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蓉
(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3)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坚持绿色社会经济工业发展价值建设理念的重大战略,也是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资源友好型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如何建设一个海绵城市在规划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受当前全球经济气候变化和其他影响,我国城市自然环境水资源大量短缺,特别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和主要工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地区,水污染治理问题尤为重要,面临着严峻的海绵城市水污染发展形势,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干扰和自然环境资源破坏,建设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已经是海绵城市总体发展的重大变革,关系到城市人们的健康福祉、城市的永续生存能力,是一种新的海绵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理念,旨在积极适应现代自然,促进海绵城市区域生态物质文明体系建设。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是中国城市转型和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标志,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发展中,促进城市生态治理水平和环境智慧的提高,海绵城市建设也关系到人们的福祉,可以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成为现实,从建设理念到开发建设方法和实际效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城市和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海绵城市用水是指能够做到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气候变化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方面一样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它可以吸收、储存、过滤和饮用净化水,在某种程度上突出海绵城市的功能和特点,但未能对什么是海绵城市这一根本问题作出全面和系统的回应。从城市水文学科角度分析来看,城市排水环境中流域雨水的物理演变过程包括地表土壤入渗以及蒸发等,对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科学内涵,必须从海绵城市水文过程的科学角度对其内涵进行系统的理解,体现对雨水源头的高度关注。同时,海绵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海绵城市自然水系生态治理的重要发展模式,在研究建设新型海绵生态城市时,应充分利用城市土壤、植被和自然水系的城市自然生态渗透力,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生态水循环和整体社会经济水循环,发挥城市植被、土壤的自然积累,使海绵城市环境能够有效减缓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在中国目前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成熟的行业经验和应用技术标准可供借鉴,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行业标准通用技术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各学科之间对于现有标准规范互不支持兼容,我国工业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专业人才仍然匮乏。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很强的知识广度和技术创新性,单一的海绵设计无法完全满足新的城市概念设计需求,在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充分学习和探索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两个方面的先进行业技术,形成新的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和应用标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目前,国务院已经制定了海绵城市化建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各地政府要充分按照国务院的城市总体战略部署,规划建设海绵新型城市,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建立规划问责落实机制,有效解决规划实施难的问题。
在中国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由于人们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普遍存在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城市传统观念陈旧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过于注重城市地面工程而常常忽视地下基础工程。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工程建设的直接投资往往只能占我国城市管网建设总资金的一半以上,而由于我国许多发达城市对地下排水管网工程建设不得到重视,城市排水处理系统不完善,城市道路变成了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由于许多西方城市居民习惯于不使用基层混凝土钢筋硬化城市道路,原有地上草地和地下沟渠已逐渐演变成城市道路和公共停车场。此外,城市三期建设普遍由于忽视城市土地的基本自然地貌形态,经常随意填充淡水湖泊,严重削弱了城市整体抵御较强雨水和特大洪水的防御能力,甚至一些大型城市不重视有机结合,没有能力制定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建设项目上。
国家虽然先后多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生态建设试点,从确定试点城市建设到从理念、资金、试点建设项目主体选择等方面都在给予支持,但是,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只有运用相应的法律和政治指导方针,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海绵城市的发展。目前,住房和乡镇城乡建设部已经制定并组织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进一步组织启动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但是,单靠住房和乡镇城乡建设部无法完成整个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因此,各行政服务之间仍存在着衔接和整合问题,迫切需要消除体制障碍。
海绵城市是运用整体思维全面管理城市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部门利益和行政责任以及地方政府的权限,政府往往有许多部门,无法形成一个全球协调的生态治理体系,这些方面将环境系统的相互联系和有机完整性分开,因此,很难实现生态治理。而高效环境治理和完善优化城市环境管理系统,以中国海绵城市总体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保护管理情况为主举例,水污染不是由一两个行政部门集中统一进行管理,而是由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统一管理,这就可能导致其在海绵新型城市的前期建设不可避免地就会涉及诸多技术难题。此外,中国各地海绵城市都应具有新旧混合型海绵城市的共同特点,这也对其在海绵新型城市前期建设中如何因地制宜建设提出很大挑战,老城区中的总体绿地率相对较低,缺乏一套能够有效吸收海绵城市前期建设所要必需大量绿色基础配套设施,然而,由于行政部门和城市居民自身利益的不断调整,原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扩建改造面临一些困难。
树立先进的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也就是城市实践成功的有效保证,2014年,住房和工业城乡建设部陆续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国务院还陆续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海绵城市主体建设工程需要以推动创新经济发展体制理念创新为主要指导,通过发展体制创新机制,确保海绵城市主体建设做到高质量、高水平,且海绵城市主体建设工程需要以协调城市发展的理念创新为主要指导,注意实现城市各区域有关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形成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的强大协调合力,注重实现地面建设工程与地下建设工程的相互协调,促进城市提高其灵活性。自1992年以来,政府对主要流域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雨水和沿河污水的处理改造采取绿化河流地形等多项措施加以修复主流河道,为了切实加强对主要河流污染的监督控制,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和石油工业界的多个代表组织联合成立中国河流污染处理行业协会,全面负责管理沿河排水、废水处理和沿河水质污染管理,图1为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图1 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不能简单地用建设工程和企业技术水平差距来形容理解,而必须视为一项长期涉及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重大系统工程,尽快打破旧经济体制,创新管理体制,把企业生态管理技术与企业行政执法体制设计结合,协调生态海绵各功能的复杂关系,完善相关公共服务,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预期建设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对海绵城市的直接影响以及海绵城市规划对人的生活空间规划管理等诸多复杂关系,要彻底打“一站式”的传统城市行政规划管理体制,就需要特别注意加强城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消除因不协调性等因素可能阻碍海绵城市生态有机系统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根据城市预期建设目标,为有效率地实现城市建设一个海绵城市的预期目标而制定总体计划,从海绵城市环境影响评估的战略高度出发,科学合理编制城市规划,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管理体系,注重城市规划的客观连续性,图2为城市道路建设目标。此外,可以在实施海绵城市基础建设中积极引入社会民主,加强公民审议,建立协商民主制度,城市居民生活和服务管理的经济主体仍然是城市居民,居民经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积极参与,很大程度对实施海绵城市的基础建设至关重要,作为海绵城市的共同所有者,海绵城市基础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要支撑点仍需要以服务城市居民生活为主,从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居民积极参与实施海绵城市基础建设,体现海绵城市经济生态政治理性的深刻觉醒,逐步提高海绵城市基础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的政策科学性。
图2 城市道路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期间,需要积极开展生态水法律政策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构建我国海绵城市比较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对推进海绵城市的前期建设产生很大影响,对推进海绵城市前期建设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但并不具有法律效力,除了支持相关雨水规范和标准外,还需要政策和标准等强制性手段的支持,以协调和系统地整合各种规范和标准,使其更加完整、清晰和实用。海绵生态城市项目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加快推广海绵建筑和建设海绵城市社区,促进高速道路和城市广场项目建设,加快城市排水和燃料储存节能设施项目建设,推广海绵公园和城市绿地,加强城市水系生态保护和城市生态环境恢复,根据2017年国家城市总体规划,各省和地区政府应充分考虑各级政府制定的相关指导政策原则。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元规划整合问题,以国家专项规划研究为理论基础,利用工业现代化将政府部门行政规划、城市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国家建设和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已经正式发布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但还需继续建立健全规划机制,切实推进海绵建筑管理的法治化,图3为海绵城市的设施维护机制。
图3 海绵城市的设施维护机制
海绵城市社区建设主要涉及多个技术方面,如海绵建筑物和城市社区的综合建设,因此,应积极推动海绵建筑和城市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地积极采取建筑屋顶整体绿化等配套措施,提高海绵城市的水能储存和雨水容纳利用能力,除了国家支持和推广用于海绵城市实践的新海绵建筑和新城市社区外,许多城市传统海绵建筑和旧社区也可以改建成其他海绵新型建筑和城市社区。在2016年全国海绵城市整体改造中,海绵城市社区建设必须与城市棚户区整体改造、房屋整体拆迁紧密结合,加强这些建筑区域的屋顶排水、调节和雨水储存配套设施的综合建设,确保这些建筑在经过改造后以发挥海绵的使用功能。同时,也需要彻底改变传统排水和直接快速排水的方法,忽视绿地雨水合理循环综合利用,采用城市绿色排水道路,提高绿色道路周边绿化带和各类大型城市公共广场的绿地雨水综合吸收处理功能,在城市非机动车专用道、人行道、停车场和城市广场等推广绿地使用绿色透水橡木地板,尽量减少各类城市居民饮用水和城市环境中的水污染,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确保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平衡,减轻各类城市排水循环系统的管理压力。此外,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促进自然生态湿地恢复,通过大型雨水生态花园和大型人工生态湿地的综合建设,吸收盆地雨水,从技术源头上采用小型分散处理措施,形成雨水系统生态循环,并逐步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效,图4为海绵城市雨水湿地建设。
图4 海绵城市雨水湿地建设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转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应以相关文献为指导,在科学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规模建设海绵城市,为其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在建设和管理海绵城市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并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结合,难以实现的原始监测参数更容易实现。未来,海绵城市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来建设,结合GIS网络构建水管理、配水管理的智能平台,通过物联网智能检测系统,推动打造成熟的数字管理平台,积极发现问题,实施实时监控,让城市反应更快,智能灵活地解决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