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探析

2022-04-15 03:52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明素养大学生

薛 芮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赋予个人核心素养新的要求,进而衍生了其新的内容和表现[1],在网络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网络素养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个体核心素养。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同时也是网络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网络言行模式与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发展状况,探讨有效的网络素养培育路径,有助于提升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重要素质。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论述,在2021年11月专门向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致贺信中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2]。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离不开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应该承担这一重任。在此背景下,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不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3]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身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就提出要研制《大学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此外,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展大学生认知视野,同时能够增加大学生网络基础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使用网络为社会服务,最终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二)构建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时代诉求

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拓宽了网络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播,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态度。然而互联网中的信息真假难辨,同时还存在一些恶意评价、网络谣言等负面内容,这些信息不仅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还会严重影响网络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4]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当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净化网络环境,除了依靠相应的法律政策,还应解决根本问题,即提升网络主体的网络素养。大学生是网络使用者中人数最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也是网络建设的参与者。同时,作为网络行为主体,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网络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使其具备理性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以及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自律意识,对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生活起积极推动作用。

(三)推进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平衡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一方面,网络的免费性和共享性特征便于人们获取信息与学习,开阔视野。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网络中逐渐出现各种虚假消息、网络谩骂、网络人身攻击以及大量博人眼球的舆论信息等情况。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定型,极其容易受到这种不良网络氛围的影响,导致失去道德判断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沦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甚至出现网络行为失范的现象。这些言行极易被互联网无限放大,进而影响其他网络用户,甚至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文化环境。通过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念,养成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建构良性的网络交往关系,培育网络空间的责任感,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8.5 小时。[5]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需要更加完善的网络治理体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网络生态治理的法律法规,网络空间治理的根基在不断夯实。然而网络中仍然存在各种网络行为不端现象,网络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整体低于预期,网络素养教育也落后于网络化社会的教育需求,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多个层面客观审视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

(一)网络安全隐患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是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互联网用户主体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正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网络空间庞大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丑相、乱象以及各类网络安全隐患问题,这些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不良信息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面对网络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信息,他们眼花缭乱,不能正确辨证是非,尤其是一些垃圾信息和具有不良导向、违纪违规的内容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第二,网络诈骗侵害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学生经济来源单一,消费的主观随意性较强,没有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导致每月收支不平衡,月末成为“月光族”。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给了网络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出现各种分期付款、网络借贷等超前消费形式,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严重伤害。第三,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隐私被侵犯。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他们喜欢通过虚拟的网络与人交往,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对方,或是热衷于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动态,包含照片、行踪和位置定位等私密消息,这些都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非法利用。

(二)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尚需完善

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不完善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高校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场所。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高校需要大力推进和落实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引导、教育工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网络素养的课程较少。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除了网络相关专业会专门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其他专业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此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虽然也会提及网络素养相关内容,但大多浅浅带过,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要求。其二,专业的网络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相关课程通常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授,然而前者具备理论知识但不善于网络技术,后者专于网络技术研究但缺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验,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其三,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都建立了各类网络信息系统和网上服务平台,极大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但也带来信息被泄露和篡改的风险,给高校的网络安全保障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三)网络自我管理问题有待提升

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一大风向标。实际上,网络上的活动和现实社会中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离不开网络道德意识的支撑,而网络道德主要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自律精神来维系。然而处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社会监督作用被削弱,大学生则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和约束,造成道德意识淡薄且责任感缺失。

首先,大学阶段可自行支配时间较多,且脱离父母的监管,某些学生便放纵自己玩乐,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日渐降低,对网络依赖程度逐渐提升,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的不良情况。其次,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敛、不善交际,从而选择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等活动作为消遣方式,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安慰和寄托,将网络世界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导致逐渐沉迷于网络社交,最终造成现实世界中情感趋于冷漠。最后,少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时常忽视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要求,出现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随意传播不良信息、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等网络失范行为。

三、网络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整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6],缺乏辨别是与非、真与假的能力,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有助于国家网络安全稳定、社会文明和谐、互联网健康发展。提升整体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需要各方协同参与,通过社会引领、高校教育、学生自我管理等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一)发挥社会引领作用,优化网络信息生态环境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网络活动都是其社会化活动的表现,人运用网络从事活动的素养受制于一定的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环境。[7]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深受社会的影响,其网络素养水平也直接关系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与全社会的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和教育工作息息相关,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一,从国家网络安全视角出发,应进一步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利用法律手段规范上网行为,教导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网络受众自觉抵制不文明信息,达到文明上网的目的。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以及相关教育领域的部门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第二,从社会舆论导向视角出发,深化网络空间治理,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网络社会环境。首先要强化媒体的引导作用,各媒体既要遵守行业自律,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又要以科学权威的信息内容武装网络阵地,自觉成为网络文明传播的平台。其次要注重网络道德建设,使正确的道德导向充盈网络空间。第三,从社会文化润育视角出发,以良好的社会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文化是文明的重要肌理,良好的文化能够孕育出优秀的文明,因此在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涵养润育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的文化占领互联网阵地。

(二)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完善网络素质教育体系

学校是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主要环节。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网络文明建设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好网民”应作为当前高校网络育人的新理念、新视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归根结底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高校的教育体系之中。

首先,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人才,招聘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专业人才加入教育队伍;另一方面,给授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进修机会,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增强网络素养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其次,完善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立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创设性地将网络素养融入其他课程教育中;编写网络素养教育专用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引导大学生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创新网络素养教育方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实践活动。最后,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宣传、普及,对学生感兴趣、关心的话题加以正确引导,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巩固校园网络阵地。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将不良信息隔绝在校园外,从源头上杜绝大学生的接触机会,营造和谐、绿色的校园网络环境。

(三)发挥个体内化作用,提高网络道德认知水平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影响发展的根本因素,外因则是第二因素。进行网络素养培育,无论是硬性条件还是软性条件,最终都要经由受教育者自身才能发挥作用[8],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提高网络素养的自觉性,并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才能取得最好的培育效果。

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树立科学的网络观。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将网络用于学习和娱乐两个方面,因此,应根据自身生活和学习的需求,明确上网目的,合理规划、安排上网时间,避免消耗大量时间在网络消遣、娱乐活动中,从而控制上网时间,防止产生网络依赖。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意识。网络社会相对较自由,与现实社会中所受到的约束不同,其要求的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精神,即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因此,要培育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自律意识,引导大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准则运用到网络社会中,自觉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最后,引导大学生实现网络素养内化,做到知行合一。自我内化是大学生网络素养形成的根本环节,网络素养只有被大学生内化为自身的主观意识,才能外塑为自觉的网络道德行为。

猜你喜欢
文明素养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漫说文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