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
摘要:爱国主义,是新时期身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以及品质。它是使中国人不断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这一基本素质与意识。因此,将爱国主义教育引入高校教育工作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以及开展愛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如何高效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 大学生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中指出,要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广大青少年成长中必须接受的教育内容。在大学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思想,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目前我国各阶层教育机构所追求的根本教育目的——“立德树人”实现的关键依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把握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这一关键阶段,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 ]
1.国家层面。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它不仅承担着为社会培育各类人才的任务,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服务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患难见真心,艰难出意志,越是这样,越需要激发广大青年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心。整个中国能否强大取决于青年一代,作为最具有朝气、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的新生力量, 应当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义务和责任,要准确地把握新时期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
2.社会层面。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青年,必定有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伟大志向,这就是大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著特点,只有培养了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 ]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生身上扎根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个人层面。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实现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生理想,为其指明发展方向。“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教育大学生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价值实现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的福祉联系在一起,让爱国之情成为自身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源。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
(1)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不完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高校教育还停留在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众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专业课的比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在安排上比例相当小。这其实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另外,众多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文明教育过程中,无法做到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不能系统传授爱国主义相关知识,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2)开展爱国教育活动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与低学龄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相比,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虚泛、不够有针对性,无法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不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表现方式,从而获得学生的注意。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往往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死板、呆滞,不够生动,也自然没有吸引力。这正是目前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2.学生层面
(1)爱国意识淡薄,自觉性不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学校教育的驱使下,众多的大学生逐渐具备了基本的爱国主义品质,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学生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很多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处于一种较为薄弱的状态,很难落实在自我的行为上,这是一种爱国意志薄弱的表现。
(2)爱国缺少责任和义务意识。爱国,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很多大学生在成年之后陷入一种过于追求自我的境况,享受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缚的“绝对自由感”,却始终并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热爱祖国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法律担当。这种倾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往往是学生对某些思想政治问题的认知并不深入,无法将其放置于国家层面来看待。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的爱国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新时期赋予爱国主义新内涵,在高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对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当意识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渠道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全面化。所谓爱国教育内容的全面化,指的是高校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制定出适合其接受与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内容方面,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教师应当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教育的模式,使学生将学习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实践活动之中,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其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
另外,两课教育的内容应当不断进行更新。我们必须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并不能只一味地“向后看”,还应当积极与先进的世界局势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理论来看待国际问题,并时刻关注学生对外来的文化思想的辨别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不断坚定自我立场,养成辩证的、正确的看待问题的习惯。
2.爱国教育途径实践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且使这种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实践与教育的统一。那么,除了第一课堂——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达到最终育人的效果。
3.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拓宽实践育人的途径。“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个人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具体可以做到:
首先,从“别处”汲取养分。应培养学生积极观察他人实践活动、从中学习爱国主义精神的能力。所谓的“别处”,不仅指那些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榜样楷模,还有各种能够无形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文化场所,例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纪念馆等。
其次,在从“别处”汲取力量之后,要應用于自我的实践过程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社团活动、专业实践、社会调研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的热情,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把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于行动中去,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最后,公益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能够培养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途径。比如社会中的各项志愿者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大学生从服务与被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更好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4.增强实践调控能力,把握实践育人效果。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是深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实践不同于普通的时间,它的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是一种学习方式。一是要加强对教育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要对开展实践的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确保实践活动可以顺利运行;三是一定要对以上活动和实践的结果进行积极的跟进,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接受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爱国教育方式的现代化,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
如今,学生们乐于去接受一些新兴的授课模式,体会现代科技与知识讲授相结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自我上课的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只有将爱国主义精神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才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
1.提升教师网络素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就应该掌握多项技能,尤其是掌握相关网络知识与能力。身为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时代新潮流中我们应该不断开拓互联网思维,掌握新时代能力,把思想教育效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满足爱国主义教育者的要求。
2.强化媒体阵地建设,占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场域。为了更好地将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传递到新时代大学生脑海当中,使其深入人心,新媒体的运用在生活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多种新形式开展思想宣传教育,使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在新媒体的引领下,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国理念,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爱国教育主体多样化
如今,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者一般为各阶层教育机构中的思想政治教师,受教育者则是学生。但我们应当意识到,学校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它无法在任何一种时刻都对学生起到深刻的作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必须走向多样化。教育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家长、社区、街道委员会甚至政府。在社会各种主体的教育与熏陶之下,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将会建立得更为全面、也更为迅速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9-14
[2]李文盛.新媒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J].青年记者,2017(32):127
(责任编辑:姜秀靓)