校与相关教育部门无法找到相应较为成功的“微思政”的模式作为参考,平台建设不完整与阵地内部系统不健全,导致“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效率不高。
学校以“微思政”作为学生工作模式,离不开工作理念的转变与人才队伍培养。反观现在“微思政”下学生工作队伍,他们不少仍然沿用传统观念、方法与手段开展学生工作,对于新媒体技术掌握与运用落后于微时代下学生群体。相关部门对“微队伍”培养没有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相应运行保障机制。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依然沿用过去工作经验,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的解读;另一方面当前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如同传统灌输式教育一样,无法发挥“微媒介”沟通教育功能,对学生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当前学校“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还处于发展初期,“微思政”产品开发还不够完善,产品内容的设计还不够丰富。比如官微公众号推送文章更新不及时,文章水平质量不高学术性不强。产品内容上只是典型个人先进事迹与校园最新新闻动态发布,或是上传过去思政德育课程放在微平台,无法根据“微时代”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微产品”深加工,无法体现所在学校鲜明特色。一些新兴网络媒介并没有进入“微产品”开发范畴,如拍摄与高校学生工作相关“微电影”,相关的短视频,一些传统优势性学生活动无法在微时代下焕发新的活力。
微时代下网络的“段子”,微博中的“话题”“热搜”等各种微媒介网络流行语态深深吸引着学生。这些充满娱乐化的新兴网络语言或者符号,以一种碎片化状态深入当代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种段子与话题成为当下大学生交流新形式,以新浪舆情统计,2021 年4-5 月,关于教育行业话题信息量新浪微博共有1.51 亿条,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仍然是微时代下信息产出前三名。[1]这种泛娱乐化语态与话题以一种新的模式成为当前“微思政”重要工作表达,但是一些学生工作人员还是用严肃性与说教性语言方式在微平台发布一些话题或文章,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甚至一些学生工作人员无法跟上时代潮流,对网络“段子”性微语态产生排斥,不能以辩证眼光看待当前网络语言流行文化。无疑不利于“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展开,更甚者无法与当前学生进行交流。
“微时代”基于一场技术的变革,智能终端设备更新,从“基于现象”转变为“个人价值”,尤其是大数据已经进入公众思维方式与行为导向,重新建构起区域间边界。“微时代”的代码语言与情绪方式逐渐渗透到人类世界细枝末节中,学生信手拈来的“线上”只言片语,都可能变为“线下”老师思维中的不合逻辑。因此我们启动“微思政”,培养“微队伍”;设计“微产品”,丰富“微内容”;占领“微阵地”,打造“微平台”;精选“微语态”,引爆“微话语”。在微时代,学生工作必须贴近学生“微心态”,才能牢牢抓住“微时代”下“互联网原住民”。
高校学生工作要树立新旧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不断推进学校“微思政”工作走向优化。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微思政”充分借助互联网与“微媒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运用“微思政”开展高校学生工作,还是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首先要精准打造高校学生工作微平台,重点打造高质量的官微,如在高校学生工作部设立高质量的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学校最新的消息,让官微成为宣传时代精神,带领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阵地。华东师范大学打造“花椒先锋”公众号在2019 年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该公众号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微生活”,“微心声”“微评论”“微党课”“微活动”等五个栏目开辟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新局面,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实现与大学生沟通零障碍,在2021 年上半年推出数百篇优秀文章,单篇文章阅读点击率高达2 万以上,粉丝数量更是超过1.4 万。这个公众号中发表文章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社、江西日报转载或是报道,其中“我爱花椒”模块更是成为十九大等重要会议宣传栏[2]。
其次,在网站内容上实现与学生心灵共鸣,精神上聚焦价值,让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风向标。当前大学生的成长更多依赖于网络资源的浸润,紧跟时代发展最前沿。我们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将一些网络资源,调动整合成电子漫画与微课放入网站,相关德育性资源放在云台。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比如家校互助,师生联动,学生之间互助三位一体德育工作场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学生工作手段,开辟新的工作领域。微时代下打造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生工作价值体系,让学生与教者转变更多重角色,从而推动学生“微阵地”健康拓展[3]。
“微队伍”是“微思政”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培养高校学生工作“微队伍”首先要转变思维,用“微时代”下代码言语与情绪方式来发现问题,提升学生工作技能。运用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工作活起来,借助传统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因素与信息技术互相融合,获得学生群体的认同,从而让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与时代号召相契合。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应言传身教,以美育人,用自我性格魅力去感化学生。
学校“微思政”工作队伍不仅要有过硬的思政理论素养,内部成员还要进行合理分工、整体规划,确保在开展学生工作时的“微思政”工作效果。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选拔、培养相关技术骨干队伍,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制定良好的选拔机制与科学培养模式,根据“高进、严管、精培,优出”原则,从外引进内部培养,选拔一批批能够嗅到网络时代先锋性的学生工作人员。
打造健康文明“微产品”用来丰富学生工作“微内容”,对于开展学生工作有着巨大推动力。微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工作开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丰富学生工作内容,这就需要对“微思政”产品的内容进行开发。产品开发离不开市场调查,而学生工作面向的是学生,可以先积极开展相关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意愿,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微思政”产品内容来源于现实德育工作内容与思政教学,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团委组织能力,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比如学习雷锋月活动,学习先进人物评选。有相关条件的学校,可以围绕“微思政”拍摄相关校园主题“微电影”“微视频”上传到相关的主题网站、网络教学平台,从而扩大“微思政”辐射能力与影响力[4]。
“微时代”为学校的学生工作表达尤其是在高校管理中的德育工作与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这就要求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贴近学生,靠近学生生活。可以开展党建小故事宣讲活动,从而为“微思政”学生工作开展提供新的内容。在高校开展党建小故事活动时,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共青团等官媒账号所发布内容作为活动内容,在高校推广开来。而且微时代是读图与碎片化符号时代,富有趣味的图片与新兴网络语,赢得高校学生的关注与认同。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充分运用自身领导力与管理范围、话语权,才能进一步提升在高校生受众群体中的黏性与传播效率[5]。
过去开展学生工作时因其严肃语调,规范话语,叙事过于宏大与“微时代”不相契合。“微时代”下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与制造者,在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华通讯社”,每个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都是平等。学生工作人员需要用一个普通的网民的心态,用网民的语言进行宣传,要有人情味,消除距离感。可以尝试用淘宝体、秋水誓、难受体、硬核体等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今天,我们仍然在不停地寻找,同学们你还想我们吗?”“同学们少玩点游戏,你知道吗,老师与家长和你们说话,你都不理我们,我们太难了。”还可以运用现在流行网络表情包,把相关的道德宣传语与图片相结合,做出成表情包,发放到相关学生微信群与qq 群,见缝插针式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方方面面[6]。
2020 年武汉疫情的情况下,微博出现了微话题“武汉加油”,大学生工作人员可以将此话题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或者学校相关的官微上,写下相关话题内容,让同学们互相接力传播。以#武汉加油#抗疫身边事# 这样编辑方式,编织层层叠叠爱的方式,代表我们一起守护武汉,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战胜病毒。运用这样“微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让学生熟悉“微时代”网络媒体运行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实现双赢。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微时代,各类新型社交与微平台成为当下思潮与文化传播最为重要的媒介。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应与时俱进,转变过去一贯工作理念,完善相应高校学生工作机制,建立好相关平台与队伍的培养,采用新型的工作形式丰富学生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一套成熟可推广的且工作效率高的“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微思政”学生工作模式能够需“见缝插针”式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教者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更具有感染力,以一种渗透式方式走入学生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