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研究发现,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可以预防并减少自体免疫性疾病的发作。
人的免疫系统是一张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时刻监视着机体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现病毒、细菌、肿瘤等敌对分子,就会奋勇作战。
当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开始攻击自体器官,就会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部分甲状腺病变等。
此次研究中,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小组对患有基于人类多发性硬化症模型的自体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小鼠展开研究。研究人员将这些小鼠置于10℃的较冷环境中,之后逐渐降低温度,使小鼠适应寒冷环境。
研究人员发现,小鼠在适应寒冷环境方面未出现任何问题,但其疾病病情显著缓解,运动障碍症状明显改善,从后腿几乎瘫痪改善为只有尾巴轻度瘫痪。
为维持体温,身体会增加新陈代谢,使免疫系统忙于“应对”寒冷,而无暇攻击自体,病情随之得到缓解。这一研究揭开了寒冷环境改善自体免疫疾病之谜,对其他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人的免疫力需要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就像血压、血糖一样,低了不是好事,但太高也容易出问题。
影响免疫平衡的因素有很多,目前认为遗传是一大主因,年龄、情绪、压力、睡眠、饮食、环境等也是影响因素。
如果免疫功能过于强大,免疫细胞会对来自外界的非致病因素(比如花粉、毛发等)发起攻击,导致过敏反应。
严重时,免疫细胞会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女性更容易患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该干活的免疫系统休息了,该清除的坏人没人管理,此时,身体容易出现病毒或細菌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病毒性感冒。
肿瘤也是在类似的机理下形成的:肿瘤细胞非常聪明,它会生成一些物质,让监视它的“警察”睡着。没人看管后,就毫无顾忌地生长。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