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敏,韩莉
(四川省绵阳市妇幼保健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艾滋病是一种由免疫缺陷病毒侵入人体后产生的具有极大危害性、传染性的人体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危险的疾病之一。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感染者正处在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该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侵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进行攻击,致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损害,人体防御系统因此受损,各类病原体侵入人体,导致人体各类感染疾病发生,严重者还可诱发恶性肿瘤,危及生命[1]。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对于艾滋病仍没有能够有效根治的方法,仅能从传染方面入手,减少艾滋病传播方式,控制艾滋病疾病发展[2]。近年来,随着医学上对于艾滋病疾病研究的发展,艾滋病传播方式已逐渐被发掘,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艾滋病的概率也在逐年增加,对患者的健康以及安全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部分育龄女性,其正处于生育的高峰期,若此类女性患上了艾滋病,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母婴传播的风险性,而婴儿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也会不断增加。也有部分临床资料显示,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自身的行为方式或习惯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以及控制艾滋病毒的传播,从而有效降低艾滋病的发生概率,而为了尽可能地保障这一个概率的降低,加强对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相关教育尤其重要,从而在一定情况下能够提升育龄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降低艾滋病的出现概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情况,提升育龄妇女对疾病有关知识的了解,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本文中选绵阳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400名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育龄妇女中的效果,力求为控制艾滋病毒传播贡献绵薄之力,具体如下文。
选取2019年1~6月前来绵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0名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育龄妇女均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其中年龄22~36岁,平均(29.5±2.5)岁,小学学历50名、中学学历150名、大学学历200名。纳入标准:所有育龄妇女均知晓此次研究,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将存在沟通功能障碍或者精神类疾病育龄妇女排除。
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具体有:①医护人员咨询教育,本院于导诊咨询台安排优秀妇幼保健人员进行导诊咨询工作,并于导诊台前张贴醒目“艾滋病相关知识免费咨询教育处”条幅,对于前来咨询的育龄妇女由我院安排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一对一单独教育,并在教育前后安排咨询育龄妇女填写相关调查问卷;②宣传教育,本院将艾滋病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采用A4纸张作为宣传载体,将归纳总结好的相关知识以简洁明了、图画生动的方式打印在A4纸上,作为艾滋病宣传知识健康手册,由导诊台发放给每一位前来进行婚前身体检查及产前身体检查的育龄妇女,并安排育龄妇女在阅读前后均进行相关调查问卷填写;③群体传播,本院采用社区讲座方式,将艾滋病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并着重讲解艾滋病三大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方式,充分发挥群体之间交流互动能力,通过育龄妇女之间的交流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普及,同时在讲座进行前后,对前来听讲的育龄妇女进行相关调查问卷填写操作。
对比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育龄妇女艾滋病基本信息了解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率、自我保护意识拥有率,问卷共计发放1200份(各400份),收回1200份,问卷结果有效。
数据由SPSS 26.0系统处理,P<0.05,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χ2。
干预后育龄妇女艾滋病基本信息了解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率、自我保护意识拥有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育龄妇女干预前后艾滋病基本信息了解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率、自我保护意识拥有率对比[n(%)]
艾滋病起因并不明确,有诸多学者推测其起源于非洲大陆,随后传入美国,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刊登5例艾滋病患者病例报告,为艾滋病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中国义务教育体系中还缺乏性教育,这个问题是个社会意识问题,即便教育部门想要改革也并不容易,因为许多家长对性教育本身就视如洪水猛兽。因此,性教育改革步履艰难,正规渠道的安全性教育几乎完全没有,大多数人普遍缺乏与艾滋病有关的知识。据2018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调查显示,全球共有艾滋病患者约3800万人,中国艾滋病患者人数约有130万人,且经由报告死亡患者约有26.2万,虽在我国庞大人口基数映照下,我国艾滋病总体呈现较低流行趋势,但据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可在人体之中潜伏较为漫长的一段时间,艾滋病患者在感染初期,可无任何明显症状存活数年甚至十数年,故而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仍旧严峻无比,仍需获得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3]。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出现艾滋病的感染数量逐渐出现增加的趋势,且随着育龄女性艾滋病的感染概率不断升高,出现婴儿的感染率也会不断增加。目前,我国针对健康教育的投入较少,并不能够有效的预防或控制艾滋病毒的传播,因此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不断上升概率。
当艾滋病疾病发病后,患者在初期症状通常与普通流感、感冒类似,均为全身乏力、疲劳、发热、食欲消减等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便会出现各种感染症状,如皮肤上出现紫斑和疱疹、持续性发热、咳嗽、持续性腹泻、呼吸困难等,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危及生命[4]。艾滋病症状可以按部位来分,如在皮肤上:疱疹是比较常见的艾滋病皮疹症状,可以引起口炎,牙周溃疡等症状。皮肤受真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的皮炎;在泌尿系统上:最常见的是急慢性肾炎,肾小球上皮细胞出现肿胀、败血症等,并且很有可能在半年至6年的时间内发展为尿毒症。在呼吸系统上:肺炎、肺结核、卡波济肉瘤是常见的早期症状,还可能有发热、盗汗、厌食及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在神经系统上:引发神经炎症,患者的表现通常是头痛、进行性痴呆、产生幻觉、癫痫、肢体瘫痪等。在消化系统上:念珠菌、疱疹病毒等都可以引起消化系统溃疡,患者常伴有胃部烧灼感,长期慢性腹泻等症状。在血液系统上: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单核细胞数增加等异常。但在艾滋病早期,由于人体抵抗力健全,血常规不一定会出现异常反应。在眼部上:可能会引起眼部病变,视力下降、模糊,大多是因为微生物的继发感染引起的。
部分资料显示,较为典型的艾滋病期也被称为临床期,其表现较多,且较为复杂,第一种类型是较为常见,因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机会性感染情况,如产生结核、病毒疱疹、真菌感染等症状;第二种类型主要是各种恶性肿瘤的情况,如淋巴肉瘤等;第三种类型是HIV直接造成损伤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有部分资料显示,艾滋病的发展到最后的阶段,患者的免疫功能会出现全面崩溃的现象,病人也会出现各种较为严重的综合病症,甚至可能还会出现死亡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能因为出现以上的症状或不适就认为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到有关的医疗机构去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是诊断是否感染HIV的最有效的方法。当患者出现艾滋病症状之后,病毒会逐渐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抗体,因此,针对患者的血液以及其他的体液能够有效测出是否患有艾滋病,而当患者出现艾滋病到产生抗体中,有一个免疫应答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并不会检测出抗体,临床将其称之为“窗口期”,而“窗口期”的长短也会因为不同的患者而产生不同的时间段,有的人会在2周至6个月内产生抗体,也有人可能更短,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前者,因此,在临床中一般将2周至6个月内产生抗体称之为“窗口期”。同时,“窗口期”能够进行抗原或病原体的检测,但是此类检测技术较为复杂,且价格比较昂贵,出现假阳性率也较高,临床上并不把其作为主要的确诊手段,只能够用来作为辅助诊断技术。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只有三种传播途径。据调查显示,艾滋病可经由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双性接触等)、血液传播(包括血制品、介入性医疗操作等)、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感染、母乳等),故而对于艾滋病预防,以此三个方面入手效果最佳。
性接触传播:当艾滋病患者在进行性活动的时候,包括阴道性交、肛交或口交的情况下,都会因为患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产生的大量病毒,而经过性活动通过生殖器或直肠黏膜等进行传播,生殖器患有性病或溃疡的时候,则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同时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因此在选择肛交的情况下,其危险性要远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更容易患上艾滋病。
血液传播输血传播:如果部分捐献或供血者已经患有艾滋病,在选择供血的时候,所提供的血液中会存在艾滋病毒,且被输入此类型血液的患者也会被感染为艾滋病,同时,也可以通过血液制品进行传播。另外,也有资料显示,有些血液制品中含有艾滋病毒,在使用的过程中,则很有可能会产生艾滋病,另外,如果跟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共同使用同一个针具或吊针,也会促使对方感染艾滋病。因此,医院需要将已经使用或被血液污染又并没有进行严格消毒的注射器或针灸针等临床医学用具,很容易造成换上艾滋病的危险。
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其很有可能在怀孕或分娩或母乳喂养的时候,使得孩子受到感染,从而产生艾滋病的发生,因此,临床一般建议艾滋病患者不要生育,若已经生育,则需要禁止母乳喂养婴儿。
鉴于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患者数目逐渐在增加,而导致婴儿出现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也在不断地增加,不仅影响了我国人口质量,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危险,而部分性传播或母婴传播比例的不断上升,导致针对艾滋病的防范教育或预防已经迫在眉睫。需要针对所有人群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适当的健康教育还能够提升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在本文中,干预后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信息了解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了解率、自我保护意识拥有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由此表明,对育龄妇女采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的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普及度,提升育龄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杨慧颖[5]学者在研究中显示经由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对象孕妇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均较之干预前要高,且愿意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孕妇比例也较之干预前要高,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大致上相同[6]。
综上所述,加强对育龄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同时还能够提升育龄女性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替身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值得被大力地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