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语文深度学习的内在诉求

2022-04-16 13:14:04马吉秀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做客桂花深度

深度学习,指的是超越对符号知识的表层学习,它提倡一种深度。表层学习模式会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升,而深度学习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此。语文科目内容博大精深,如果只是采取表层学习的方法,很难让学生领悟精髓,只有深度学习,才能让学生遨游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但是,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的视角,尊重学生的心愿、需求以及兴趣,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深度学习效果。

一、立足学生视角 合理设计课堂

针对小学语文科目,不论是学习设计还是教材解读,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走向真实学习。为了实现深度学习效果,教师务必立足学生视角重新设计课堂。对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深度,并知道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了解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合理设置提问,这样才能使课堂走向深度。

比如,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小女孩卖不出火柴呢?”这个问题很快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兴趣,他们重新回归课文,却并没有找到他们预期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给予一点提示,让学生阅读原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去看看故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阅读原版故事后,教师又向学生普及了故事主人公所处的社会背景:在当时,购买一磅牛肉也就4—6个便士,而小女孩的一根火柴售价高达5个便士,一根火柴约等于一磅牛肉的价钱,自然卖不出去。如果小女孩可以降价售卖,也许她的火柴早就卖出去了。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此时,教师告诉学生,一定要多联系社会现实,多思考,才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提出更具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深度思维。

二、契合学生心理 促进深度思考

随着年龄的递增,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他们对学习的标准、需求、兴趣也会随之变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立足学生视角,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例如《桂花雨》一课,文中母亲说了这样一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教师可以从此点切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你认为母亲说的话对吗?究竟是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还是母亲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个问题不仅源自文本,还能无中生疑,也是全文的核心辐射点。通过阅读,学生发现作者已经明确分出了二者的高下:“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浸在桂花香里的”“杭州一处小山……那才真是香飘十里”此处体现的是科学价值,即客观事实。而母亲之所以产生“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过杭州山上的桂花”这种看似“错误”的观点,此处体现的恰恰是审美价值,其通俗解释为“月是故乡明”。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相遇,并产生了激烈碰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碰撞”,教师为学生引入了蒋勋的《人生的真相与假象》一文。文章中,蒋勋分享了一段人生经历,他们一直定居在台湾,但是母亲却心系家乡西安的水果,认为台湾的水果不如家乡的水果甜。但是等蒋勋有幸回到西安,却发现西安水果的口感远远不如台湾的水果。面对这样一种真相和假象的冲突,作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的母亲在台湾居住了几十年,但因为乡愁,让她把故乡的水果幻想成不可替代的,最后假象就变成了真相。”通过这样一则课外阅读,学生意识到,《桂花雨》中的母亲同样有着类似的乡愁情结,因为她们将乡愁寄托在物品上,才会在心理上存在一种比较,因为这些物品代表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三、走向儿童立言 提升阅读深度

由于知识积累及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小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才更有效率,如何阅读才更有深度,而教师恰好是这个引路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立言,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解读文本,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的阅读更有价值、更有深度。

如,《在柏林》一课,小说结局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让学生直接理解,存在极高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突破这一阅读难点呢?教师不妨换一个角度设计课堂。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尤其注意和小姑娘相关的文字描写,接着让学生切换视角,站在小姑娘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发生在火车车厢里的故事,完成一篇小小说。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被动的旁观者”转为“直接的参与者”,让学生从“故事的阅读者”转为“主动叙述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调动自身的经历,另一方面也会站在小姑娘的立场去思考:为什么她会嗤笑?为什么她会窃笑?最后她为什么变得沉默?在创作小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也将试探索人物的心灵,而这种探索会带给学生深度的体验,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基于儿童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

古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創作时空遥远,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但却很难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为了实现古诗教学的深度课堂,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学生视角,重新设计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过故人庄》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设计,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全新的学习任务:“为什么孟浩然对这次做客念念不忘,流连忘返?是什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份学习设计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其实,就在“做客”两个字上。因为小学生大多经历过去别人家做客,也经历过别人来家里拜访,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时,恰恰将切入点定在了“做客”这两个字上,自然就为学生和古诗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自述阅读,和小组合作互动,学生相继给出了如下的观点:有的学生表示,“孟浩然之所以对这次做客印象深刻,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朋友对自己的热情,感受到了这次见面的隆重。”还有的学生认为,“主要因为老朋友所在的乡间风光太迷人了,有青山,有绿树,实在令人心旷神怡。”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有的表示,“之所以约定,主要是孟浩然不想欠老友的情,希望对方也到自己家中做客,从而还礼。”通过这样一份学习设计,学生从“做客”这样一个极为寻常的话题入手,对古诗展开了更具生活化的理解,而学习的深度也在循序渐进地提升。

案例中,教师针对古诗词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从学生最司空见惯的“做客”这样一个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将和生活产生密切的关联,此时课堂才真正走向深度。

真正的深度学习,绝不是故作幽深,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姿态,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种不愿意向表层学习妥协的态度。教师要积极地去探索深度学习的策略,同时融入对儿童视角的思考,让学生从深度学习中收获更多。

(马吉秀 临夏广河县买家巷学区李家寺小学 )

猜你喜欢
做客桂花深度
桂花
做桂花糕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12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做客之道”
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 13:00:54
桂花蒸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做客
打桂花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