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礼霞 赵静: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2022-04-15 11:35汪礼霞赵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思政

汪礼霞 赵静

摘要:大学语文是新文科的基础课程,不是纯粹的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是一门兼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在思政理论课融入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家国情怀、人生态度、道德准则、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追寻等方面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教学中要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价值观生命意义

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课程”都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和源泉,脱离了课程空谈思政一如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因此,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大学语文作为新文科的核心课程之一,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借助作品和文化典籍让学生知中国、爱中国,督促他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可以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学派,能够开创中国未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课,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硬形象。如何在新形势下,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去?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语文中贯彻思政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定位精准,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高校设立大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可增强自身的阅读及理解能力,能够应对大学提供的深层次教材及学术论文;学生可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及说话技巧,能够书写流畅的文章,其说话技巧及能力有显著的进步;学生可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认识到自己造文写句时所犯的毛病。但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利用古今中外伟人们高尚的理想、健全的人格、乐观积极的精神,透过他们反映的历史事实和密切关注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前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果,在耳濡目染之下,形成自己观照世界的视角。同时充分发挥“思政”的教育功能,借助思政这个“灯塔”的指引,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价值观三者联系起来。

大学语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课程的第一负责人,不光在于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中要自觉融入先进的政治思想,要以弘扬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旨。大学语文里包含着古今中外的名篇,可以带学生品读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其浩然正气;可以摘选那些凝聚着爱国主义情感,蕴含着坚贞不屈、奋发有为、敢于牺牲的精神的名人佳作来激励学生;可以精选体现了人文情怀和民主科学精神的外国文学作品来熏陶引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古今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故乡爱家的情怀,激励学生向先辈们学习。通过赏读品析先贤名家们的作品,将大学语文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优美的意境、美好的人文情怀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二、价值观引领,挖掘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并具有良好修养的人,因而“育人”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注重价值引领,其中思想价值引领是本质要求,是贯穿各门课程的主线。通过对大学语文中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品析,帮助学生体会前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信条和健康高尚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世界观。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以篇目为单位,教师带领学生有选择地精讲,把同一主题或相似背景的篇目设定为一个专题,如传统的民族精神、哲学命题,孔子的“仁”“仁爱”,孟子的“义”,荀子的“礼”,老子和庄子的“道”“无为”等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了解“三教”“九流”的文化流派,认识中国文化的渊源,从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让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正面,帮助其建构健康向上的心态,使其积极主动地追求理想,从而养成进取、执着的精神。比如在教学《论语》《孟子》相关篇章时,在深入了解了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的生平思想,理解了在“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比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心和效国之行,更能深刻地感受他们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进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从容不迫、达观坦荡的情怀。在个人问题上学习儒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超脱精神;在他人、社会、国家等问题上要重视仁政德治的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有执着的品质,提倡乐感处世、修德修身的厚重思想,有意识地践行孔子的君子人格,做一个心系国家的有民族气节的“士”,并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贯彻到实践中。这些思政元素与文学中的典型素材相得益彰,课堂教学时水到渠成地融入这些价值观和爱国精神,培养大学生在新时代承担责任勇挑大梁的担当。

三、生命意义的追寻,深化大学语文生命教育實践

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讲究刚健、有为、进取,生命的意义在于入世;道家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对立与补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道家崇尚自然,理想人格是隐士。它们一刚一柔,一显一隐,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构成中国人性格的典型特征,共同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因此,在大学语文的许多篇章中,我们都能体察到各个不同时代的文人墨客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尤其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后会面临许多人生困惑,甚至会陷入精神危机,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哲理性特点,使其成为引领大学生进行“人生意义追寻”的重要课程。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赏析、品鉴,生命的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学生的人文品质、清正刚直的人格在无形中得以培养,从而达到引领大学生探索生命意义的责任和使命的目的,这也是大学语文生命教育价值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强烈召唤。

大学语文中有很多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义,我们可以借助人物、事例深化生命教育的实践,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奉献。如《离骚》中塑造的坚贞高洁、爱国为民的屈原,呕心沥血,不辞万难地为民请命,不惧迫害和流言,即便路漫漫,前路渺茫,仍然执着地上下求索,这种生命的底色值得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堂就是要把这样的人文精神、生命意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积极的精神世界,塑造乐观向上的人格素养,传递重视生命的意识,体察人生的价值,实践生命观教育。

总之,通过渗透了思政元素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借助古今中外先贤圣哲的智慧的结晶,借典籍作品中展现的爱情婚恋观、人生价值观、仕与隐等主题,让学生们懂得敬畏生命,自觉修身养性,既能乐观旷达地面对多元化世界,又能学习先辈们的睿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源于在平凡的坚守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用以对抗生活的磨难和挫折,始终对生命抱以虔诚的敬畏和执着的眷恋,持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是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思政
人文时光(组诗)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