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
组块化阅读是基于语文学习心理建立的一种阅读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语文零散知识的整合,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养分,实现整体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薛法根老师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语文组块化阅读模型,包含组块记忆、形成期待、比照联想等,打造出“近仁、近勇、近智”的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所以,语文教师应当主动地学习并有效运用组块化阅读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阅读施教的质量。
一、组块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学生记忆的知识通常以组块的方式存在,因此,组块的数量影响着学生记忆知识的质量,当教师帮助学生减少组块的数量时,能够增大总的记忆量,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记忆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其重组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组块。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段落内容进行重组,使其形成新的较大组块。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提出“秋天的雨有怎样的色彩呢?”“这些漂亮的颜色都给了谁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完成文章内容的重组,如有的学生将文章中的内容重整为:秋天的雨——五彩缤纷;黄色——银杏树;红色——枫叶;金黄色——田野等内容。这样,在进行记忆时,学生就可以基于重组的组块,减少记忆量,提高记忆的效果。
二、形成期待,实现纵深掘进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有独特的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结构组块,这一组块的存在,能够快速调动学生阅读的动力,唤醒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期待,使学生主动地调动自身的阅读经验。而组块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将阅读经验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文章的题目包含“毁灭”二字,但是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因此,当学生阅读前半部分的内容时,他们会一直对“毁灭”抱有一定的阅读期待,而当学生真正读到这部分时,教师再把握这一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分析背后隐藏的含义。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文章中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作者使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呢?”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文章结构的有效分析。
三、比照联想,提高理解感悟
一般來说,理解和感悟是两个过程,就理解而言,是指学生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在大脑中形成“相似块”,再将相似块与阅读内容进行比照的过程。感悟就是学生基于丰富的联想力,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浅到深的过程。可见,理解和感悟的过程,离不开比照与联想。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比照和联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容,以便学生在比较中拥有更深的体悟。
以《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通读文章,并向学生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在学生总结出“前四段作者按照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列举了人、鸵鸟等,后四段从慢到快进行了速度的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等”的内容。这样,当学生将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照后,能够轻易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四、语境还原,与作者对话
每篇言语作品都有其创作的语境,当言语作品生成后,语境也随之消失。而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逆向转换的过程,即追溯文章的语境,完成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深入文章之中,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在组块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也应当注重语境的还原,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例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创作背景,再组织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母亲的做法,从而基于深层内涵,感受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五、组块破解,挖掘深层含义
组块的存在能够提高人们对信息的加工能力,但是组块同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制约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每篇阅读文本都有着严密的内在结构,也就是言语组块,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顺着言语组块去理解含义的过程。但是,通过这一过程提取的含义是浅层面的,而对于深层含义,则需要学生打破现有的言语组块进行重构,才能够获得。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学生能够对阅读文本添加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组块的破解。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另类思考,帮助学生打破文章中的原有组块。在引导学生品读幻象中的“幸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呢?”等问题,使学生从故事的走向出发,探寻背后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后,小女孩冻死街头,但是作者说小女孩是幸福的,针对这一内容,教师继续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说小女孩是幸福的呢?”“对比‘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呢?”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打破文章中的言语组块,探寻背后的深刻内涵。
六、迁移运用,创建模仿练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言语经验和言语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够实现“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的发展。在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对言语知识进行应用,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选取一些经典的言语事实,也就是言语组块,以便学生在提取其中的言语运用规则中,进行模仿练习,实现对言语组块的迁移和运用。同时,模仿练习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实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言语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对阅读文本进行总结。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草原》这一课为例,作者利用精妙的语言,对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闹场景进行了描写,而这些内容就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练习的言语组块。在学生阅读了文章后,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的第一段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文章中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分为几层呢?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的语言。通过分析,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抓住了天空、空气、小丘等事物,彰显了草原的特色。随后,针对作者描写的顺序,以及作者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仿写过程中,有的学生就能够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对公园中的景色进行描写了。
教师先组织学生分析阅读文本中的语言和写作顺序,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能够强化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模仿练习中,真正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组块化阅读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质量。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组块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对完善的阅读学习体系中,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