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教师板书教学实践知识的形成梳理及其启示
——基于小学全科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文本分析

2022-04-16 02:01唐智松张献伟
当代教师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践性师范生板书

唐智松 张献伟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近几年,随着教师教育的振兴和师范专业认证的开展,师范生三笔字训练得到重新重视,但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等原因,有关“板书”的研究却呈减少之势,涉及新手教师(1)为便于表述,本文不对实习生、实习教师和新手教师进行严格区分,本文研究对象地方公费师范生返乡实习亦具有一定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意味。板书问题的研究更少。 这相比《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2021)规定的其他教学技能显得十分匮乏。 有研究者曾指出,比之于课堂提问、情境创设、教学语言等教师技能研究之盛况,板书研究是一个相对静谧的角落。[1]随着师范院校三笔字课程的强化,除了校内利用“小黑板”进行基本功训练之外,师范生进入实践场域后对板书功能的认识是怎样的? 他们所关注到的板书方式方法有哪些? 作为实习教师在板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又是什么?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主要将发生于教学现场的书写行为及呈现于黑(白)板的教学文本称为“板书”,以区别于电子板书。 由于学界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本论题中的教师“实践知识”主要采用钟启泉教授的说法,将其视作一种从经验中获得隐藏于实践中的默会知识,在课题解决中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其通常不是直接教授的,而是从周遭人们的行为中推论的,或从自己经验中发现而获得的;人是在工作场所获得并且分享默会知识;当“默会知识”传递给他者之际,就得变换为“明言知识”加以“表征化”。[2]本研究探讨教师实践知识形成所依托的实习教师板书教学反思文本,其中一部分内容即可被粗略视作师范生尝试将“默会知识”转化、积累为“明言知识”的表征记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现状

在CNKI 中,以“板书”为主题进行检索,相关期刊的研究文章近十年呈降低之势(如表1)。 通过分析,其文献分布聚焦于板书设计、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板书艺术、课件和传统板书等。

表1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有关板书的研究文献

通过CITESPACE 对相关核心文献进行分析(如图1),板书中的板画(含思维导图)、形式、设计等研究曾兴盛一时,以PPT 为代表的多媒体对板书的影响也得到较多关注。 而和人们印象中文科教学对板书关注更多的认识不同,随着板书研究深化,数学、物理、化学等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也得到较多关注。 相关“突现分析图”还显示,近几年聚焦“问题”的研究增多。

图1 近二十年有关板书研究的突现词

(二)本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关注对象主要是地方公费师范生(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实习中提交的网络周报,包括本周总结、遇到问题和下一步计划等内容。 这些实习生的培养是依据“优师计划”指导精神,经师范高校和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安排在县城或农村规模以上学校实习,具有一定的顶岗实习性质,但虑及培养质量,其实习学校并非最薄弱学校故而具有较好的教研氛围。 相比其他师范专业学生,他们从教意向稳定,教学反思撰写相对认真。

2.研究方法

笔者在某师范院校小学全科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中,用一学年时间搜集了近300 名实习生提交的200 余万字的教学反思。 经由汇总并检索“板书”一词,得到136 条相关记录,通过分析其上下文,筛选出了近11 000字的板书相关文本。 本研究通过词频分析,尝试概括、梳理实习教师有关板书的反思主要记录了哪些问题,并尝试结合“体验学习”理论去分析师范生学习历程,以期为师范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

二、研究过程与发现

教师的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也有学者译为经验学习),大卫·库伯(David A.Kolb)基于让·皮亚杰(Jane piaget)、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与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研究,提出了由四个环节构成的体验学习模型:一是获得具体的经验;二是反思具体经验的内容(反思性观察);三是归纳由此获得的教训,形成假设与概念(概念抽象化);四是把假设与概念运用于新的情境(积极地实验)。[3]他还指出,学习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每个阶段相互支持,并为下一个阶段提供支持,在任何阶段都可以进入这个循环,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 通过分析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记录,其主要情境即与上述环节吻合,涵盖授课实践,听课、教研后的感悟,自己将学习经验应用于此后的教或学中等。

(一)实习教师对板书功能的认识

在笔者检索得到的核心期刊论文中,关于板书的功能,主要有以下说法:其一,帮助实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习思路,便于探求;强化直观教学形象,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力;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训练思维能力。[4]其二,板书能体现教学意图,使所讲内容脉络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直观性强,便于思考、记忆、梳理;[5]其三,板书能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6]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常见词汇如“重点”“思维”等,将这些词汇与反思文本中的高频词汇进行对照,即可获得以下发现。

1.板书用于强调学习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通过对近11000 字的板书相关文本分析,其中提及“重点”22 次,“难点”11 次,可见板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凸显重点、难点。

实习教师对板书这一功能的学习(2)这里采用库伯对学习发生过程的分析,根据前文提及的“体验学习圈”模型将学习的四个环节在此尝试进行标注,下文不再进行备注。,很多始于课堂观察后依据自身具备的知识经验对感知体验进行解构的反思(大致对应库伯学习环节二),如陈同学在实习之初提到:老教师的英语课板书简洁又整齐,重点非常突出。 随着实习教师走上讲台,他们对板书功能的学习也可通过自己获得的直接体验(库伯学习环节一)。 如李同学的记录:这周给四年级讲课,指导老师说我板书过于简略,重点内容要写在黑板上并多次强调。 卢同学也提及板书是突出一节课重难点的一个方式,但她的板书重难点不很突出。 其中,卢同学在直接体验后还归纳了由实践获得的教训(对应库伯学习环节三)。 董同学则将自己依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的“抽象概念”应用于新的情境(库伯学习环节四),其反思为:对比上一周,我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针对低年级学生保持注意时间短,我着重讲解知识的重点,并板书在黑板上。

和重点经常关联在一起的是重难点和易错点,相关文本出现“重难点”8 次、“易错点”1 次,表明板书亦具有相关功能。 如刘同学在听课后就提到,板书利于学生明确、记忆重难点,授课老师将重难点放在了一起;申同学在参加区教研活动后也感慨,板书设计要清楚明了、突显难点。 杜同学则在听课后指出:这个易错点她只提一下,没有板书,肯定还会有学生出错。

2.通过板书进行教学总结

在有关板书词条中检索,出现“总结”8 次,“梳理”4 次,可见板书具有总结功能。 如李同学在记录讲课经历时提到,自己时间把握得很好,剩一两分钟刚好带领学生看着板书内容将本节课内容整体过一遍。 魏同学则在听课后反思:本周听课,教师总结时根据板书梳理的很好。 张同学也提到,有个老师采用图画样式板书,串联整个知识点。

完整规范的板书便于教师串联知识的同时,也利于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在文本库中,“框架”出现4 次。 如盛同学观摩两个学校讲课比赛后提到,××的老师授课形式标准,边讲边写板书,每堂课都让学生有一个大致框架。 胡同学在自我授课后反思道:要完善自己的板书设计,尤其复习课,要列出有逻辑的知识框架来方便学生理解。

实习教师中认识并记录到板书具有知识整理功能的还有:“看着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

“根据学生回答自然形成板书,感觉更出彩”等。3.借助板书给学生提供示范

在有关板书文本检索,“示范”出现3 次。 如张同学听公开课后感叹,自己学到要加强板书示范作用。 安同学也记录道参与听评课,收获一些板书规范,因老师是示范作用,老师写的不经心学生也不认真。 邸同学则在登讲台教英语之初被提醒:板书要规范,首字母要大写,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

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多名实习教师都提出传统板书的示范作用不可替代。 如南同学在记录中就详细分析道:虽然多媒体已相当发达,但最常用的教学媒介仍是黑板和粉笔,板书字迹工整美观与否将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板书能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韩同学则在反思中质疑:上课时老师用教具和演示文稿(PPT),不一笔一划板书,的确提高效率,但是否利于孩子学习笔顺甚至其他方面的学习呢?

在对板书示范功能的认知中,阅卷体验成为一个关键事件。 如魏同学的记录:我阅卷忍不住“意气用事”,由字体、排版产生的分数差超过了规定卷面分;这次阅卷工作使我意识到字体、排版的重要性;身为教师,在板书中要为学生做好榜样。 宋同学也提到,改卷子中,发现有学生错别字,将来自己板书一定要正确。

即使很多师范生认识到板书示范的作用,但也有人存在技能不足缺憾,如刘同学就分享了自己艺术化处理过程:写板书时候我自嘲说,我板书不好,希望大家一起进步。

4.经由板书来调控课堂节奏

相关文本中“节奏”出现3 次,说明板书具有调控课堂节奏作用。 如丁同学在遇到问题中提到:讲课速度太快! 指导老师指出是因我太紧张,让我适当增加板书,放慢节奏。 郭同学也反思道,上周自己讲一节公开课,节奏太乱,因为紧张板书忘写了。刘同学则在下周计划中提到:写好板书,放慢速度。

在多名实习教师因紧张忘记板书而导致课堂节奏太快同时,也有人表达了对板书太慢耽误教学的担心,如“自己板书过慢”和“写板书时学生觉得有点慢”。 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实习生给出自己观察或探索到的对策,包括“板书要虚实结合”和“课前先让同学们预习,自己板书课堂所要进行内容”。

对比学界对板书功能的已有研究和实习教师通过实践对板书功能的感知,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板书调控课堂节奏鲜有被研究者关注;实习教师对板书的关注,虽提及学生,但不够深入,如已有研究提出的板书利于学生思维、想象力等较内隐功能,就很少在实践反思记录中出现。 因此可以说,这种从实习教师实践反思中归纳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高校提供的教师教育课程(含部分已有研究)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发挥着一定影响,但比较有限。 如前文提及“板书要虚实结合”的周同学就曾反思道:说起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两门课,上学期院系给开过,不过老师讲得比较浅显、粗略;而我在实习学校有指导老师,在看《新编××教学论》一书时候,有不懂地方,有些他可帮解答,有些他让我去百度……比如对“板书要虚实结合”这一说法,我有些迷惑,李老师说应该是指主板书与副板书要恰当。 类似记录,即印证了已有研究结论:教师在实践情境中真正使用的不是公共理论知识(教科书罗列的),而是融合了自身经验、体验、感知、直觉、情感以及理论性知识而形成的、处于不断发展与建构中的动态的知识。[7]或许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会逐渐有更多实习教师如范同学一样记录类似“板书要详略得当,脉络清晰,这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些未必精准但更具抽象概括意味的理论思考。

(二)实习教师学习的板书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教学技能的书籍,板书的类型、方法丰富多彩,不少学科都有相关论著,有些学科教学方法或艺术书籍中还单设“板书”章节,乃至结合不同内容呈现数十种板书样式或范例。 比较而言,实习教师思考就相对笼统,具体归纳如下。

1.合理规划板书模块

对于板书方法的学习,师范生在中小学、师范院校时期已有观察学习经验,但还有部分实习教师对板书规划未作充分认识。 在相关文本中,“规划”出现3 次,“主板书”“副板书”各出现2 次,“板块”出现2 次。 如刘同学在实习一个月后总结道:上课过程中板书不可或缺,由于实习前我没有很好的练板书以至于刚开始搞不清楚该往黑板的什么地方写什么内容;经过不断地看其他老师的板书设计及请教,现在已掌握板书规则,能把清晰整齐板书展示在学生面前了。 南同学则在参加听评课后记录:我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如主板书和副板书的合理安排。 马同学也提到:通过听数学组讲课,我学到板书时重点板块与草演板块要区分开。

上述三位实习教师的记录表明,他们学习到板书要有主副板区、重点和草演板区。 类似经验的学习还有:提出“从左边写,分清主板书和副板书”的同学表明其意识到了左边通常是主板区;记录“我设计的板书是四块黑板写四个内容,可我把标题写在了旁边黑板,这点我没把握好”教训的同学则是明白了面对四块黑板时如何去板书课题。

2.师生合作进行板书

板书除了是教师所为,也可邀请学生参与进去,尤其在复习课上。 相关文本中就出现“上讲台”“上黑板”各3 次,“上台”2 次,“板演”和“演板”各1 次。 如张同学在授课后反思练习课讲题要有侧重,难的题可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江同学也总结说,上课让学生拿出卷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画出本节要讲题的图形,鼓励学生上台讲题。 何同学则指出“板书默写”也是一种常见方法。

不少实习教师还认识到师生共同板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 如陈同学就提到,面对叛逆的学生,让其上黑板板书,他的积极性、注意力明显提高。 蒙同学在听课后也表示:部分英语老师的课堂比较有趣,学生上台板书让学生加强了记忆,更深程度地参与课堂。

然出于控制课堂心理,实习教师在应用请学生上台板书方法时还存有不足,如刘同学就提到,她的课有诸多不足,包括没有板书和没有挑选学生进行板演等。 安同学也提到:评课时有老师提出我让学生上讲台板书后,只简单进行了评价;以后讲习题,我应该在课前就选择好让学生板书哪些题。

3.演示文稿(PPT)与板书配合得当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演示文稿(PPT)为代表的多媒体相比板书日渐占据上风。 相关文本中,出现“PPT”18 次、“多媒体”15 次、“课件”4 次。 不少实习教师提到相关教训,如武同学的反思:由于过于依赖PPT,忽视了板书的重要性。 毛同学也提到了过于依赖PPT 对自己的误导:用多媒体的话,我会有点依赖多媒体,而没有自己系统看书。

当然,PPT 的优点也被实习教师意识到,如“提前准备好带标尺的图片呈现在PPT 上,会节省大量板书绘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和“PPT 的短动画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等。

通过总结经验,一些实习教师认识到板书和多媒体要协调使用。 如:“采用板书与课件结合的方式”和“重点内容要展示在PPT 中,还要板书”等。

4.采用多种板书形式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很多实习教师认识到板书可以采用不同样式,包括图表等。 相关文本中,出现“图”12 次、“表”5 次,且主要出现在观察其他教师教学后的反思中,如:“有个英语老师板书采用了图画样式”和“板书形式多种多样,语文课上大部分老师用框架图,比较明了清晰”。 安同学则在讲课经历后反思:第一课时容易搞混的是射线、直线和线段的定义,上课板书时应用列表法和图例法。

除了板书样式,也有实习教师关注到了板书配色问题,比如王同学指出板书……使用颜色搭配,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板书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包括与课前打印好的贴纸配合使用。 毋同学就提到:在板书这一块真是学到了,老师在同学们读课文时候斜着画四个台阶,随后出示四张图片,根据课文内容给图片分别起名字,并填在台阶上,应照文中的“飞天梦”。 对于板书,很多实习教师表示,有创意最好,但贵在清晰(16 次)、工整(7 次)、美观(4 次)、明了(4 次)、简洁(4 次)、有序(4 次)、有条理(2 次)。

(三)实习教师归纳的常见板书问题

前文从实习教师反思中,梳理、提炼出了他们对板书功能、方法的认识。 事实上,这其中也包含了作为新手教师对有些问题和对策的思考。 然而,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仅查得一篇有关新手教师板书问题的研究,且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从六个维度对新手、熟手和专家型三类数学教师的板书设计进行对比。[8]国外的相关教师学习研究,也主要依赖定性设计,以对几位新任老师的采访,或使用包括课堂观察的案例研究设计为基础。[9]本文则以实习教师记录大数据为分析对象尝试将实习教师(公费师范生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新手教师)板书常见问题作以下归纳。

1.板书容量不合理

在相关板书的文本中,“忘记”出现7 次,“缺”出现11 次。 这说明实习教师经常忘记板书或板书较少。 如多名实习教师先后提到“讲课的过程中容易忘记写板书”,“上课时偶尔会忘记写板书或者板书写的不完整”和“我的第一节课,由于太紧张而只顾讲课忽略了板书”等。 有的实习教师则是只写了题目或是忘记写题目,如“板书容易只写个题目”和“板书没有大标题”。 魏同学在问题总结时也提到,他讲课有时候想不起来板书,或者能够板书的点很少;其还在下周计划中表示:讲课期间加强板书设计,增多板书部分。

另一方面,则是有的实习教师板书过多。 如闫同学就感叹道,过多的板书让人有点崩溃,校长也指出她的板书太多。 黄同学在观评实习同伴上课后也提到,本周听实习同伴讲课,板书比较多,浪费时间。 针对类似问题,刘同学即指出:在复习上,想写的东西太多,必须有取舍才行。

2.板书不够规范

有关板书的文本中,出现“歪”2 次,“杂”4 次,“凌乱”3 次。 由于实习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经验不足,经常会出现字体大小不一、不够美观、未能居中等问题。 如宋同学就提到,她的板书写着写着就歪了。 郑同学也提到:以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书写工整,富有条理,处于黑板中央。

由于粉笔字的放大,写错或不规范字(如连笔)的情况也为实习教师所察觉。 如刘同学提到,她讲课有些紧张,板书不够工整,总是写错字。 另一名刘同学也提到,有时候自己会粗心写错板书,这是语文老师大忌。 关于“连笔”问题,郭同学在反思自己展示公开课时记录道,规范中文字体尽量避免连笔。 周同学也提到:有学生给我提出宝贵意见,平时我习惯了连笔写字,但他们不习惯。

通过分析,实习教师的板书不够规范和美观,往往因为板书随意。 如:“日常讲解时板书过于凌乱,往往即兴板书,缺乏设计”和“数学课利用黑板验算、画图,我总是随手写,内容杂乱”。

3.教师板书学生混乱

实习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和威望,经常会出现自己板书时学生混乱的情况。 在相关文本中,“乱”出现11 次。 如“讲题或者在板书的时候,学生老是在下面悄悄说话”和“我一扭头板书就有嗡嗡嗡的声音”等。 上述情况,或许与实习教师未养成良好的注意力分配习惯有关,如杨同学就提到:指导老师只有需要板书时才上讲台,而我站在讲台上缺少和学生互动。 孙同学也提到,因为精力一直在板书上,她未能及时发现有同学走神、瞌睡。

通过深入了解,很多实习教师提及的自己板书时学生混乱,有时是与学生看不到板书内容有关。如袁同学的反思:我板书没有侧身留出一定空隙,让同学们看到书写的内容。 董同学也提到,通过公开课,她明白以后要注意自己站位,不挡学生。 针对类似问题,也有不少实习教师学到了资深教师的经验,如:“刘老师是在学生齐读课文时板书课题,解决了教师板书时学生无所事事问题”,“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是我需要学习的课堂术语”和“尝试写微型教案,将基本步骤和必要板书写在小卡片上”等。

三、研究启示

(一)教学反思可以捕捉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限于篇幅,本文无意于区分一些知识或教学理论的概念,故而前文采用了实习教师实践知识学习这一宽泛提法。 为回应陈向明教授曾在《教师实践性知识再审视——对若干疑问的回应》一文中所述,有关师范生、新手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较少的原因是他们较少具有实践性知识,且有能力从事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学者多居于综合性研究大学,很难接触大量的师范生,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虽有丰富的一手资源,但忙于具体事务,缺乏足够的能力进行研究。[10]笔者认为,本文即尝试通过大样本实习反思做相关探索,故这里采用实践性知识一词。 前文所梳理的板书实践知识既有“明言知识”,也有“默会知识”(有一些被实习教师尝试进行了“显性化”表征),后者就常被称作“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以实践者的生活史为背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的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借助于教育理论关照下的案例解读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解决,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和创意。[11]教师自己作为实践者,可以通过教学日志或教学故事,进行自我解释和反思,这个过程就是实践性知识的积累。[12]在前文有关板书反思文本的梳理中,我们即可清晰地看到实习教师结合所学教育理论,在解决实习遇到问题过程中,对板书实践的见解,因此可称作有关板书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实习教师在面临“两难空间[13]”时,如板书内容应该详细还是简略,追求使用演示文稿生动还是板书示范等,都是捕捉实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契机。 关于板书中的两难空间,还有学者归纳了板书要处理好主板书和辅板书,板书内容的完整性和概括性,书写形式的相对稳定与相对变化等问题。[14]实习教师围绕这些问题的抉择,都可以成为捕捉其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关键事件。

(二)师范生学习经验共同积累归纳性教学理论

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理论,包括演绎性和归纳性教学理论。 大学课堂上教学方法、手段、原则的学习主要是教师结合理论作阐释并举例,且其从教材上所获取案例距离实习生学习工作场景较远。故而有研究者指出,师范院校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是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理论条款一般是脱离具体情境、行动和直接经验,以纯命题、纯逻辑的方式呈现,因此需要经由教师基于实践情境获得,传统的知识表征形态不利于教师工作的呈现。[15]本研究所探索的基于文本分析的经验提炼,则是依托实习教师的日常工作情境总结而来,因此是归纳性教学理论,这种知识可以弥补高校教师教育课程的不足,实现高校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归纳法所获得的理论是自下而上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操作性;以归纳法获取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实践性知识,是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设计水平,实现教学有效性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接地气”理论。[16]本文所研究的实习教师在反思中即归纳了自己、实习同伴和实习学校教师的板书经验,澄清了积极经验和消极经验,通过归纳教学经验创生了实践性教学理论。 特定高校(或实习基地学校)特定师范专业实习教师,归纳的教学理论具有共享价值。

(三)实习记录经教师加工具有专业发展价值

与当下关于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尝试采用基于“大数据”检索的文本分析方法,以特定师范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概括、梳理。在师范专业认证采取整体评估的背景下,特定师范专业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即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由于其上下届学生处于相似的成长情境(在接近的培养方案下,进行几乎相同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参加教育实践),这种情境知识(3)实践性知识时常被有些研究者称作情境知识、默会知识或隐形(性)知识,本文对其不作详细区分。的积累,其实就可以作为佐证该师范专业教育实践环节“持续改进”的重要参照。 和中小学校倡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17]一样,师范院校和实习基地也可借助实习教师的反思,显性化、管理特定师范专业实习生的实践知识。为了推进该工作的进行,师范院校可以将其与优秀实习生评选结合,把一个师范生掌握的某项技术诀窍、操作经验或教学模式等录入特定知识库时,以其名字来命名或者在知识库的重要位置标注“××级××同学共享”,这样不仅有益于师范生隐性知识的流通和转化,激励知识应用和创新,也有助于提高知识提供者的个人声望,使他们从中获得认同感。[18]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师范生做类似本研究的梳理,也可为师范生培养包括新手教师培训提供教学技能研习的典型案例,具有专业发展价值。

猜你喜欢
实践性师范生板书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