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16 07:42李彩丽李永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件考核

李彩丽 李永泉

课程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式、优化评价体系、提升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其中优化评价体系往往被忽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通常安排在课程结束时,以期末考试的方式对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无法充分调动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因此,优化评价方式,建立一种侧重教学过程反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1]。“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一款出色的新型智慧教学软件,是一款通过微信终端将教与学紧密联系起来的移动网络平台,形式新颖、独特,便捷[1]。其主要功能有扫码签到、发布公告、推送课件、试卷、预习任务等到学生手机端;可通过弹幕、投稿、红包、“不懂”反馈等功能实现课堂互动与教学反馈。最为关键的是“雨课堂”能在后台准确、实时记录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可通过手机微信扫码进入网页版查看所授班级的考勤、学习、互动、测评等全部数据,对学习全过程进行量化考核,从而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分段式、多元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2]。

1 雨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是所有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执业医师考试和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医学学科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3]。然而这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复杂、微观抽象,是所有医学课程中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时代优质的线上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通过这一在线课程平台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着雨露的滋润,使得课堂变成了线上线下广义的课堂,既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限制,也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4-6]。

1.1 课前

教师利用移动终端给学生推送预习课件,预习课件中链接慕课视频并附有简单的习题,学生参与和完成情况都会详细记录在雨课堂数据库,教师可通过手机端随时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作为本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考核内容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这样做可以补齐学生的听课基础,提升学习兴趣。我们利用雨课堂的投票功能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发现:92.8%的学生认为雨课堂增加了他们的预习次数,87.0%的学生认为老师通过“雨课堂”提供的预习资料内容很丰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1.2 课堂

学生扫描“雨课堂”二维码进入课堂,扫码考勤方便、快捷、准确,尤其可以节省大班考勤的时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7%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扫码签到非常方便、节省时间;88.4%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课堂减少了他迟到或缺课的次数。授课过程基于雨课堂、PPT 和板书进行,在课件中阶段性地插入弹幕思考题或限时练习题来巩固相关知识点,学生也可通过点击PPT 页面的“不懂”将没有听懂的内容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查看答题情况和“不懂”反馈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强化了实时反馈与答疑环节。通过限时答题、弹幕或投稿等多种形式既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代入感。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还会开启语音直播功能,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以方便学生课后巩固复习,进一步理解和强化知识点。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得知:84.1%的学生喜欢基于“雨课堂”开展的学习模式,认为开展此类基于智慧学习APP 开展的混合式学习非常有必要,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78.3%的学生认为“雨课堂”这个辅助学习平台和课堂学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81.2%的学生认为基于“雨课堂”的《生物化学》课程设计及组织方式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使他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了;88.4%的学生喜欢“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92.8%的学生认为老师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通过使用雨课堂,和老师的互动更加密切了。

1.3 课后

对于《生物化学》这门医学核心基础课程来说,课堂听课固然重要,但课后的深入思考、总结整理和练习巩固更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后绘制思维导图,并通过雨课堂的投稿功能拍照上传实现共享和互评;另一方面通过“雨课堂”向学生及时推送课后练习题,并有针对性地添加答案解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练习题就能得到答案和成绩反馈。此外,学生课后还可随时随地查看PPT 课件或语音回放进行复习,老师可随时了解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量化、可视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让教师更好地评估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计划。

2 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现

建立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需要一系列教学环节的支撑,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基于课程总体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子目标和评价观测点,并基于子目标和观测点设计评价环节,从而测量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完成度[7-10]。《生物化学》课程总体目标是:(1)掌握构成人体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及遗传信息传递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2)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3)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4)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基于总体目标又分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等具体目标,教学过程中通过分解和细化各具体目标,确定每个教学环节应完成的课程子目标,进而设计与子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最终建立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生物化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共设有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结果性考核、考勤和实验等六个评价环节,在总成绩中分别占5%,15%,15%,50%,5%和10%,如图1 所示,其中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考核等四个评价环节均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以“蛋白质消化吸收和氨基酸代谢”这一章为例,课前预习:通过雨课堂推送链接有慕课视频的预习课件,有效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以预习课件中的习题做为评价观测点,评价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课堂表现:通过老师讲解,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氨基酸的代谢途径;氨的生成、转运和尿素合成过程;高氨血症和氨中毒的机理等知识点。通过这章学习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氨中毒、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临床疾病的发病机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临床思维,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当中利用雨课堂在线答题功能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测评,利用雨课堂弹幕和投稿功能就“严重肝硬化患者为什么不能进食高蛋白食品?”这一临床问题以发弹幕的形式进行讨论和现场评价,从而考核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度。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件、语音回放和课堂笔记等资料整理总结相关知识点并绘制思维导图,使知识结构化和整体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雨课堂共享和互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资源共享意识,也帮助他们找出差距便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了素质目标的考评。此外,通过雨课堂推送课后练习题能有效评价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实现知识目标的考核。实验考核:通过开展与本章理论知识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双缩脲法测定血浆蛋白质的浓度”和综合性实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浆蛋白”,既强化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基本实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实验考核采用现场实操打分和评阅实验报告两种方式,既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文档的规范书写,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图1 《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体系

3 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在2019 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与学的效果评价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该课程的考核比例中形成性评价占45%,考勤占5%,结果性考核(期中期末考试)占50%。我们将各部分成绩按分数段分为5 个不同等级,分别为优秀(90~100 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 分);合格(60~69 分)和不合格(<60 分)。从各部分数据统计来看,如图2-A所示,课前预习中的习题相对简单,得分较高,80 分以上的人数占54.3%;课堂表现环节,由于答题时间通常控制在30 秒或1 分钟,分数相对较低,80 分以上的人数占37.1%;课后检测题目虽然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但由于学生经过课后复习巩固对知识点掌握更加牢固,所以分数普遍较高,80 分以上的人数占64.3%,不及格率为0。从最终的课程总成绩来看,在生源结构和任课教师相同的情况下,2019 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平均成绩(86.5 分)显著高于2018 级同专业学生该课程的平均成绩(74.3 分)。从两个年级成绩的分数构成比来看(如图2-B 所示),2019 级明显优于2018 级。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不同。2018 级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传统的教学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课堂讲解,没有开展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参与课题互动的机会不多,互动的主观愿望不强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结果性考核,考核比例由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提问)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四部分构成。这种考核方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1)考勤完全是人工进行,费时费力,偶尔还有学生舞弊行为,使结果缺乏真实性;(2)课堂提问成绩占比太小(5%)导致学生不重视这部分成绩,从而忽视每节课后的复习巩固;(3)教师针对课堂提问情况进行打分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4)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太高(70%),这种“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往往使得学生不注重日常的学习积累,而是在考前进行突击复习,使得分数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后遗忘严重。在2019 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授课中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雨课堂”的各种功能实现了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其优点是:(1)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可以及时、全面收集能够反馈教学质量的相关数据,并据此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2)借助雨课堂平台既建立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实现了以学习成绩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雨课堂进行问卷调查,8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科学合理,能有效促进学习;88.4%的学生喜欢在雨课堂上做完作业或试卷就能得到答案反馈,知道自己的答题情况;85.5%的学生认为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一系列的学习,使他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掌握的更牢固;87%的学生认为使用雨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价,成绩更加客观,减少了教师的主观性。

图2 《生物化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效果分析

4 结语

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优质网络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将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建立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实时反馈、监控教学质量,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将有助于提高育人质量[11-15]。教师在实施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中,要围绕课程目标细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教学与评价的始终。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课件考核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内部考核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生物化学 临床检验基础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