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君 全颖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挑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从强化阵地意识、提升第一课堂育人实效、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提升监管能力、建设高素质队伍等渠道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夯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阵地。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7-0062-04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受到网络观念的影响,给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情况下,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冲击着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力,客观上加大了高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的难度。
(一)网絡多元思潮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部分西方国家凭借其综合实力的优势,企图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网络技术传播手段,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加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趁势鼓噪,这种错误思潮会对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产生不利影响,消解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运用带来的困境
传统媒体下,因受时空限制,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新媒体的出现让网络上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多元多样、虚实结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年龄、学历限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有选择地接受或发布信息、参与话题讨论、随意进行角色切换,新媒体与受众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距离,传播速度很快,例如抖音平台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的同时围观,面对突发舆情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易显得手足无措,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的难度。
(三)内源性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显著
当前各个领域正在进行深入变革,随着改革纵深发展,社会内部可能会出现各种利益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易导致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潜在风险。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凸显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办学方向,高校应该深刻认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一)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高校是青年人的聚集地,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更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聚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抓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管控好高校这个“安全阀”,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前提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核心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司马光对“德”与“才”曾这样描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即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是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在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价值困惑和价值迷雾,为避免一些不良思潮给青年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志当存高远”,使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续提高自身的政治辨别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品质,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深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大学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这是我国大学的最大亮点和特色。高校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本身就具有显著的社会服务特质。高校是人才培养、学术交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场所,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为导向,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科学性。
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重要任务,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则是高校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把握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增强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真正统一起来。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因此,高校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将其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之中。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思考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从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阵地建设、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强化信息传播动态监测、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健全主流意识形态机制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防控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为培育时代新人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标准”[4],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组织。坚持全党动手抓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党的组织都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5]。
高校要坚持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制。就意识形态工作而言,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牢固树立高校党委的话语权威,强化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各级党委要明确担当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政治责任”,必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和统筹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级党组织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
(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第一课堂育人实效
高校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应适应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需求,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各阶段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和期待,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课堂上,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讲清楚、讲透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认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教学理念上,高校要善于融入网络化时代的新要求,革新教学方法,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突出教学相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同时要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科学认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建立健全思政课与专业课共同发挥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体制机制,提升育人实效。
(三)强化阵地意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高校要整合新媒体平台资源,打造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引导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载体。高校亦应与时俱进,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教育,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探索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从话语方式上,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思政课程、网络主题宣讲、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加强各类网站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作品的教育价值,融思想性与服务性于一体。
从渠道上看,高校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媒体阵地建设,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搭建学校的官方平台,开设与思想理论、意识形态教育有关的栏目和板块,提升高校官方媒体运营能力,传达党和国家的主流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官媒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打造深受师生喜爱的网络传播平台,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6]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优秀校园文化,提高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从而抵御不良思想对高校的渗透。
在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高校要大力推动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契机,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融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元素中,植入主流价值观念,实施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以更多元、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切实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说服力,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满正能量的育人环境。
(五)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监管能力
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监督与管理是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首要环节,也是为学生营造安全学习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高校必须在强化网络生态治理上下功夫。高校一是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校党委与基层党委两级负责的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制度,形成覆盖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制度规范,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防范错误思想及其价值理念对青年大学生的误导。在一些重大的时间节点上,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加大师生对高校网络空间的关注,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主流声音。
三是要与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合作,推进网络协同治理,以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高校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觉做到自我约束,培养青年网络道德意识,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態话语权环境。
(六)积极建设高素质队伍,构建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人才保障。高校要持续完善学校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一是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有扎实的教师队伍作支撑,应重点培养一批政治过硬、理论功底深厚、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断健全思政课教师遴选、培训、激励的长效机制,确保队伍建设方向正确和管理科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持续巩固深化意识形态教育成果。
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组织者,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但他们一般学科不同、专业背景各异,提升他们的业务素养和专业能力非常重要。辅导员应用新鲜典型的案例、生动活泼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三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造一支既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政治能力,又懂网络安全技术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党务工作者队伍、网络专业人才队伍,在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各类培训中,不断深化主流意识形态,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结语
新时代,数字经济和自媒体经济快速发展,以“00后”为主体的在校大学生必将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推动者和参与者。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如何直面挑战,是高校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高校必须立足于实际,准确把握学生群体的特点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持续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坚持线上线下一体推进,多想办法、多出实招、多出实效,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33.
[2] 习近平.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 人民日报,2018-08-23(01).
[3]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4] 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 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255.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4.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7-378.
(薦稿人:刘贵福,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